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的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张曙光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研究社会机体不应忽略人这个主体,把握人的主体性,也不应撇开社会的总体性,──这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包含的重要理论信息。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向着完整全面、自满自足的统一体系进化的总体化过程。这个总体化过程是人类力求把整个自在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从而在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上全面地肯定和发展自己的需要所使然,而人的主体性也正是在人们推动社会有机体向总体运动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因此,对于人的主体性,不仅应当在与对象的客体性相互对待的意义上来理解,而且应当在统摄客体性从而指向全面性、总体性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在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方面对社会有机体辩证性质的分析说明,第一,人类个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规定互相贯通和过渡的,人类个体具有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社会有机体也具有人类个体的主体性;第二,社会有机体向总体的发展具有自为因果、自我超越的性质,这是人类自身的自因性和自主性的体现。而人类既作为无数自主的个人又象一个人一样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才是向总体运动的社会有机体在整体和部分真正有机统一情况下的自为因果、自我决定  相似文献   

2.
薛蓉 《现代哲学》2007,(3):61-68
弗罗姆的社会心理学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综合的结果,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修正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并将他在心理学上的发现和成果——社会性格学和社会无意识——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已经讲了很长很长时间。可是,人们很少去认真追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这个“历史”究竟意指什么;人们误以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仅仅就是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之意,就这样.这个似乎无需证明的“常识”就无思性地以误传误了这么多年。我发现,如果不带先见地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也就是说,从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来看,马克思在哲学总体上确定的这个“历史”并非单单是一种狭义的社会历史领域,同时还具有一种更重要的哲学本体性规定。这也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是…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其现实根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于这些基本要求,目前的有关文章或者只是从理论根据的角度进行论述,或者只是从实现的角度进行论述,而缺乏从正面进行的论述。本文尝试从正面论述这些基本要求的完整内涵及其现实根据,以供讨论。一在世界历史上,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是近现代西方进步思想家、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和阐发的。至于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要求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生产理论、社会结构和社会有机体理论、唯物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5.
<正>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是马克思正义观念的两个不同位阶,后者是一个既批判又涵盖前者的概念,二者既是逻辑相连的又是历史连续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辩证结构。现实性正义与超越性正义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正义形态,只有当历史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可能从现实性正义过渡到超越性正义。现实性正义内蕴着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形态:交换领域的形式性正义和生产领域的实质性非正义;超越性正义内蕴着两个历史相续的正义原则,即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确立离不开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丰富的个人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及个人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即在社会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类发展两个层面。以往我们讲人的发展,大多是在类发展的意义上,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凡谈到人的发展的地方,都不是泛泛…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杨耕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社会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理论。它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一理论对社会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这一方法系列包括:1、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社会...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在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哲学思潮概括为四个: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属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理论领域,或者说是“社会理论”领域;而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则是一种涉及本体论、认识论等形而上学诸问题的理论领域,哈贝马斯称之为“纯粹哲学”领域。显然,马克思的思想构成了社会理论领域的最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这个领域,要绕开马克思是不可能产生好的理论的。然而,在所谓“纯粹哲学”领域,我们却几乎看不到马克思的身影,或者说马克思基本上“不在场”。这不…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直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总纲。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在等同的含义上用“自然历史过程”表述社会历史过程,他只是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历史具有“相似”的一面。相似不等于相同。本文拟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对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不应把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对异化概念的使用等同看待,二者在目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用以论证私有制产生和消灭的必然性的“理论钥匙”,人的本质的发展被看作私有财产运动的依据,其理论基础尚未超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人本主义”;而在晚期的异化论述中,由于马克思已经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为“理论钥匙”来阐述私有制的产生和消灭,因此异化概念只是描述异化状态,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反人道现象的哲学术语,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鉴于这种原则上的区别,作者进一步指出:(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应强调的是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不应从个人出发去推演社会关系,更不能从人的人类学本质的发展去推演历史的进程。(二)是用人的本质异化说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还是用经济制度的本质说明社会的异化现象,是历史观上的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三)在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历史时,是否以较具体的社会科学规律为媒介,是区别成熟前后马克思思想的标志之一。(四)异化概念不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基础之一”;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只属于人本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行的教材大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界说为“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社会历史唯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是马克思及其亲密战友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由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三同志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以下简称《原理》)对“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这三个概念作了如下的区分和规定: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范围最广的范畴,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包括不能归入上述三个层次的其他社会要素。我们认为,《原理》对这些概念的上述规定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诊断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使“左派”失去了他们的主体——工人阶级,而后现代主义的长篇大论则宣布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日渐势微,“进步”阶层的流行观点认为,以“圣麦克斯”施蒂纳为首的“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恩格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研究上具有权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者和M.布尔(1927年生)教授就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途问题进行了对话(布尔在199O年下野,原为民主德国科学院中央哲学研究所所长——译者).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概念表明,它内含一种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范式。由于这些概念与方法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辨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宏观趋势的学说,更是一门基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科学。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方法,研究作为有机体的人类社会核心要素的内在冲突,揭示出人类社会独特历史发展过程的秘密,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不是建立在单纯思辨的历史哲学意义上,而是建立在其基于社会整体观的规律性范式和重于实证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上,因而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5.
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所代表的德国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概念。通过梳理马克思文本阐发的理论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社会一般"到"社会特殊"再到"社会个案"的研究线索;这展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或社会概念的现实立场,即强调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看重公共领域建设、关注物质生产与其他生产的内在统一、注重协调多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否定了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从实践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现实的、实际的科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是表征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基本维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而不是"狭义的领域"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是"实践",而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伟大思想家的理论中,我们都会看到来源不同的各种思想的对立,以及在综合加工这些思想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对立。我们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区分出马克思理论的三个主要动因。一、浪漫主义的动因。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主要战线上,马克思继承了浪漫主义运动的传统。浪漫主义者用保守主义的观点批判工业社会。他们哀叹“有机”关系和“有机体”之间真诚相待的不复存在。人实际上不再成为单独的个人相互接触,而是作为非个人的各种力量和制度或金钱势力的代表相互接触,浪漫主义者对此痛心疾首。一方面,个性在无个性特征的社会中被拋弃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占有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是马克思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而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又是其中许多纷争的一个焦点。青年马克思在世界观转变过程中,是从黑格尔出发,“自觉地踏上历史唯物主义道路的”呢,还是得益于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如果承认有这种影响,那么其程度如何?这其中是存在一个完整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呢,还是一个融批判与继承于一体的中介过程?与此相联系,青年马克思是最终超越了费尔巴哈,走上了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呢,还  相似文献   

20.
布鲁德尼对青年马克思的解读展现了一种以罗尔斯资源重构马克思的理论努力和新型理论动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较多关注。他的解读紧紧围绕马克思的规范理论和“证成难题”展开,认为马克思持有一种关于人的本性和良善生活的规范理论,但由于拒斥哲学从而导致其无法在当下资本主义条件下证成其观点的正确性,为此须引入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论证方式。其解读存在较多理论偏误。他有意无意抬高了青年马克思而贬低了成熟马克思,事实上导致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否弃,其“证成难题”也并非理解马克思的关键。其解读总体上属于“资产阶级实践哲学”的行列,不能归入马克思主义的阵营。欲真正理解马克思,还须站在马克思本人的立场上并秉持思想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更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核心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