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它们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意趣横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相传有一年冬天,苏东坡和佛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的“人”、“时”、“空”交相辉映,意境壮美。作为客体,时间茫无际涯,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博大无限,向人类显示其难以被驾御的磅礴气势。毛泽东作为主体的“人”,积极投身实践,把握时空,超越时空,显示出“大我”的人格力量,因而其诗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对立统一的“大美”。  相似文献   

3.
<正>审美教学对学生很重要,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提升审美情趣。选编的教材,无论哪种文体都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尤其是作为人类语言艺术精华的诗词,作者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富于美感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笔者认为,要提升初中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品鉴四“美”。一、形象美:赏析描写,走进心灵诗人是借助形象来思考的,通过形象的思考与展示,将真理蕴含其中。形象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靠谱     
计文 《天风》2017,(9):1-1
“靠谱”一词,往往是现在人们评判他人处事为人的一个褒义词,成为继一个人“善良”、“勤奋”、“正直”等良好品格之后的又一个社会生存之优点。顾名思义,“靠谱”原是指一个人唱歌或奏乐过程中“着调”而不“跑调”的好状态。当某人被人们形容为“不靠谱”时,那便是指他为人处事不着边、不规矩、没正形或靠不住,甚至是不正经、不干正事之意。“靠谱”说起来简单,落实却复杂;听起来像感觉,做起来是规则。  相似文献   

5.
竹,挺拔有节、虚心质朴、正直高洁、清雅脱俗,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古代道人更是视之为虚、直、贞超凡道德境界的象征。道教爱竹,竹与道教文化精神相通,因此,在各个方面将其与道教思想紧密结合。一最早,“竹”在道教文化中奠定地位始于“尸解”。据《后汉书·王和平传》载:“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  相似文献   

6.
咏竹诗话     
正竹,长年葱郁,寒冬不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刚劲挺拔,高风亮节,集坚贞、刚毅、挺拔、淡泊、清幽于一身,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的钟爱。他们妙笔生花,咏竹赋竹,歌竹画竹,在诗情画意中抒发情感,歌颂竹之高尚情操、挺拔向上的精神,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咏竹画竹佳作。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卫风·淇奥》就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  相似文献   

7.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和诗歌是根源于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相异相通又相融相生。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诗书的结合,让我们在品读诗词之美时,又能欣赏书法艺术之美。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4年开始,我们将开设“诗书合璧”专栏,相信会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思维的延伸和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禄就被塑造成一个雄赳赳的武士形象。手持利剑、劈荆斩棘深入外邦人的蛮荒世界;单枪匹马、唇枪舌剑、锋芒毕露做基督福音的捍卫者。真是令闻者丧胆,听者动容。如此,保禄为自己赢得了教会的“捍卫者的美号”,也赢取了外邦人的“宗徒的称号”。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为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早已萌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清廷却依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也导致文化的畸形。清廷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文网之严古今少有,文艺圈万马齐喑,鲜少有人敢逾越。就在此时,一些文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愁绪,开始寻求能够隐晦地表达内心感受的途径,这其中比较特别的当属扬州八怪中的重要画家郑板桥。他经历了康乾盛世,为康熙秀才乾隆举人,酷爱画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观,其中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最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历代画竹之人众多,比他画得好的人也很多,为何郑板桥竹子会备受后人关注呢?他的竹笔墨简洁,清劲挺拔,很多看似无章无法的画法其实最得要法,他的竹子中饱含着一种刚毅而清新的文人气质,他将自己做人的傲骨之气,以及在历经磨难后对于生活的参悟渗透于自己所画的竹子中,所以他的竹子自然达到了寻常人所不能到达的境地,饱含了他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1.
《乐记》把理想之乐上升到“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高度,这是典型的以美导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善民心”、“感人深”、“移风易俗”和“天下皆宁”的内在义理。乐能够以美导善,前提就是乐能够表现人的共同本性,因而当乐反过来对人产生影响时,理想的雅、颂之乐以其和谐的精神,具有使人同心同德的功能。“乐者为同”也意味着人们应该以和谐之乐进行反躬,即“反人道之正”,通过“穷本知变”,把“乐之道”和“人之道”紧密联系起来,使“乐之道”富有了生命美学的内蕴。  相似文献   

12.
<正>幼儿美育也被称为“幼儿审美教育”,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实现幼儿素质教育之发展,是幼儿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对幼儿美育之开展予以目标规定:“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强化和引导幼儿对美的感悟,让幼儿对美的感觉逐步萌生,才能让幼儿的美育开展得以渗透和强化,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美育之开展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摘     
伦理美学和历史必然 李翔德在《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伦理美学与历史必然》一文,认为美的形态可分为(1)美而不善,或者叫做形美而“内丑”形态;(2)善而不美,或者叫做形丑而内美的形态;(3)既善且美的形态。第三种既善且美、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的美,就是伦理美。伦理美的要素归纳为有益性、愉悦性和形象性。因之伦理美的定义是:以使人愉悦的形式或形象表现出来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美的心灵、愿望、行动或行为。一方面它体现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它应是一种关系美;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们的优良品德、人格和节操,因此是一种人格美。 中国古代的“物性比德”使德善美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竹子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的当下,竹资源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儿童玩具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品之一,将竹文化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既可以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能为"中国创造"寻找一条出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发现竹文化之美,善用竹文化之绿,品味竹文化之情,让中国传统竹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崇高之美”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崇高之美是审美对象的“大”,即体积、数量、结构、气势的大.崇高之美还表现在人的道德方面的高尚、庄严、伟大、悲壮等.崇高之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它能震撼人心,鼓舞斗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创作更多的彰显崇高之美的作品,以鼓舞人们走向崇高和理想.  相似文献   

18.
旗袍是华夏服饰艺术的精髓,能够展示出中华女性独特的美。人们可以循着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针线去寻觅旗袍的美。旗袍胸襟的流动之美;衣领的端庄之美;开衩的朦胧之美;盘扣的艺术之美;色彩、刺绣的愉悦之美,等等,能让人们领略中国女性的大气深沉、端庄典雅。  相似文献   

19.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属灵     
《天风》1994,(7):42-43
教会生活中也许你不难听见这样的话:“啊!那人真属灵。”或“唉!这个不属灵。” 本来,人皆为神按自己形象所造而成为“有灵的活人”。尤其是当一个信徒依赖主的宝血得蒙救赎而成为神的儿女时,他应该已经就是一个属灵的人了。但这仅是就地位而言,而我们通常讲的“属灵”与“不属灵”所指的是信徒灵命生活的实际表现情形。 属灵的人既已接受那被钉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