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宗教语言的特征是它的指使性.本文依据约翰神学的文献,即<约翰福音>、<约翰壹书>、<约翰贰书>、<约翰叁书>、<启示录>指出:约翰神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宗教语言的指使性特征:"我是"的宣告、耶稣的对话性言说、吁请的祈祷;而它在时间观上的长时段的末世论的涵义意味着:作者约翰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与现在的关系,换言之,他认为永恒中内含现在、而现在中却内含着永恒.这种语言观、时间观,和约翰神学的以人与上帝的公义关系为基础的神义论的正义论相关,和它把基督信仰看成是上帝之言成为肉身的历史事件与耶稣的肉身成为上帝之言的神学事件的信仰相关.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和永恒观都以实体化的现在为基础:永恒是恒定不动的现在,时间由转瞬即逝的现在构成,这既是基督教时间哲学和古希腊时间哲学的关键区别,也构成奥古斯丁理解自然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本文试图证明,奥古斯丁对现在的实体化理解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保罗书信对于"末世论时间感"的阐发。只有在末世论生存经验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的精神处境中,每一个现在才会以实体的方式凸显于信仰者对生活和救赎的思考之中,成为理解时间和永恒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永恒"这一概念主要在神和心灵这两个层面上被使用。本文试图论证"永恒"概念在这两个层面上被使用时,其内涵并非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这一概念在神的层面上被界定为与时间的绵延对立,即神不需要、也不能通过时间的维度得到理解;而这一概念在心灵的层面上则被界定为与时间的绵延相容,心灵的永恒需要通过时间维度得到理解。本文在指出这种差异的同时,也试图解决"永恒"概念在用于心灵时与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原则相矛盾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4.
莫尔特曼的时间观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他认为“创造”基于“救赎”的目的,有了创造便有了时间.时间的流变表明“起初的创造”并不圆满,世界具有无限进步的可能.在以将来为远景的盼望下,时间由暂时性向永恒性过渡,并在上帝临在的同时性与全在性中圆满终结.时间与永恒不是截然对立.时间进入永恒,也就是永恒进入时间.莫尔特曼强调时间中的永恒,俗世中的盼望.俗世之重要,自然之珍贵,价值之永存,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现在前".  相似文献   

6.
安静倾听     
陈以琳 《天风》1997,(4):13-14
这宇宙中充满神的话,就如在我们中间充满着空气,虽然无形却一刻也不能离开它。神用他大能的声音响应着宇宙,万有都是因他的话而有,也都因他的话而立,神的话是独一的、永恒的。“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道”字在原文中乃“逻各斯”,就是神的话。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10)
<正>(十五)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生一"的"道"与"一",是一对统一的矛盾。就其超形象、超感觉而言,是"无",是"常道"的上帝。就其可名状、可感知而言,是"有",是"道",是"一"。"无",不等于虚无、空无。似无而有,此之为"道生一"。约翰称之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故,"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神,"一"是可名状、可感知的那位神。对人类而言,不可名状、不  相似文献   

8.
"正确"是隐含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充分展开的,在后来的西方伦理学中却变成极为重要的关于行为或实践的概念."正确"与感情和行为都相关."正确"并不是对所有人同样的.它是两端间的那个中间,但并不始终与两端距离相等.对适度或正确的这种说明基本上是从数量、关系与性质范畴引出,而不是从实体范畴引出的述说.所以,德性似乎始终是在一种有连续性的存在中相对于恶或错误而言的.感情与行为的正确如果是环境的、具体的,它是否是多而不是一?亚里士多德在两个层面上回答这个问题.在相对于具体实践者的层面,对我而言的适度或正确很可能不同于对你而言的,实践的正确不是一而是多;在相对于两端或错误唯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而言,实践的正确始终只是一.  相似文献   

9.
侗族是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的民族,他们共同信仰的始祖就是"萨岁"。"萨岁"成为侗族人集体信仰的文化符号,在他们的社会中,"萨岁"既是生活化的人,也是侗人社会的保护神。侗人通过社会记忆中的多种形式把具有世俗性的"萨岁"变成他们的女英雄。不仅如此,还赋予了她神的灵性,使得"萨岁"具有神圣性。在社会记忆之下,运用仪式、传说、神话等方式将"萨岁"塑造成侗族信仰的主神。因此,可以说侗人运用社会记忆构建了他们自己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的思想交锋中,“世界是有开端的还是永恒存在的”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针对柏拉图主义者普罗克鲁斯的“永恒论”,公元5世纪的基督徒菲列珀努斯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无限”概念进行反驳,从而论证“神创论”的立场。通过深入分析菲列珀努斯论证的思路和论证策略,并比较普罗克鲁斯以及其他柏拉图主义者的回应,本文力图挖掘争论双方的理论预设,还原双方在时间观、永恒观和宇宙图景方面的根本差异,并且在一个更深的层面,将这些差异追溯至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对于神义论问题的不同回答。  相似文献   

11.
超越以死亡为标志的存在有限性及其所导致的整体生命意义的缺失是人类普遍深刻的内在冲动。在中西方文化中,超越性各自表现为典型的纵向—横向、外在—内在的神圣宗教与世俗历史方式。在形上意义上,人类个体存在有限性的关键时间,宗教与历史之为超越方式的要义则是以"永恒"或否定有限意义上的"无限绵延"为此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途径。历史情怀在超越性方面对宗教感的功能替代性可以为解释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及其历史观、家族观乃至生育观等文化现象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12.
在《周易》中,"观"作为圣人经验与把握外物及自身的手段和方式,不仅有特定的对象,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性。在对象上,《周易》不仅强调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同时也强调对历史及人自身的观照。就特性而言,《周易》之观既是直观,也是遍观和周观,它不仅包含感性的成分,同时又包含着抽象以及理性的推演。在设计学的视域里,"观"这种经验与体悟"物"的方式与传统设计思维具有高度的融通性。中国传统造物实践即遵照了《周易》中"观"之思维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你要往前走     
方枚 《天风》1995,(7):34-35
基督教信条中的最后一条是:“我信……来世永生!”它给我们指出一种时间观,表达了永恒生命的动态性、直线性。 我们必将走向终结,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命运。我们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中所经验的每一结局都向我们大声说道:在我们向长久居住过的地方告别。  相似文献   

14.
高建国 《天风》1997,(10):6-6
林前2章9节告诉我人:“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我们看到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那就是一个将要生产小婴孩的母亲,她的心中在记挂着一件事。  相似文献   

15.
方用 《现代哲学》2013,(4):101-108
"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考察历史,他主张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历史的价值在"现代"。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不仅是对将时间理性化、形式化的纠偏,其时间与生命内在关联的讨论,也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  相似文献   

16.
万立成 《天风》2008,(9):39-39
在遥远的大西北内蒙临河区,有一位非常爱主的老姊妹,她就是四位神学生的母亲--李翠芹.她从小就跟母亲信了耶稣,跟随主60多年,经历了"破四旧,立四新"和"文化大革命",却没有被那些浩劫吓倒,因为她深知主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的盾牌,更是我们的拯救者.  相似文献   

17.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之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心身统一观尽管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所产生的时空跨度极大 ,然而两者拥有一个共同的前题 :心身统一观。应激理论可以说是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应激和健康的关系是以心理生理系统为中介的 ,应激反应中最明显的心理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 ,而情绪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又是一种生理活动。躯体疾病是一种应激源 ,可导致病人承受轻重不一的心理负担 ,反之 ,情绪重负又可成为心身疾病的病因。由此观之 ,心身统一观乃是应激理论的前提。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是祖国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中医认为 ,形与神是构…  相似文献   

18.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民艺之美     
王娟 《美与时代》2015,(4):38-39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正统文化和文人雅士的艺术而言的,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的美是平凡而走心的,它不用富丽堂皇的形式,没有华丽的"衣衫",它美得接地气,美得让人向往。民间艺术拥有最美的信念,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理念,永远将大众的审美理想,种族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地域发展的趋势呈现在艺术作品中,并显现着"生命繁荣"的记忆。它的形式美是张扬而不张狂,大胆夸张,造型优美,意境崇高。民艺之美在于实用之美,创造者在制作之初多以实用为目的,从实用过程中体现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建国 《天风》2008,(22):38-39
前一段时间,我曾研读了《诗篇》84篇。从中看到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渴慕神,就是对神的院宇、对神的工作和对神的赐福的渴慕;二是心向神,向神的感谢赞美、呼吁祷告和朝见敬拜;三是经历神,就是住神里面有福,灵命道路有福,靠神的人有福。现在我们再研读一篇《诗篇》,也就是34篇。它的内容更为丰富,教训更加深刻,也能使我们体会到有更大勉励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