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妈祖信俗与传统乡土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个以妈祖信俗为核心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并孕育产生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受现代化交通、网络和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妈祖信俗与当代乡土社会的互动进程不断加速,其交织面也越来越广,除却民众日常的宗教信仰生活之外,也波及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深入影响各行各业。妈祖信仰的政治化、商业化、遗产化、国际化也反过来加速了妈祖信俗在当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其形式与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后乡土时代的特征。台湾妈祖信俗与乡土社会的结合有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妈祖信俗是台湾乡土社会和谐的"文化纽带"、治理的"整合器"、经济的"助推器"及运行的"规制工具"。当代台湾妈祖信俗传承与转型所累积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其教训需要吸取。  相似文献   

2.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前后,台湾各妈祖分灵便赶往祖庙为妈祖进香祝寿。台湾妈祖进香仪式主要包括:乩童起驾、手轿起驾、狮鼓阵、黑令旗导路、神尊过火、祖庙前安五营、与祖庙香炉合炉、妈祖绕境、回宫安座等。仪式旨在续祖庙香火,大展妈祖神威,强化天上圣母信仰,除煞保安,驱邪纳福,  相似文献   

3.
民间相传妈祖在清康熙朝受皇帝敕封为天后.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在施琅进攻台湾的过程中,屡获妈祖庇佑,渡过困境,取得胜利.因此施琅向皇帝奏荐,妈祖获康熙皇帝晋封为“天后”.对于这个流言传闻,最近陆续有学者提出反驳.而本文就是奠基在此新问题意识上的最新探索和发现历程的相关解说.  相似文献   

4.
从妈祖祭典仪式看两岸文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本姓林,叫“默娘”。少时有“预测风暴”、“平息海上风浪”等奇异的本领,死后因其护航佑民,人们奉她为神,称之为“女神”、“海神”,又称“妈祖”、“娘妈”。元朝以后,又被历代皇帝敕封为“天后”、“天上圣母”等。妈祖崇拜自宋时起盛行至今,妈祖祖祠香火不绝。尤其是近20多年以来,更是香火鼎盛。妈祖祖祠就像中国的“麦加”,每年都吸引着百万海内外信徒竞相朝拜,其中台湾民众为最。每年妈祖的诞辰、升天等重大纪念日,进香谒祖朝拜的队伍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成千上万的台湾妈祖信徒,从台湾辗转赶到妈祖祖祠——福建莆田…  相似文献   

5.
走近妈祖     
正有关妈祖的传说甚至引起了历代帝王的注意和表彰。自宋代至明清,我国历代帝王曾先后给妈祖加封过"灵慧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封号。"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飞行于海波之上。"来到位于"荔城"福建莆田的妈祖诞生地湄洲岛,走近巍峨屹立的妈祖像,不禁想起冰心在《往事》中对"海的女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6.
正妈祖文化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和包容是一定历史时期宗教信仰自我调整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吸纳佛教中积极因子弘扬妈祖文化,仍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妈祖文化与佛教长期共存、相互包容、关系甚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佛教对妈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妈祖因"佛助"而诞。佛教关于妈祖降诞的传说多与观音相助有关。由于观音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观音帮助妈祖降诞的传说的普及面也  相似文献   

7.
<正>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1当前妈祖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梳理是下一阶段应努力的方向。"慈善精神"是妈祖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哲学表达,其主要来源是妈祖生前的善行义举和身后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历代肖像式妈祖图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探索了历代妈祖图像的特点及变迁轨迹,同时聚焦于两个学界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针对"青圭蔽朱旒"问题的争议指出:南宋封妃之后出现的"青圭蔽朱旒"的妈祖图像,在历代妈祖图像的发展中一直延续下来,成为肖像式妈祖图像发展的主线。又如针对清代以来世界各地妈祖庙宇十分流行的凤冠冕板式妈祖图像指出:凤冠冕板式妈祖图像是"后"与"帝"的完美结合,使妈祖既保留了女性最高神的特性,又具有帝王的身份,与男性的封"帝"神祇取得同等的地位。妈祖在清代头戴冕旒的形象,实际上是妈祖具有"帝"的身份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妈祖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包含着诸多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的因子.清代妈祖信俗档案和当代两岸宗教直航记录中都记载了有关妈祖的功绩,是重要的和平记忆.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圈中,妈祖信仰认同可以从两岸妈祖祭祀、巡游档案、妈祖文化交流档案和妈祖公益慈善档案中找到坚实的事实佐证,从而体现出一种天然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正>妈祖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海神,是中国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以及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最为崇拜的民间信仰神灵之一,在全球信仰人群过亿。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新一轮中国海洋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正将到来。妈祖既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信仰认同标志,又是两岸重要的文化交流纽带。随着国家打造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妈祖文化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此前的妈祖研究,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侧重于从历  相似文献   

11.
澳门妈祖阁"神山第一亭"内陆续发现的明代碑刻,表明该地建筑于万历年间的石亭是重建、而不是始建。明代前期漳州人的船队出没于香山南部沿海,应是他们最早将妈祖的香火带到澳门的港口——亚马港。澳门妈祖阁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妈祖庙,庙内神像以佛教为主,另有道教、儒教的因素,这证明妈祖信仰宗教属性的多元性,它并非只属于儒教或是道教、佛教,而是一个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妈祖崇拜进行了分析探讨,从妈祖的神职、妈祖相关文献的语言、妈祖图(塑)像及妈祖的崇祀仪式中揭示出其中暗含的男权话语。同时,从对封建女子行为与道德标准——"三从四德"——的分析中,肯定妈祖作为一个女神被崇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超越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妈祖崇拜进行研究对当下中国的两性关系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北京似乎已没有海神天后(妈祖)信仰的踪迹.但是历史上的北京是否有妈祖信仰传播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国都,它同样见证过妈祖信仰在京师的传播和兴盛,但官方和民间信仰的原因各不相同.鉴于目前尚未见到该专题论著,故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调查史料,对北京历史上的妈祖信仰作初步综合考述.  相似文献   

14.
一"妈祖亦称天妃、天后。"①按有关道教文献记载,妈祖崇拜,或说天妃崇拜兴起于宋代,是为海上守护女神。人间原形乃是"五代时闽王都巡检林愿的第六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民间信仰转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文化自其发生之时起,就随着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平性、包容性等多个特点。妈祖文化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人员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这无疑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与落实、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清代朝廷从未将妈祖封为碧霞元君,但朝野以妈祖封号附会碧霞元君的现象逐渐增多。其源头可视为汪楫所言的《天妃经》,而该经书与清初道士的关系仍不能确定。在汪楫的传言外,清代混淆妈祖与碧霞元君的其他路径有三:一是普通民众沿袭了明代二者混淆的信仰传统,并且衍生出妈祖与碧霞元君互相侵夺名号的新现象;二是康熙帝和一些朝廷官员未能明确区分妈祖与碧霞元君,客观上为汪楫的传言提供了更大的存续空间;三是地方官员与儒生文士对汪楫的传言信以为真,还编造出乾隆帝与嘉庆帝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谬说。需要注意的一个特例是,淮安惠济祠并祀泰山碧霞元君与妈祖的礼俗现象催生了雍正帝敕封妈祖为"天后圣姥碧霞元君"之说,促使妈祖元君化的历史面相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试论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妈祖信仰是一种活态文化期性和群众性;在社会变迁中,妈祖文化具有了多重功能。我们在充分发挥妈祖信仰的文化纽带作用的同时,还要大力保护和研究妈祖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天津天后宫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妈祖庙之一,也是天津最古老的建筑群,是天津文化的发祥地和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语家喻户晓,反映了天后宫早于天津设卫建城100多年的事实,揭示出妈祖文化与天津的深厚渊源。作为妈祖第一官庙,天津天后宫的影响力辐射南北,延及内陆省份,与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相似文献   

19.
临水夫人与妈祖信仰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水夫人与妈祖,是福建乃至海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女神。从当代信仰情况看,她们从神格、社会功能及地位影响都有较大差异,但是从历史文献及当代大量民祀情况分析,两位女神原属同一神班,妈祖即是"陈林李三夫人"中的林九娘。出于政治需要与社会功利原因,历代统治阶层对妈祖频频敕封,对临水夫人进行抑制,这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信众对两位女神之不同的诠释,造成她们主从及神职等方面的转换,其关系十分微妙。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复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专家学者们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加以探讨,成果最为丰硕者首推妈祖文化的研究。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6年3月,"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信俗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迅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管理等各个交叉领域,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成为一种趋势,各种妈祖文化开拓性研究成果正合时代之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建晓教授的专著《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从乡村治理这一新颖的角度着手,把妈祖信俗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