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人物画在人物画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以明代仕女画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以孱弱、阴郁为主要特征的病态女性形象一直以来都受很多人关注。文章通过欣赏明代仕女画中典型的病态形象来感受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并通过探究病态形象存在的原因来试图获得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备受艺术家们关注,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审美方式造就了绘画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魏晋时期的清秀雅致美、唐代的丰腴开放美、宋元时期的市井质朴美、明清时期的羸弱病态美,等等,这些女性形象都反映了艺术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审美与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王清丽 《美与时代》2007,(10):32-34
在历代绘画作品中,女性似乎更多地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姿态出现,犹如一道风景.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艺术在形式、观念上的激荡和革命,以及中国艺术自身的文化、社会学转向的发生,在许多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女性绘画的含义,不论是在形式上,或是在观念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西方绘画作品出发,以"苏珊娜与长老"的题材为例,探讨男女画家在创作苏珊娜形象时的差异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男女画家的苏珊娜形象。男性画家选取了丁托列托、鲁本斯、伦勃朗,女性作家选取了阿特米西亚以及纽约女画家凯特琳·吉列,通过比较的形式,直观展现男女视角的不同,从画面的构图、场景、人物动作表情方面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以明代汤显祖的"唯情说"为研究视角,重新审视西方绘画的"表现主义"。从社会背景、艺术创作情感的重要性、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创作的哲学倾向等方面,探讨"唯情说"与西方绘画"表现主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童仪 《美与时代》2023,(5):79-81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山水画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是文征明园林绘画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拙政园的原始形态和探索文征明园林绘画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构图、笔墨以及布景,分析文征明园林题材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7.
林良是明代早中期重要的宫廷花鸟画家之一,但其作品却在遵循宫廷绘画传统的同时,显示出了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宫廷花鸟画的文人画特征,在明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林良佳作《灌木集禽图》为研究对象,简要探讨他的写意花鸟画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道教绘画发展到明代,无论在艺术技巧和思想价值上均不及前代,陈陈相因,因袭模仿,无甚特色,但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性命圭旨全书》一书中,附有大量绘画,这些绘画大都为了配合正文的解说而作。从歙涤玄阁藏版本《性命圭旨全书》来看,这些道画,刻画精细,形象生动,确实很好地表现了书中文字所要阐述的主题,很好地起到了配合正文的效果,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在明代绘画史上,应该说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相似文献   

9.
茶神陆羽是著名的道教行业神,民间信仰中把他尊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在传统绘画艺术中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很多且题材形式多样,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茶文化,其中以陆羽形象为主的作品,有元代赵元的<陆羽烹茶图>、明代文徵明的<品茶图>,唐寅的<事茗图>,陈洪绶的<烹茶图>以及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山本梅逸所绘的<陆羽像>等.  相似文献   

10.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土壤,其艺术代表着一种美学典范与古典原则,作为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形象,是西方众多绘画名家所描绘的对象,不同流派的绘画大师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角度来阐释着维纳斯的女性美。采用艺术史图式分析的方法,以西方艺术中维纳斯形象的"对镜"为着眼点,把韦切利奥·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的《镜前的维纳斯》(Venus with a Mirror,1555)作为个案,对比分析与之有渊源关系的维纳斯"对镜"题材,从绘画的内容、构图、表现手法等入手,探究西方艺术中维纳斯形象"对镜"图式的渊源,深层剖析其相互间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拙"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崇"拙"尚"拙",以"拙"守其道的精神追求源远流长,至今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拙"范畴在绘画领域经历了由贬至褒的历史演变,而在明代,这个演变达到了高潮。将民族审美精神中的"拙"与反映着社会性情的绘画相结合,探究"拙"在明代画论中的演变发展及最终在画纸上呈现出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在明代以吴门画派的崛起为发端而发展壮大,它极大丰富了明代绘画的内涵风貌,成为明代画坛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强大的势力对明代绘画艺术有着相当的影响,进而对中国美术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15.
美术教育是指以对视觉形象的认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运用艺术作品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绘画教育。文章阐述了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并分析绘画的技法和意义,以及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启学生探索艺术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万历九年(1581)西方传教士与西方绘画的传入,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肖像画以波臣派为代表,其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绘画以造型为主的特点,创作出不同于西洋画风的明暗画。在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凹凸法"和传教士西画"明暗法"之间,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绘画道路,对拓展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语言和艺术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CG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插画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失去了绘画创作的初心,在创作中一味地讨好观众,使得大众审美疲劳。尤其是在一些女性形象的绘画创作上,部分插画师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标准,使大量露骨、低俗的女性形象的插画充斥在网络上。因此,女性形象在CG插画中的多元化运用已经成为现今的热门话题。只有对CG插画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多元应用,才能提高CG插画中女性形象的表现力,改变当今CG插画行业发展的良莠不齐现象,这对于我国CG插画相关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写实风格、抽象风格、卡通风格、奇幻风格、装饰风格等多种艺术风格的运用,能够提升CG插画中女性形象的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不断为CG插画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9.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在此经历了13年的革命抗战事业,延安时期的历史形象是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它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发展。以延安时期的历史形象在绘画中的刻画为中心,对新中国成立前、"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予以分析,研究它们不同时期在绘画中的创作特点,以期对延安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有一个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艺术研究方法的三种角度来探讨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绘画,从综述艺术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况着手,然后探析图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符号学的研究与运用,接着以近代画家张大千的绘画为例,分别从图像学下的女性形象分析、田野调查法走进敦煌寻大千足迹、运用社会学与社会接轨三方面探讨张大千的绘画作品以及艺术研究方法在艺术界的研究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