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梅洛-庞蒂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或方法,而更意味着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他在弗洛伊德哲学中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关于"人的现象"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直接与梅洛-庞蒂后期关于"肉身"的存在论研究分享了共同的旨趣和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本文试图追述梅洛-庞蒂对弗洛伊德的理解与批评,从而分析他如何逐步从弗洛伊德哲学中获得了概念、方法和理论构造上的启示,并最终在其"力比多的身体"、"肉身概念"等一系列后期概念和论题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为一种"交织"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2.
从"人之存在"问题入手,梅洛-庞蒂以"身体"为基础先后提出了承续性与差异性并存的两个概念,即"在此"和"与在"。所谓"在此"即"存在于此",是指"身体自身"通过建构"意向弧"与世界发生基础性关联,并因此将主体的生存论境域显现为"在世存在"的结构性存在样态。所谓"与在"即"相与诸物而存在",是指"我"在自恋的视看活动中将自身把握为与诸物同质的"肉身存在者",并因此逆向确证自身的生成性存在样态。从"在此"到"与在",梅洛-庞蒂逐渐走出了意识现象学的理论困境,并试图在"能见-可见"的知觉结构中勾勒出基于"肉身"概念的存在论图景,从而在现象学与存在论之间寻找可能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在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当代身体哲学与中国古代中医的身体思想之间,我们发现了根本理念上的诸多相契之处。如梅洛-庞蒂的"走向世界之身"与中医的"大身子"相契;他所说的"流动的身体"与中医的"气"相契;其"可见的-不可见的"身体与中医"藏象"相契;梅洛-庞蒂提到的身体的"双叶"与中医的"阴阳"相契;其"生命化的时间"说与中医"五行"说相契;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与中医"经络"相契;其"用身体知道"与中医"身诊"相契。这一切,不仅使梅洛-庞蒂身体哲学的兴起代表了对西方传统身体观的一场根本叛逆,也为中医身体观走向现代及中医身体观与当代身体观的会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4.
梅洛-庞蒂言语生成理论认为应从言语现象返回最初"沉默"的知觉世界,研究说话主体即有知觉能力的身体主体如何在知觉世界背景中生成意义,并在开放体验中形成强烈的意义意向,最终表现为动作姿势的变形方式,即说话行为。本文试图以梅洛-庞蒂身体理论为基石,将言语生成理论视为生长、发展的动态系统,以身体之维到言语之维的纵向过渡为主线,同时关注身体对言语生成各个环节的横向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梅洛-庞蒂言语生成理论。  相似文献   

5.
视看的问题是贯穿梅洛-庞蒂前后期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试图透过讨论视看问题在梅洛-庞蒂哲学(特别是后期哲学中)中愈来愈凸显出来的重要意义,指出在视看问题中实际折射出来的一系列相互扣联的问题,即他人、否定性和被动性的问题。正是这一系列问题与视看问题多层次的结合,丰富和深化着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使之走向全新的"肉身"(la chair)概念和"交织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6.
梅洛-庞蒂对身体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自然研究之中。在自然反思中,他从感性论、力比多理论以及符号论三重维度展开的身体研究揭示了世界与身体之间的相互性关系,以及符号主义在人的身体层面上的涌现。它表明人的身体作为自然存在其本身已经包含了意义的发生,因而那里不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破坏性裂痕。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旅程中,以身体为根据的自然研究见证了他从本己身体现象学到肉身本体论转向中的细致变化。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关于"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是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后者以"知觉"为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交汇点,将"内时间意识结构"发展为"身体知觉内时间结构"。身体、知觉、时空性在这一层面上融合在一起,梅洛-庞蒂所追求的一种新的、更准确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得以生发。可见,人总是通过锚定于世的本己身体看世界而非"超然旁观","客观思维"的局限在此意义上也随之浮现。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晚期在对几何学起源的追问中将理念性问题主题化,其关注核心在于理念性如何实现从主观起源到客观性的转变。梅洛-庞蒂聚焦于这种转变。在胡塞尔那里这种转变根源于先验主体的构成能力,而梅洛-庞蒂则认为逻辑构造对经验起源的排除隐藏了否定,这使人们遗忘了语言从言语实践到书写沉淀的转变。梅洛-庞蒂在语言的起源中追问理念性的涌现,这使起源的追问聚焦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深度交织。梅洛-庞蒂由此肯定交织在存在根源上的真实性,而不再像胡塞尔那样以绝对自我为源泉。因此,在对《几何学的起源》的解读中,梅洛-庞蒂转向了与胡塞尔不同的存在追问与世界论点。  相似文献   

9.
著者首先分析,然后批判梅洛-庞蒂的遗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他指出,梅洛-庞蒂的某些关键性概念,如象“世界的肉”,是有问题的。他以“人的内在性”概念反对梅洛-庞蒂的含蓄的一元论。他证明,语言交往现象和道德生活现象只有借助于“人”的范畴才是可以想象的。著者得出结论说,被梅洛-庞蒂称作“人之内的形而上学东西”预先假定了一种极易对彻底外在性的要求作出反应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式的透视主义对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一影响常常被忽视和贬低。他对透视在绘画中的存在样式的哲学反思,触及了从柏拉图直至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所意谓的绘画的本质。与梅洛-庞蒂及其含混倾向不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借助于"自然之光"使得绘画得到了清楚分明的表达。他和梅洛-庞蒂各自表达着绘画传统中的两个可以并行不悖的走向:"心看"与"眼看"。  相似文献   

11.
在其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梅洛-庞蒂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他关于世界或自然的看法。而梅洛-庞蒂哲学的这种发展与他对于柏格森思想的创造性读解密切相关———柏格森从关注“形象整体”转向关注“生命冲动”,已经暗含了梅洛-庞蒂自然观的核心概念的转变———从“被知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像作为基点,着重论述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的现象学图像。强调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路比以往哲学家们的精神探索更为本源,在身体的路上思考哲学比在精神的路上思考哲学更为深奥和本真.  相似文献   

13.
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不只是在讨论身体问题时介入了空间观念,还专辟一章来论述他对空间问题的思考。梅洛-庞蒂放弃了先前哲学家持守的空间观,确立了身体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思维模式。他旨在从有关空间的各个角度探寻本己和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新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内在的形式中.形式不仅仅是现象身体最初的意向结构,是它内在的秩序原理,而且是物理世界中的跳跃与非连续性系统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形式哲学中,物理秩序、生命秩序与人类秩序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5.
漫谈肉身菩萨九华山佛学院宽容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又有肉身佛、即身佛、入定佛、真身、肉身等称谓,即以父母所生之身体而修至菩萨深位者,故名为肉身菩萨。肉身菩萨于入寂后可得全身舍利。所谓舍利,据《法苑珠林》卷四十所载:“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身骨,恐滥凡夫...  相似文献   

16.
正念疗法主张培植正念、回归本然状态以达到身心一体的全面健康状态,身心一体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身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庞蒂的身心一体思想为切入点,探讨正念疗法的身心一体的哲学内蕴:正念疗法的核心思想"正念"的秉持需以身心一体作为前提;正念疗法的主要技术正念训练是将心置于身的行为训练,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身心合一;正念疗法以身体作为意向活动的主体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它的最终目标是以"身体意向"巩固身心一体。  相似文献   

17.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者都以为梅洛-庞蒂始终使用的只是"chiasme"(交缠)一词,而尚未对梅洛-庞蒂在撰写《交织—交缠》遗稿之前以及之后所采纳的另外一个术语——"chiasma"(交错)——作出专门的研究。本文追溯可逆性、交错与交缠这三个概念在梅洛-庞蒂著作中的发生与发展,界定三者的基本意涵及其在后期梅洛-庞蒂思想中的大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最终表明梅洛-庞蒂的后期存有论在何种意义上提供了一种从根柢上消解二元论的可行性方案。交缠是可以存在于任何存有者之中的存有论构造,而人与物、与他人、与世界的多重的交错机制所带来的多元性的存有不是固定的、两相对立的实体,而是开敞的、可变的多种元素,交缠/交错机制即体现为这些元素之间彼此碰撞、彼此反应、两相回旋、蕴义无穷的富于动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宇杰 《哲学研究》2023,(1):115-124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认为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并质疑胡塞尔晚年的“第二次还原”最终导致先验现象学在世界问题上陷入悖谬之中。鉴于此,本文围绕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的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世界问题的基本观点,对梅洛-庞蒂的上述质疑进行了辨析:从胡塞尔的视角来看,梅洛-庞蒂所说的世界悖谬首先建立在人格自我与生活世界的习性关联之上,而胡塞尔晚年则指出对于这一悖谬的彻底澄清需要进一步回溯至这种习性关联本身的发生。在此,胡塞尔所说的“第二次还原”或“彻底还原”的最终旨趣并不是从世界彻底退回到先验意识,而是朝向最原初的被动性领域进行彻底回溯,由此自我与世界之间更原初的关联也得到了揭示。  相似文献   

19.
《知觉现象学》的"前言"是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个宣言,尽管看起来梅洛-庞蒂追随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实际上他一开始就创立了他自己的现象学风格。本文通过探讨"前言"中五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哲学,进而探讨了意义与涵义、涵义与本质、意义与神秘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前言"中所预示的从现象学向存在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