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4月30日,由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青州尧山书院协办的"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州召开,来自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与会专家围绕"孔孟儒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经学思想与全球化视野下的儒家文明"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进而研讨儒家传统的现代性与世界化问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北鹅湖杂志社和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此次大会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韩、日、澳、以色列、比利时、新加坡和我国港台、大陆二十个省市自治区共一百四十位学者共襄盛举。学者们围绕大会的主题:“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9月27日至29日,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中国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济宁市人民政府、中国孔子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奥地利、乌克兰、爱尔兰、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200多位儒学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了这一学术盛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9月20-21日,在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期间举行的第二届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在山东曲阜召开。来自海内外四十多个儒学组织的负责人、儒学专家共计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儒学盛会。21日上午,与会代表、专家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曲阜共识"。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4月18~22日,中国伦理学会与韩国伦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第23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大会"在云南省丽江市举行。来自中国伦理学会和韩国伦理学会的三百多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道德教育与社会伦理",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道德建设韩国釜山教育大学金世营教授分析了出自8世纪中国禅师赵州《赵州录》中的"六六三十六"的哲  相似文献   

6.
2004年8月9日至12日,中国哲学大会(2004)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这次大会由国内47家科研机构、高校和党校共同发起,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大会的主题为"新世纪的哲学和中国",下设三个分主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和"科技与人文".来自全国各地的90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各学者均以文参会.会议方式为全体会议与分组会议相结合.会议期间共举行各种会议近80场,约有400余人次发言.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尼山圣源书院、云深书院联合主办的"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4~1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山东、河南、北京、河北、广东等省市的乡村儒学志愿者,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乡村儒学与乡土文明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关于乡土文明的当代境遇与挑战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贱农主义"的思想,它表现为压制  相似文献   

8.
"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尽管接受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但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主体性诠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原创者与其经典,还是诠释者与其诠释,都是"主-客"关系。这种主体性诠释模式必然面临"认识论困境",导致存在本源的遮蔽,因为它不能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原创者本身及其经典、诠释者本身及其诠释的生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诠释脉络"的概念已经接近于本源的观念。一切存在者的本源,就是存在或生活。因此,可以提出一种"前主体性诠释"模式,即把诠释活动视为前主体性、前存在者的存在,正是这种活动给出了新的主体与对象,即诠释者及其诠释。这种模式基于生活儒学关于存在即生活的本源观念,由此真正彻底地回答原创者及其经典、诠释者及其诠释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与《中庸》两部经典之间的思想在语言表述上的不一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到明道与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的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一贯"之解释,构造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的"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与诠释《论语》与《中庸》中"忠恕"与"一贯"思想的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内涵是一个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反映了明代儒学演进历程中对以往气学传统的继承。梳理这一过程,不仅为理解明代学术变迁及宋明儒学转承的内在理路提供一个视角,也可为解读儒学内部的气学传统及儒学史的演进开辟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11.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北鹅湖杂志社、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位学者,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30余篇。这是近年来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的一次规模大、品位高的盛会。会议主题鲜明、研究重点突出,反映了当代新儒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本届大会主题为“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2005年正值…  相似文献   

12.
杜维明与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分别强调儒学中的超越性和共同创造性 ,代表了诉诸超越和非超越话语两种诠释方向。成中英从比较神学的角度对古代中国神性观念的讨论则突显了儒学中的神性问题。本文选取杜维明、安乐哲与成中英三者为研究个案 ,来看他们对儒学宗教性的理解以及在他们的理解中儒学的宗教思想有何特质。论文第一部分以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的研究为主 ,阐述分析“内在超越”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分析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重点阐述“共同创造”观念和“礼”的宗教维度 ;第三部分介绍成中英“无神学的神性”观念 ,展开古典儒家对神性的理解。这些研究表明 ,在扩展了的宗教观念的基础上来认识儒学时 ,可以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有争议的仍然是儒学的“超越性” ,而这对一部分学者来说 ,仍是儒学宗教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诠释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新儒家在儒学诠释与创新中做出了超迈前贤的成就,代表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四个新趋向:儒学本位坚持下的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对知识论的注重与方法论的自觉,彰显"道问学"的转向;凸显批判精神和对话意识;批判"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儒学重建方向的肯定.与此同时,其思想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14.
儒学是有利于世界和谐的文化思想,但是外国人却并不能够理解儒学的精神,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人并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儒学解释清楚,亦即缺乏让儒学跨文化的能力。西方语言、概念、话语原本承载和叙述的是个"一多二元"故事,与之比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则是以"一多不分"为体。儒学的精神是"和",是"一多不分"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中西比较哲学阐释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儒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可读性不是靠翻译成西方语言完成的,而是靠对中西哲学基本范畴和结构的比照阐释实现的。因此,要让儒学插上自己的翅膀,跨文化地飞起来,就必须重视利用中西比较哲学的阐释话语,即在西方自由主义"一多二元"和中华文化"一多不分"的"不和"与"和"的比较阐释中,实现儒学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面向"生活的本身"是梁漱溟提出的理解儒学的独特视域。在此视域下,梁漱溟不仅揭示了儒学作为切合生活之"理"、人伦之"情"而建构的"生活的学问"的精神特质,还为我们指明了"生活上去理会实践"的"学儒"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梁氏这种面向"生活的本身"而论儒学与"学儒"的"生活"儒学观,对我们当代人了解(知)儒学、实践(行)儒学极具借鉴意义。接着梁漱溟来讲,面向"生活的本身",重建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联,需要当代学者依"生活化"的要求来"说"儒学、"做"儒学;需要社会大众以涵养德性、修身立德为要来读经学儒。  相似文献   

16.
《论语》"可与共学"章揭示了学者为学境界的层次性。从"可与共学"到"可与权",表明了学者从志于学开始,不断寻求超越和突破的阶次,从而也成为衡量学者境界的标准。其中,作为对"道"透彻理解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和要求的"权"被视为学者的最高境界和为学的目标。"可与共学"章中对学者四种境界和为学目标的揭示,体现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学"的问题上知行统一、"行"为旨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历代学者对"逍遥游"的诠释构成了庄学的重要内容,而宋代庄学中的"逍遥游"诠释最为视角多样观点纷呈,其中有四种观点较为系统且具代表性:一是以"无累"诠释"逍遥游",认为事物受制于造化而拘于阴阳则为有累,唯有超越形器之累方为逍遥;二是引阴阳象数《易》理诠释"逍遥游",或以为超越阴阳之上方为逍遥,或以为顺阴阳之变方为逍遥,或以为合乎阴阳之理而与之同运方为逍遥;三是以"乐"为"逍遥游"义旨,将逍遥诠释为儒家德性自足与道德之乐,以摄道归儒,融合儒道;四是以"化"为"逍遥游"本指,认为化有大小故飞有高下,化有大小故逍遥有优劣,随事而化亦可逍遥。上述思想观点亦表现为逻辑上的渐进深化过程,相较于魏晋不仅多所创见,且整体上已突破向、郭旧说而别具新意,推进了宋代庄学的发展,也为中国庄学增添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9月23—24日,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六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主持。在开幕致辞中,孙向晨指出,"儒学与时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我们应当抱一种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推进儒学的发展。杜维明指出,儒学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地方性知识,应当与世界各大文化传统进行积极对话。张学智指出,儒学的发展既包含对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原道》2015,(2)
1月24日,台湾儒家学者李明辉先生接受媒体专访,直斥"所谓的‘大陆新儒家',主要是以蒋庆为中心,包括陈明在内的一小撮人的自我标榜",这一评判引发了大陆学界的持续争鸣。曾亦、干春松、白彤东、唐文明等大陆儒学研究者纷纷作出回应,指出"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未必切近大陆现实,儒学复兴需要代际接力。此外,清华大学也举行了"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学发展方向研讨会",赵广明、黄裕生、赵法生、李存山等西方哲学、宗教学、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借此对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展开了评议,指出大陆儒学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蒋庆先生作为此次事件的风暴眼,他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新浪历史有幸专访了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以下是专访实录,《原道》特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对西方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对西方以外的"现代性"及现代人的存在危机作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反思,在人与天道、自然的"存有的连续",身体的重要性与"践形"和"体知",儒家的"自我"--多重关系网络的中心及其不断扩充与转化,道、学、政等向度的展开,仁与礼之间的创造张力,儒学的宗教性,文化认同与创新,启蒙反思,"文化中国",文明对话与全球伦理等论域中,对中国哲学的特质,特别是儒学的当代意义,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中国与东亚哲学等地方性知识具有某些普遍价值,能够为新轴心文明时代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杜维明对西方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创建性的回应,在方法论上有特殊意义.《杜维明文集》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杜氏论著的结集,编排上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