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心理健康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本试图在研究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分析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指出问题与不足并展望其未来,以期对我国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在当今社会变革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有效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就如何提高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何元庆  姚本先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20-222,236
为帮助各安徽省芜湖市新芜区的小学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为即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新芜区教育局和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长期合作基础上,2004年12月初,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2级全体本科生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部分研究生们分赴新芜区14所小学,进行为期5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通过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对学生直接进行指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和家长详细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学校和家庭教育;另外,还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对新芜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实证研究,为新芜区教育局和学校从整体上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业的压力、爱情、人际交往等等。本文重点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些意见,希望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招,高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机械类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生理-心理-伦理-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出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健康新概念的指导下,全面考虑了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以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原因为基础和依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备受全国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该文综述了国内各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概括了这项研究的特点以及它所涉及的领域,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原因分析,以及针对相应的心理问题所提出的对策。本文还指出了各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在于给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的深入进行,以便切实可行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回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反思、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沈德立  梁宝勇 《心理科学》2006,29(6):1282-1286
社会各界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为我国心理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心理学家有责任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文章介绍了为在中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体系所做的几项工作:(1)编写用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规范教材;(2)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3)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4)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5)组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十多年来确立的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我们不仅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取得了一批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而且重视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运用于教育实践,开发了系统测量工具,编写了系列教材,开展了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验探索,推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有效的开展。文章主要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论思考、研究主题等方面,概括总结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的概况,以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上大学前、后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莉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05,28(5):1223-1226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SCL-90量表得分在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上存在年级与经济收入的交互作用,月均经济来源在200元以下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症状愈加严重;(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均为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能解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变异量的30.1%;(3)上大学前后的生活事件在性质上的差异具有个体发展的阶段特点;(4)上大学后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约占27.4%,上大学前的生活事件的影响约占2.6%。  相似文献   

12.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王玲  郑雪  苏跃玲 《心理科学》2000,23(3):297-300
本文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以高师95级大学三年级学生126个为实验组,进行54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并以同校同级学生109个对照组。采用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高师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nd discuss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counseling. A qualitativ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60 in-depth interviews from 30 male and 30 female students at a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entral Taiwa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unseling services to students and citizens, even though most of them were unfamiliar with counseling. Thematic patterns emerged from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counseling, which suggeste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amely, accessibility, familiarity, cred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unselors seemed to enhanc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seek counseling.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counseling services should implement a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520名在校孤儿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师生依恋、同伴依恋均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但师生依恋预测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2)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是依恋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并行中介变量,自我污名负向中介作用大于心理韧性正向中介作用;(3)师生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完全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同伴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部分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福利性集中供养制孤儿学校开展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自尊和同伴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心理素质和同伴关系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尊量表及他评同伴关系测量调查了938名在校中学生。结果发现:(1)中学生心理素质、自尊和同伴关系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显著正向预测自尊与同伴关系,自尊显著正向预测同伴关系(2)中学生自尊在心理素质和同伴关系之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7%。  相似文献   

17.
Using a 50-item,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64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at an urban university campus provided needs assessment data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region of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Additionally, the students’ perceptions regarding changes they experienced since com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are also reported. The authors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study'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counsellors in higher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are proffered for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programs needed by this special population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While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recognised internationally as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ssue, more epidemiological data are needed that allows benchmarking with general population data. Methods: All enrolled students from two large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were invited to complete a web‐based survey. Anxiety‐mood disorder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Kessler 10. A total of 6,479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ith sociodemographic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university population. Results: The estimated prevalence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as 19.2% with 67.4% reporting subsyndromal symptoms. These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as associated with disability and lower academic achievement. Predictors of distress included: full‐time status, financial stress, being aged between and 18 and 34 years, being female, and in a subsequent undergraduate year of their degree. Conclusions: The extremely high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is being an at‐risk population. Implication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universal early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适应取向的心理健康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6):1290-1294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了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并对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再参考同类量表,拟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题项。经对1,56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包含生活幸福、乐于学习、人际和谐、考试镇静、情绪稳定等五个维度,本研究所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级与性别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依  罗良  张日昇 《心理科学》2006,29(3):704-707,683
本研究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访谈及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必备能力认知的年龄与性别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必备能力的认知得分在自我调控、社会应对、学习和人际交往四个因子上没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主效应;在“社会应对”和“学习”两个维度上,性别和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二年级男生在“社会应对”方面能力的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学习”维度上,一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