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感觉与料理论是个古老的哲学理论,20世纪上半叶更是极为流行,奥斯汀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之基础>为靶子,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这一理论做出多方面的批判.奥斯汀指出,这一理论中包含了过度概括、虚假两分等常见的哲学谬误,以扭曲的方式使用直接/间接、实在、真正的、看起来等一系列相关语词.奥斯汀还连带批判了当时甚为流行的"两种语言"理论.最后,奥斯汀指出,艾耶尔并非当真对感知问题感兴趣,他当真关心的是认识论,并且继承了一个重大的传统错误,即妄图确立不可能误错、不可能需要纠正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2.
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的文本清楚易读,不过,哲学从来就没有都说清楚了的时候,理后有理、理中有理。奥斯汀反对过度概括和整饬两分,但我们可能避免概括和两分吗?奥斯汀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感觉与料理论做出全面批判。然而,自然语言分析有多大效力?我认为这些是该书导出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讨论这些问题,并希望为进一步讨论哲学与科学、什么是哲学理论等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3.
J.L.奥斯汀通常被看作是战后英国牛津普通语言派哲学的理论权威,以对语言用法精微区分的高度敏锐而著名。对牛津普通语言哲学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批评意见,即认为它过分着迷于纯语言问题,而对世界不感兴趣。罗素就尖刻地批评牛津哲学家是在研究“糊涂人能说糊涂话的各式各样的方法”①而放弃了“理解世界”这样一个传统的哲学任务。我以下的论述将表明,以罗素为代表的这种批评意见至少对奥斯汀的哲学来说是不适当的。在《为辩解辩》一文中,奥斯汀把他自己做哲学的方式称为“语言现象学”,并明确指出语言现象学所研究的是“在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4.
1946年,为了阐明"他心是否可知"这个问题,哲学界以维斯道姆(John Wisdom)、奥斯汀(J.L Austin)和艾耶尔(A.J.Ayer)三大哲学家为首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6.
戴兆国 《世界哲学》2009,(4):118-127
马克斯&#183;舍勒建构的质料伦理学从多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舍勒的价值序列理论、现象学方法、人类学理论带有非常鲜明的现代特色,是富有现代性内涵的道德哲学。由于舍勒的批判更多地将人的神性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所以在人性的某些层面又不可能颠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从A.J.艾耶尔的《语言、真理和逻辑》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文章——特别是C.G.亨普尔的《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问题和变化》一文——它们向艾耶尔的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即可证实性标准的一致性提出了挑战。这个意义标准把所有不能判定真假的陈述一概贬入毫无意义之列。这样的陈述,按照艾耶尔的观点,与哲学和科学都应该是无关的。人们对于艾耶尔标准的批评,迫使艾耶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改,但是,这些修改似乎仍然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形式逻辑因素如何体现在一种实践原理中,并通过一种方法论的语言批判建构出来?这是爱尔兰根学派建构主义诠释学理论的理论支撑。在任何方法论语言建构之前,都应该去寻找和思考前-理论实践如何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是在如何更好地使用人的语言、拓展人类的知识意义而言的。语言的批判依赖于逻辑学自身批判的开放性,同时进入宽泛意义的科学境域,科学理论实际运作的领域就是我们的实际生存。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同志的语言学著作无疑是一部有创见的书。他正确地批判了马尔学派的“阶级语言”的庸俗化的作法,详细地分析了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规律,论证了语言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服务,而是社会人的交际的工具,指出语言是全民性的,并且还指出语言与思想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等等。凡此都是这本著作对科学的重大贡献。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对“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说法是有简单化、片面化的缺点。而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者都以这种说法为根据,并且进一步引伸出各种  相似文献   

10.
李红 《哲学动态》2006,2(3):24-29
自康德至胡塞尔,先验哲学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探究知识可能性的条件,其根本的研究进路是对先验意识的探究。阿佩尔试图通过追问有效理解的可能性条件,扩展康德的先验问题。他将诠释学、语言哲学、知识人类学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在语言层面上寻求先验的维度,通过语言分析建构了以批判性和规范性为特征的先验诠释学,使哲学的主题从理性批判转向了作为第一哲学的语言批判。一超越相对主义: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批判阿佩尔之所以要提出先验诠释学,原因之一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有堕入相对主义之嫌。美国学者维恩施默尔指出:“伽达默尔有关艺术、游…  相似文献   

11.
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相似文献   

12.
蒯因(W.V.Quine,1908—),曾被艾耶尔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一阶逻辑为标准框架,以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发生学的经验研究法,试图回答下述中心问题:我们是如何在“贫乏的”感觉刺激的基础上产生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来讨论语言问题,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等论题中,概括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本质。而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交往中所出现的异化——"语言的污染"和"语言的贿赂",是"自我规定着的概念"运动的必然结果。为走出语言的"牢笼",马克思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中,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语言哲学总体性原则,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切入点,指出从语言批判走向社会革命的现实路径。这不仅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和政治解放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5,(6):162-165
教育从现代主义走入后现代有其内在的隐匿逻辑线索,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将这条线索展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真正的反思。文章从现代主义教育入手,阐明现代主义教育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澄清对现代主义普遍性的反抗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述去知识权威化与批判教育学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理论核心,最后指出了对主体性以及偶然性的高估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的总体局限,其与对去知识权威化的批判教育学的再批判一同构成了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逻辑和意义。新动态在两个方向上特别明显:一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二是作为一种"历史叙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前一个方面可能受到了现实的激励与国际理论动向的影响,后一个方面则是前一个方面引发的更基础的问题。本刊编发的这组稿子的话题属于后一方面,它们通过时间、物、人等视角,回应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质问题及其在当代引发的理论争论。在其中,胡大平博士以"客观性、规律性和时间"的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辨析,阐明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历史叙事在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协  相似文献   

16.
从乔姆斯基到平克——语言心理研究的模块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批判行为主义的语言理论,乔姆斯基提出了先天语言机制的假说,并更进一步发展出了语言模块性思想.平克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提出了语言本能的假说,并明确提出语言模块是一种进化而来的适应机制.本文指出,语言模块论是以唯理论哲学为基础的;而不同语言模块假说则反映了计算理论或进化论不同的心理观.  相似文献   

17.
杨生平  韩蒙 《世界哲学》2012,(5):88-98,161
鲍德里亚通过对马克思拜物教概念、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等理论分析后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揭示的人对实体物的迷恋,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对拜物教的颠覆,最终还会陷入到资本逻辑的普遍化之中。事实上,鲍德里亚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严重误识,其根源在于非历史性的社会学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使他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还导致了在消解拜物教问题上走向了不可能的绝望之路。  相似文献   

18.
同样的知识状态,在某个语境中可以认为“知”,而处在另一个语境中却有可能被视为“不知”。这就涉及所谓的知识归赋问题。这个问题虽曾引起过语言哲学的精神教父维特根斯坦和言语行为论的创始人奥斯汀的兴趣,但对知识归赋全面系统的广泛关注则始于21世纪初叶。目前,围绕知识归赋语句(下文简称“知识语句”),语境敏感性的探究方兴未艾,不仅吸引了语言哲学家的踊跃参与,而且激发了心理学家与知识论者高昂的研究热情,继而催生了(知识)语境论、恒定论、对照论(contrastivism)等不同理论,旨在解决所谓的“知识归赋难题”。  相似文献   

19.
王聚 《世界哲学》2020,(1):93-102
当代彻底怀疑论主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回应怀疑论攻击尤为棘手的地方在于,怀疑论挑战看似以悖论的方式出现并且展现为知识理论内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这一怀疑论论证,还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以J.奥斯汀(John Austin)和B·斯特劳德(Barry Stroud)关于两种认知评价之关系的争论为基础,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枢纽命题的讨论并结合当代知识论的最新发展,最终可以消解怀疑论者所塑造的虚假理想型并揭示哲学怀疑论的意义与限度。  相似文献   

20.
霍耐特意图在其承认理论基础之上对"物化"这一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进行再现实化。他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并指出卢卡奇的同情且参与的实践概念已经隐含地指向一种关于真正人类实践形式的表述。通过把这一解读与海德格尔的操心和杜威的实践牵涉进行比较性的分析,霍耐特进一步把这些概念与其自身的承认理论关联起来,并提出了物化批判的社会存在论基础,即物化是对先在的基本承认的遗忘。尽管基本承认概念的社会存在论含义与具体承认的规范性内容之间存在着张力,但这一新的诠释依然是在当代批判理论中复兴物化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