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对不充分调整和选择通达两种解释机制的整合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态度改变理论则为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者从精细加工可能模型出发,提出高精细加工锚定效应和低精细加工锚定效应的划分,阐释了两种锚定效应的心理加工过程及相互关系。对极端锚值作用和锚定效应强度与持久性的考察等,也深化了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解释内涵。未来从态度改变视角对锚定效应的研究应突破锚定效应的标准范式,进一步探讨其加工过程,并考察与真实社会情景联系的调节变量及锚定效应对非即时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8,40(6):681-692
当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和选择通达模型。同样,锚值可能是自发产生的,也可能是外部提供的。本研究用两个ERP实验分别探讨了不同精细程度的心理刻度对自发锚定加工和外部锚定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自发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才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在目标呈现后250~800ms之间,精细心理刻度比粗糙心理刻度诱发一个更大的波形正走向,支持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在外部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没有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却出现了一个与通达有关的N300成分,支持选择通达加工模型。总的结果支持了锚定加工的双重属性:锚定判断是主动调整还是选择通达取决于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3.
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理论模型及应用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徐富明  王伟  龚梦园 《应用心理学》2008,14(3):269-275,281
锚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状态判断过程中,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这往往会导致得出错误的判断。本文首先阐述了锚定效应的相关概念及经典研究范式,后者包括语意启动范式、数值启动范式、自发锚与外部锚启动范式等。然后对锚定效应的不充分调整启发模型、锚定调整模型、选择通达模型、双加工模型以及神经心理模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总结了锚定效应在经济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锚定效应的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与调整启发式以来,锚定效应在不同领域判断与决策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锚定效应、多种研究范式、心理机制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锚定效应作为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阐述了锚定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深化对锚的种类和形态研究,以丰富的技术手段发展锚定效应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系统地进行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锚定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锚定效应与其他有关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2(外在锚类型:高锚VS低锚)×2(内在锚类型:有VS无)被试间设计,考察不同锚定信息来源:由外部世界提供的外在锚与个体自身内部产生的内在锚信息对锚定效应及其加工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内在锚不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当内在锚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2)当内在锚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被试的答题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内在锚与外在锚一致时反应时比不一致时更快,当内在锚不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当锚定调整机制与选择通达机制同时存在时,前者更占优势;锚定信息一致性会影响不同加工机制的启动,一致的信息会激活选择通达机制,不一致的信息则会激活锚定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以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随着呈现时间增加,锚定效应不断增大,低锚下的锚定效应高于高锚下的锚定效应。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水平的锚值,结果发现两者引发的锚定效应不同。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相似文献   

7.
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会受到初始无关锚影响致使其随后的数值估计偏向该锚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不同种类的锚定效应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不同, 如影响传统锚定效应的有锚定信息特征、能力变量、情绪因素及个体差异性等, 基本锚定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技能与时间压力, 自发锚定效应则受动机变量、认知因素及内部信念等影响。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认知加工机制、类比推理过程和开发DDS系统等来帮助减少各种锚定偏差。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锚定效应研究中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相关文献,认为选择易得性模型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同时,通过回顾决策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观点——量子模型,包括从只利用量子论空间性质到使用薛定谔方程的两种表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并通过为锚定效应建立量子模型(个体层面和两人层面),拓展了锚定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反双向背景信息日常生活外部锚问题,选取64名大学生,运用眼动技术,考察锚值及双向信息对外部锚问题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低锚组锚定效应指数均在0.76以上,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回答锚值比较问题时,从锚值向反向信息的眼跳次数和注视时间显著多于向正向信息的眼跳次数和注视时间。回答估计值问题时,从估计值问题向锚值的眼跳次数和注视时间显著多于向双向信息的眼跳次数和注视时间。研究表明,外部锚引起程度较高的锚定效应。反向信息在问题理解及决策中得到更多关注。锚值在回答锚值比较及估计值问题阶段均对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支持了选择通达和信息加工负性偏向观点。  相似文献   

10.
潜在锚定效应是指阈限下的启动锚定数字导致的锚定效应现象。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意识锚定加工对潜在锚定加工的影响。实验一考察了意识层面的外在锚对潜在锚定效应产生的影响,实验二则进一步探讨了意识层面的自发锚对潜在锚定效应的影响。实验一发现,在不存在外在锚时高锚与低锚的估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二发现,在不存在自发锚时高锚与低锚的估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在锚定加工和自发锚定加工的效应都强于潜在锚定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