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符的《中国外丹黄白法考》是最早研究道教外丹词语的专著,该书在词语解释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漏释词语、释义不确、误释方言词、臆改异体字、误释副词、句读有误等六个方面对其中的缺谬作一些补正工作。  相似文献   

2.
陈国符先生(1914-2000)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也是道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他以现代科学观念与方法,继承传统考据学之长,成为"我国第一个阅读全部道藏的学者".①他的著作《道藏源流考》及增订版,"被学界公认为道藏研究的开山之作,饮誉海内外".②他探索性地开展对中国炼丹史和炼丹术的研究,著《道藏源流续考》和《中国外丹黄白法考》,在中国外丹黄白法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陈国符教授新著《道藏源流续考》已在港、台先后出版,内地版也将印行。恰值化学史学术讨论会之际,我和北京大学赵匡华教授等一道家访拜望陈先生,蒙他给赵和我在台湾明文书局印行的《续考》复印本上签名留念,我们一致认为《续考》定会和《道藏源流考》同样,成为国内外研究道藏史、道教史,乃至整个宗教史,以及化学史、哲学史、文化史所必征必引的文献。《续考》全书约三十三万字,除序言与自序外,共八个部分: 一.中国外丹黄白法词谊考录: 二.中国外丹黄白法经诀出朝代考;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陈国符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陈国符道藏研究论文集》。陈国符先生(1914-2000)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又以道藏研究称誉国际汉学界,被认为是道藏学这一学术领域的开辟者和世界领先学者与权威。陈先生四十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利用教学之余系统研究道藏,著成《道藏源流考》(1949,1963中华书局)开辟了道藏学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凡是读《道藏》者,必先读此书。”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内容涉及道藏经研究法、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本草学、内丹外丹、明清道教音乐、《玉音法式》线谱研究以及历代道观、宝卷、道教与文…  相似文献   

5.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一部经籍,因文本的艰深晦涩,有些语词的训释各注本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些词语的意义不为人所熟知,今择取数例略作阐发。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道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是从7世纪高句丽接受唐朝的道士与《道德经》及天尊像开始的。但道教与由中国传入的其他宗教不同,并没有以宗教的形式在朝鲜半岛落脚。尽管如此,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以后,从各方面对韩国文化还是产生了诸多影响。考察韩国道教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韩国的道教并未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形态;二是韩国的道教以神仙思想为核心理念;三是韩国的道教以内丹修  相似文献   

8.
内丹     
内丹名称是道教炼养方法的一种,与外丹名称相对。所谓外丹,即用铅汞三黄等药物。以炉火烧炼,九转成丹,服食以后,可以长生。此为道教服食部分;内丹系指炼养体内精气神,使之凝结,将身体比作丹鼎,将精气称作药物,将运神即以意领气比作火候。经过一定历程,在丹田凝聚,叫做结丹。我国炼养方术,在道教成立以前,已经流传。现在出土最古的为“行气玉佩铭”,郭沫若先生考据可能制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其次为战国时代屈原楚辞内《远游篇》,也具体叙述丹功功法。迨至东汉,会稽魏伯阳(与张陵同时)著《参同契》,详论内丹功法,当时作者不属于道教,仅为方士之书,但后来道教练养内丹,实以此为宗主。  相似文献   

9.
外丹     
烧炼丹砂铅等矿石及药物的道教方术总称。包括三种烧炼术,一为神丹,二为金液,三为黄白。与内丹相对称,统称丹道、金丹道。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汉武帝时,已出现“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白”(《史记·封禅书》)的记载。汉桓帝时,方士魏伯阳作《参同契》,假借易卦爻象,以论烧炼金丹之事,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法象,而配之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符候,成为在理论上、实践上给炼丹术以深远影响的“万古丹经王”。魏晋时流行有《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书。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宣扬金丹道为“仙道之极”,认为“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  相似文献   

10.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  相似文献   

11.
前 言 1987年11月10——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收到全国各地研究道教学者、专家的许多论文。当时几家杂志社商定:分别选登。卿希泰《试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兵《道教之“道”》、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已刊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1期。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丁贻庄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3.
<正>王卡、汪桂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月《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名家论坛、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研究动态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和神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期有《名家论坛早期道教的神学观念》《中古道教"三师"考》《明代昆明真庆观兴建  相似文献   

14.
逸山 《中国道教》1990,(1):14-15
1989年9月6日至8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了“道教文化研讨会”。与会成员以各地道教界学者为主,也邀请了一些教外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共三十五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李养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道协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道协的研究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文革”期间中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以来,研究室先后撰写、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史资料汇编》、《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概说》、《道教仙话》、《道教养生法》、《洞天胜境》等二、三十种书籍。  相似文献   

15.
庚道集     
道教书名。为多家外丹术著作的汇编。我国古炼丹术称黄金为“庚辛”,“庚道”即炼黄金之道,故名。编纂人不详。卷一有“蒙轩居士书于绍兴甲子中元”等字样。绍兴甲子,系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据今人陈国符考证,书中所载丹法大部分为唐宋人所作,少数为唐以前或元明作品。全书9卷,每卷俱载黄白法(或外丹  相似文献   

16.
人参的别名雅号极其繁多,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将人微、人衔、鬼盖、黄参、血参、土精、地精、神草等八个别名分别加以诠释,但他对唐代侯宁极《药谱》一书中的“人参别名皱面还丹”却未解只字。笔者翻经查典也未查到,日前偶读道书,有所顿悟,不揣冒昧,草率为文,就教于学界。笔者认为,“皱面还丹”,为中国道家对人参的称谓。其理由如下: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长生不死,得道成  相似文献   

17.
道教外丹哲学思想研究述要徐仪明外丹亦称外丹黄白术即通常所谓的炼丹术。近年来随着对整个道教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既充满神秘气息又蕴涵着科学知识的古老方术。由于国内外至今尚无人对外丹哲学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目前所提出的一些看法仍属探索性的。现就有关外丹哲学的内容,归纳整理为四个问题,做一概述。一、神仙思想是外丹哲学思想的来源与理论基础服食金丹大药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因此神仙思想自然就成为外丹哲学思想的来源与理论基础。虽然人们习惯把外丹称作道教外丹术,但神仙思想并不是从道教开始才有的。卿希泰指出,神仙思想与长生不死的观念早在道教出现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山海经》关于“不死之山”、“不死之国”、“不死之药”和“不死民”以及大荒之中有灵山神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的记载,表明了古人对长生不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术和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取得了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某些成就,出现了一些神奇的长寿的传说人物。如殷大夫彭祖,自称黄帝师的容成公,楚狂接舆陆通等,这反映了古人探求长生久视的愿望。人们又在海市蜃楼的幻景启示下,想象人世之外有一神仙世界。那里有逍遥自在长生不死的神仙,他们有不死之方药,  相似文献   

18.
冲虚古观地处罗浮山南麓,道教称第七洞天(朱明辉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仙人华子期治之)。创建人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生于晋武帝大康四年(公元二八三),晋时任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是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从郑隐学道,得其丹法,后师事南海太守鲍靓,著《抱朴子·内篇》,整理炼丹方术,发展外丹理论,以达长生久视之愿。东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到广州访邓岳,邓曰,罗浮  相似文献   

19.
《汉语大词典》等释"鄞鄂"为"边界""形体"义,并认为《参同契》中的两处"鄞鄂"亦是此义.此释有两处不足:首先,"鄞鄂"的内涵要比上述释义丰富得多;其次,以《参同契》句子为例不妥,《参同契》之"鄞鄂"在炼丹术中是专门术语,有其特定的专门语义."鄞鄂"源自垠鄂写法,垠鄂包括凹凸状纹饰、开放空间或器物、某空间的四周高起貌等含义.后两种含义为各种词典所无,但它们恰恰决定了"鄞鄂"用作道教炼丹术语时的含义,即表示炼内丹的神室和炼外丹的容器.而《中华道教大辞典》及其他专业词典将"鄞鄂"理解为元神和根蒂等,是借代或是其他比喻的修辞方式,或是空间重合的另外说法.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关于道教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66年以前为第一段,1977年到现在为第二段。前一段关于道教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很少,并且这些著作都是解放前就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所作。如60年代初,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和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前两种都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