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受"超稳定美学"以及"市场迎合主义"的影响,青春题材电影在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的同时,其艺术性、思想性却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成果。在消费主义时代,青春片以消费青春的方式,在成长叙事中试图重构集体记忆,达到解构青春的目的,将青春记忆改写成某一群体或者某一阶段具有普遍共识的影像文本。影片《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一部纯净的青春片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建构了90后的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2.
《芳华》试图通过对记忆的重返,以青春、理想的资源完成当下现实的批判。无论文本内外,作者和叙述者的讲述都披上了"诚实"的外衣。事实上,《芳华》所依托的精神资源并没有得到必要反思,反而留下了叙述上的许多漏洞。如此,缅怀就成了埋葬。  相似文献   

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的运用上,呈现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与有限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交替使用的特征。但是《献》大部分的篇幅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的,即"我们—叙述者"。"我们"既讲述着爱米丽的故事,又陈述着自身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叙事,以诗人的口吻讲述和以自传色彩的"我"叙述故事.有时,尽管诗人的叙事视角不是十分明确,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诗人叙事者.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视角有时还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结合叙事的形式以及以第三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口吻叙事.在这些情况下,诗人一般采用的是戏剧对话的叙事方式.狄金森丰富的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她在诗歌叙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5.
作为讲述上海故事的地域小说《繁花》,一经发表便广受关注。而作家金宇澄在《繁花》中鲜明的上海叙述,也备受热议。《繁花》和王家卫电影中对上海记忆的叙述,使得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又多了一层新寓意。作为地方小说,讲述上海故事的《繁花》,可以说是上海文学叙述的新表达,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力量。  相似文献   

6.
将当代作家方方的小说《风景》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明显相似,人物性格命运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文本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显然,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方方讽刺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是白先勇《台北人》系列的首篇,讲述的是交际花尹雪艳在上海以及之后辗转台北的故事。故事叙述者采用的是客观的全知视角,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尹雪艳和她身边的众多人物。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于叙述者这种貌似"客观"的姿态进行了不露声色的反讽,使得整个小说的主题和寓意变得十分耐人寻味。白先勇的作品多用可靠叙述,但在《永远的尹雪艳》这篇小说里,本文的隐含作者实际上对尹雪艳持一种冷静、批判的态度,这恰与叙述者对尹雪艳的迷恋、钦慕形成鲜明的对比,共同构成了本篇小说不可靠叙述的格局。白先勇之所以使用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叙述者的话语有助于读者体会到小说中的悲剧意味;第二,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得尹雪艳身上的象征性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9.
自传和心境叙述的电影中常见"二我差"叙事手法,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之间争夺话语权成为人物形象变化的主要特征。赵毅衡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二我差"后,对自传中人物性格变化的分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瑞典电影《野草莓》中的梦境与现实以拼贴的手法解读主人公"二我差"的形成,并从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上分类出:现在-过去式,过去-过去式,现在-现在式这三种"二我差"的存在方式。当下对"二我差"的分析不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叙述学分析研究的热门,也是具有现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对青春电影中成长题材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晓文 《学海》2011,(3):193-197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文学现代性的产物,两者具有统一与断裂的现代性关联。从革命现代性的角度切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做出文学史定位与文学评价,弥合乡土文学史叙述的断裂。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吴效刚 《学海》2006,(5):172-176
张爱玲的小说由一个个体化的叙述者,以一种先在的苍凉意绪,采用感悟式叙述方法叙述世俗生活,表达对人和生存的现代性理解,构成了苍凉感悟的小说形态。这种小说形态之中包含着关于世俗生活、实有与虚无、希望与绝望、“是”与“不是”的既各不相容又有序联系的多样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传媒话语生产纠缠于西方话语深层语法结构,背离了中国传统话语叙事"文以载道"和"言之有物"两个基本原则,无法正确叙述中国民族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4.
多看一眼     
曾经读过美国马里杰·斯比勒·尼格的一篇《多看了一眼》的文章,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作者说他看见一位坐在矮凳上拔草的男人,便以为那该是最懒散的典型了。临离开时,又看了他一  相似文献   

15.
1981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医学伦理道德学术讨论会",是我国医学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重要一步.现仅就记忆所及略作叙述,以纪念广州医学辩证法讲习会30周年和<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  相似文献   

16.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还原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球 《世界哲学》2007,(6):92-100
作为最古老的哲学思考之一,尽管人们通常习惯于对人格同一性问题采用第三人称外部标准,或者持有宗教信念的人对其探讨也暗中预设一个不可还原论的"灵魂"。从而使问题变得无可辩驳。然而,由洛克奠定的第一人称记忆标准,经由巴特勒、雷德、休谟,直到以威廉姆斯和帕菲特为代表的当代分析哲学家的还原论进路,实际上构成了西方哲学家对该问题讨论的主流。这一进路在帕菲特那里达成了对人格同一性的问题消解,而它的背后却蕴含着旨在批判古典利已主义的目的论导向。本文工作仅限于按照还原论的内在逻辑来勾勒出这一进路的演进及其争论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刘光耀 《宗教学研究》2004,25(2):137-141
一般抒情诗的抒情者为"我",常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也有以第二、第三人称出现的,但其实系第一人称的变式.在一般抒情诗中,"我"居于抒情言说的中心,抒情言说乃一"我"独语.一般抒情诗文体上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源于人想"像上帝一样"的自大情结.同为抒情诗,<诗篇>的抒情者虽亦为"我",但"我"却不居于言说之中心,中心乃神圣之"你"耶和华,抒情言说乃"我-你"之互语.这种表现人自甘为卑、神圣者在人之上的文体语言,应是在世俗化世界对神圣者的一种守护.  相似文献   

18.
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以大脑有问题的万泉和的视角,来讲述一段剧烈变化的充满转折的历史进程。作者试图回避政治背景,尽量表现出具体历史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却使得小说的设计味过于浓烈而使其中的日常生活叙述失去了合理性。小说中所写的农民的"病",既是实在的病痛,又是一种隐喻,后者正是作者要竭力表现的。  相似文献   

19.
沈建 《美与时代》2006,(1):83-85
“五·四”时代现代文坛很活跃的作家王统照,以别具一格的叙述风格革新小说形式,以开创性的现代特色和开放意识进行叙事技巧上的先锋试验;王统照重创作不重因袭,让叙事结构、视角和时间等方面呈现出多样风貌;其陌生化的叙事方法,相互映衬的叙述主体和开放式的结尾使叙述行为得以完整化。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中篇《春天里的秋天》(写于一九三二年春天)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专制家庭摧残下爱情的悲剧,是一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也是“整整一代的青年的呼吁”。小说全篇成功而娴熟地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男主人公林叙述和描写了他和少女郑佩瑢的恋爱生活、爱情悲剧,笔调柔婉,简洁细腻,抒情气息浓郁,就象一首精妙隽永的散文诗,充满媚人的诗情味。具体考察这种动人的抒情气息和媚人的诗情味的来源,存在于内容、语言形式诸多方面,而各种修辞手法精当贴切的运用,尤其是比喻的运用,则尤有不可忽视的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