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在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界盛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曰“一概否定”,“彻底否定”。这一看法无疑是不符合陈独秀思想的本来面貌的。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儒、佛、道思想的评析展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对他思想方法上的矛盾与不足进行探讨。对于儒学孔道,陈独秀的态度是否定多于肯定。他说:“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以陈独秀书…  相似文献   

2.
《孔子研究》2021,(3):107-116
王阳明的《大学》诠释在其心学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这引起了日本著名阳明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王明阳的《大学》观为基础,依托相关文献,首先阐明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大学》观内在嬗变的理解、检讨与反思;其次探究冈田武彦基于王阳明《大学》观所做出的思想开拓。冈田认为学问头脑的转变促成了王明阳《大学》观的思想变迁,但这与《大学》本旨是否相合却值得商榷。王阳明《大学》思想与冈田武彦晚年的身学说、"共生"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致知"说对冈田"致身"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而"万物一体之仁"则为"共生理念"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5,(6):12-17
土地革命时期初期,党在批判陈独秀的"家长制"中提出了党内民主的课题。随着党内民主发展,党开展了反对任意否定领导机关与决议错误倾向的斗争,与陈独秀的自由批评论进行了交锋,在朱毛红四军党内,则发生了围绕党的决议是民主集中还是群众议决的争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关于党内民主的论争中,提高了对党内民主的认识。论争催生了党的集中指导民主原则的产生,使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得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相似文献   

5.
张怀民  石义清 《学海》2002,2(1):142-145
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论述不多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民阶级分析 ;二是国民革命和以后建设中农民运动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分析。本文就这两方面 ,将陈独秀与毛泽东的相关认识加以比较 ,这种比较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评价陈独秀的革命思想 ,同时更好地继承两位我党创始人的理论遗产 ,对认识和思考现实农村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最近,理论界对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观、方法论及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了讨论。许多人指出,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人物,又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正确评价陈独秀思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过去一度成了理论上的禁区。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有许多不同,但也有许多类似之处。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正确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辛亥革命,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为民主与科学奔走呼号,有“五四运动总司令”之称。1916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学长。1921年参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的意义上,现代化的任务在于建构赋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与承载现代性价值的人 权。这在中国的语境中被转述为"民主"与"科学"的实现。但是,民主与科学自"五 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迄今仍被确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性课题。这就迫就使我们不能不 回眸反思:何以符合现代化规律的"民主"与"科学"历90年沧桑依然难以落实?而回眸 的结果犹如醍醐灌顶:这其中的缘由,除了客观的历史境遇以外,"五四"精英们的原初价 值中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二难矛盾,由此导致了"民主"与"科学"难以有效地进入实践 领域。由于陈独秀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又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先驱, 因此,本文借助剖析他的价值思维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是:认为孔教有种种弊害,否认孔教为宗教,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能科学地分析看待孔教,但采取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孔教。陈独秀的这种孔教观有其时代合理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是使新文化运动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峰,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其局限性是把繁杂的思想文化问题简单化,完全割裂旧文化,忽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基本精神,带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沿着孙中山一生的足迹,探索宗教文化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时代.他受洗入教,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革命生涯的开创时期.基督教精神成为推动其革命的动力之一。迈向不惑之年的孙中山,自愿礼拜民间宗教偶像,发誓遵守洪门帮规,其主旨在于发展革命势力。民国初创时期,孙中山作为民主共和制度的缔造者.努力谋求各种宗教势力的支持,表现出近代民主政治家的风鉴。在其晚年思想的飞跃中,孙中山的宗教观也日臻成熟达观。其一.科学比宗教优越。其二.政治的主义比宗教的主义切实。其三,宗教之仁在于,以心感化民众,为灵魂谋幸福,健全国民人格,培养国家之基。晚年的孙中山力图将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他呼吁:“本基督救世之苦心.行孔子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美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