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效,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哲学视域中战国楚竹书《周易》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竹书<周易>见证了数字式爻题的早已存在,与其他传本的<周易>爻题一样,充分蕴示了卦所潜涵的繁复无尽的变动不居之流变情状及卦与卦间所潜涵的同样繁复无尽的流变互通情状,由此而充分符示了宇宙人生中两大类势力互动格局繁复无尽的变动不居之流变图景与诸格局间同样繁复无尽的流变互通图景.楚竹书<周易>的卦爻画已是完全符号化了的卦爻画,但符号化的卦爻画于西周时期<周易>古经成书时当已存在,这种卦爻画乃是易学成为具有自身特有话语系统的高度哲学性的天人之学的根基.残存的楚竹书<周易>卦名后与上爻之辞终了后的奇特符号标识,昭示了卦与物事的极而必反、覆而相通之理,但尚难解读出经文分篇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关于<周易·震>卦爻辞,古今传注大多以雷声震动解之,根据卦爻辞内容及其所描述的情形,此解显然不合情理.若以地震释之,则豁然贯通,且文理顺畅.故本文从训诂学的角度对震卦卦爻辞加以重新解读,认为震即地震,卦爻辞乃记录了古代一场地震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4.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对其充分认识对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易经>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转吉的现象显著,在事实上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易传>进一步在哲学理路上,从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展现出<周易>的希望品格.从<周易>希望品格的视角考察中国式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精神,能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周易>古经有两个难解之谜:一个是<周易>古经的卦序(今本卦序)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它要表达什么思想?另一个是<周易>古经卦爻辞是如何编纂出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究竟在讲些什么?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最少困扰了人们两千余年,因为至少从汉代起人们对这两个问题就已不甚了了.  相似文献   

6.
《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物占"方面的内容,鸟占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我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有关鸟占的资料,对《周易》中有关鸟占的14条卦爻辞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杨东 《周易研究》2004,(5):37-44
王弼在吸取<易传>乘、承、比、应、当位、中位等说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周易>的体例以及原则,进一步阐发了<易传>所蕴含的取义说、适时说,还提出了主爻说、初上不论位等说,确立了义理派解易的基本思想方法.尽管程颐在对<周易>体例的看法上基本上承袭王说,但亦有发展与创新之处.他在王氏"适时说"基础上强调<易>随时取义的观点,提出了中则正、乾坤卦变以及卦才说等,丰富了义理派解易的方法,增加了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灵活度.本文在论述以上观点时,还对前人之说提出了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8.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其对<周易>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而深刻影响:"书卦同源"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且"书"之发生在前,是为本源;<易>之经文是对卦爻象的意解,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的结果;<易传>之<象>主要倾向象形思维,<彖>为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0.
<周易>古经<益>卦爻辞,与西周王朝迁建新都洛邑这一历史事件,存在非常紧密联系.笔者试图将该卦六爻爻辞,与西周迁都具体历史过程,即西周君臣卜洛、周公被派建洛、西周重臣被派守洛结合起来进行比照研究,透析两者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廖名春 《周易研究》2000,1(3):21-31
论文对上海博物馆书法馆新近公布的两支《周易》楚简作了逐字逐句的考释,并结合帛书《周易》经传,对《周易》豫、大畜等卦一些爻辞的意义作了新的阐发,还据以讨论了《周易》的作年与卦画、卦名、爻题产生的年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周易>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周易>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周易>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周易>;2.楚竹书<周易>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楚竹书<周易>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周易>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比较今本和楚简<周易>,认为战国楚简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符、卦名,还是卦爻辞,整体内容和文辞意义都没有很大的差别.今本虽然经过后世整理,但是文字上仍保留了许多与战国本完全相同或意义相同的文字,这种今本与战国本相关联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今本仍然是<周易>各种版本中最重要的版本,今本整体上优胜于战国本和其他本,其权威性并没有因为近几年许多<周易>文本的出土而削弱和动摇.当然,今本并非十全十美,个别地方仍有错误,不必盲目崇拜.还有个别字的意义,今本不如战国本更清楚.  相似文献   

15.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16.
楚竹书《周易》中的特殊符号与卦序问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濮茅左先生通过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中出现的独特红、黑符号的分析,提出了竹书<周易>卦序是一种与今本、帛本等都不相同的另一种卦序.其分析虽然不无道理,可以作为竹书卦序的一种可能的方案,但其分析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不能合理解释竹书中的红、黑符号在今本卦序中为什么具有如此强的规律性,甚至具有比其确立的所谓竹书卦序更有对称性.为此,我们通过分析认为,竹书卦序运用的很可能就是今本卦序,是运用今本卦序来表达宇宙天地、万物与人类的演化与发展阶段.如果这一分析成立,那么,我们将会进一步发现一种前所未见的在阴阳学说统摄下的包含"三段论""四段论"和"七段论"为一体的丰富、系统而又独特的事物发晨阶段论.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具有多重文化学术意义.它的发表,立刻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一年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文本解读、楚竹书<周易>特殊符号以及卦序问题上.其中又以文字考释和特殊符号问题的讨论最多.  相似文献   

18.
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帛书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隶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