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探讨面孔整体性加工方式下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焦窗口技术在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权变过程中考察二者对面孔整体性加工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确定两类信息的加工关系模式。结果表明: 面孔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 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和特征信息加工系统两者并行存在, 在当前实验任务中两类信息加工之间为竞争关系; 面孔以结构信息加工为主还是以特征信息加工为主取决于两类信息在当前任务中提取和加工难度。  相似文献   

2.
时间既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对象, 也是(非时间)信息加工的制约因素。数十毫秒至数秒之间的时间加工与人类日常生活关联紧密, 譬如主观计时、演奏及言语等活动。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可知, 在该时间区域内, 20~ 60 ms、1/3~1 s、2~3 s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时间参数, 但是支持这些参数的证据尚存分歧。首先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的视角介绍时间参数的基本观点及其提出背景, 然后基于“时间信息加工”视角从行为学研究、脑损伤研究、神经药理学研究, 脑电研究、脑成像研究、经颅磁刺激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等领域介评了1/3~1 s和2~3 s分界区域的证据, 接着基于“信息加工的时间特性”视角从时序知觉阈限研究、感觉运动同步研究、主观节奏研究、言语行为研究、知觉逆转研究、返回抑制研究及失匹配负波研究等领域介评了20~60 ms和2~3 s时间窗口的证据。未来研究既要注意构建基于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更强解释力的理论假说, 也要厘清分界区域与时间窗口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3.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3,36(3):743-747
为了探讨数秒内不同层级时间加工的特性,研究者分别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计时特性”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Münsterberg (1889)、Michon(1985) 、Lewis 和 Miall(2003) 及Vierodt(1868)从前一角度,分别指出1/3秒、1/2秒、1秒及3秒可能是数秒以内时距加工机制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P?ppel(1997, 2009)则从后一角度指出限制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类时间窗,一类时间窗是以20-60毫秒振荡周期运行的高频系统,属于初级整合单元;另一类时间窗主要是处理2-3秒以内事件系列的低频系统,属于高级整合单元。前一类时间窗可以为信息加工整合基本的心理事件,后一类时间窗则是把2-3秒内的心理事件整合为基本知觉单元。基于以往研究的剖析,我们认为1/3秒、1/2秒及1秒等分界点的真伪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并进一步假设40毫秒以内时间不能觉察为时距;40毫秒至3秒之间,随着长度增加,自动化加工减弱,控制性加工增强;3秒以上主要为控制性加工,涉及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4.
时间信息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的电生理学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时间信息加工的统一机制问题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新近研究表明失匹配负波(MMN)是与时间信息自动加工有关的ERP成分,关联负变化(CNV)是与控制加工有关的ERP成分,而刺激遗漏电位(OSPs)既与自动加工又与控制加工有关。以三种ERP成分为指标的研究均为时间信息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存在提供了可能的依据。未来研究不应该纠缠于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分界点的探究,而是着重从时间全程视角考察时距加工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时间认知的脑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神经心理学和脑成像2个领域综述了有关时间认知脑机制的研究。神经心理学及脑损伤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脑可能与内部时钟功能有关,前额叶可能调节时间认知中的注意过程。PET和fMRI脑成象研究结果显示,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前额叶在所有的计时作业中都被激活。ERP的研究结果还证实,时间信息加工和非时间信息加工存在时间历程上的差异,并且时间信息加工还存在的显著半球优势效应。因此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前额叶可能是时间认知的主要脑机制,但由于研究材料、方法和程序的不同,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都有可能参与时间信息的加工。  相似文献   

6.
毕翠华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52-1961
非时间信息加工与时间加工的关系是复杂的, 存在双向干扰或单向干扰, 结果的不一致与任务所需的注意资源及工作记忆都有关。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系统在时间加工中起主要作用, 同时进行的非时间任务对中央执行功能的需求越多, 两种任务之间的干扰程度越大。语言环和视空间模板对时间加工的影响与非时间信息的类型有关。工作记忆作为一个整体以工作记忆容量为指标, 计时成绩也表现出与工作记忆容量有关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差异。时间加工和工作记忆在额叶、顶叶、基底神经节等皮质存在共同的神经机制。未来应该丰富工作记忆的研究内容, 结合时间加工的分段性探讨工作记忆影响时间加工的具体进程及神经机制, 并力求在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时间信息的研究基础(什么、何时和如何)出发,阐述了时序信息的研究范型:1)回溯式与顶基式:2)项目加工水平;3)有无自然顺序标码;4)判断类型,分析了时序信息的加工方式(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时序信息加工分层次、等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凌斌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14,46(8):1176-1191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时间距离对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即在个体和组织决策情境中, 人们倾向于偏好选择和高估与自身观点和决策相一致的信息, 而不是非一致性信息。通过4个情境决策实验,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近期决策会提高信息搜寻和评估中的验证偏差, 而远期决策会降低它们的验证偏差, 知觉到的决策确定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b)。解释水平(实验2)和期许性/可行性表征(实验3)分别在时间距离对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果依次表明在低解释水平(高可行性-低期许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增强, 而在高解释水平(高期许性-低可行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时间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珍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6):1506-1509
当前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探讨有三个模型: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模型和定域计时模型。在这些模型的框架下,时间认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集中探讨了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叶在时间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和大脑两半球在时间认知中的不对称性。小脑作为内部计时系统对时间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周期性动作任务中,小脑对不连续动作计时具有特异性。基底神经节在时间加工任务中与小脑存在明显的作用分离,其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前额叶的计时功能可能与注意和工作记忆对时间信息的获得、维持和组织有关。此外,还发现大脑右半球与时问信息的加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时间心理学研究的最新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时间知觉与意识,主要研究时间知觉和意识过程的关系,特别是探讨意识过程的时限和时间整合问题;(2)时间认知的脑机制,主要利用事件相关电位和脑成像技术探索时间信息加工的时程和功能定位问题;(3)时间人格研究,主要探讨时间洞察力的内涵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离散还是连续?——语义信息加工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采用句子核证作业,将SAD技术和普通反应时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语义信息加工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实验一采用普通反应时实验,探讨了语义信息加工机制的性质,结果表明,在熟悉度、语义距离和快慢反应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说明在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加工机制,熟悉性是影响这两种不同性质加工机制的因素。实验二采用SAD技术,研究熟悉性对语义信息加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熟悉句中的部分信息积累具有离散的趋势;而低熟悉句中的部分信息积累则是连续的,进一步证明了两种性质加工机制的存在。结论认为: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加工:离散性加工机制和连续性加工机制,熟悉性是影响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时间信息的加工一直是当代阅读心理研究的热点。以往研究对时间信息表征的性质、维度特征、提取机制等问题存在诸多争论, 主要表现为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冲突。我们认为,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加工时间词以及低水平的更新情景模型阶段和通达与整合先前信息阶段, 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前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而后者解释的是加工的第二个阶段, 因此, 总是难以调和。本项目首先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将二者加以整合, 然后采用经典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现代的眼动研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表征性质、加工的维度特征、提取过程的激活与抑制特征等问题的探讨, 为本项目提出的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提供行为实验与眼动实验证据, 从而解决该领域中强印象假设与场景理论的长期争论。本项目的理论构想与研究技术对文本阅读其他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关情绪韵律加工的时间进程,现在的研究采用ERP技术在词汇和句子水平上进行探讨:在词汇水平,韵律情绪信息和语义情绪信息都存在自动加工,前者可在300ms内得以识别,受到性别、注意等因素的调节;在句子水平,语义情绪加工可能“制约”韵律情绪加工,二者具有交互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情绪韵律加工的时间进程以及与其他信息加工的相互时间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神经成像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人类的腹侧视觉皮层内可能存在与特定类别刺激加工一一对应的类别信息加工区。但是, 类别信息加工区是否具有特异性仍然存在争议。文章总结了相关研究领域对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的研究结果, 同时指出了末来研究可能深入的方向。这些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不同抽象水平的类别信息加工区域的特异性问题、检验类别信息加工区的拓扑分布观点、回答不同类别信息加工区之间的信息如何交流的问题、揭示类别信息加工区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阅读眼动的实验资料 ,提出脑内信息加工的时间不连续性假说 ,认为脑内加工相继信息间存在暂时性中断。最近观察到的注意间隙现象为这一假说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选取120名大学生,探讨了具体情绪与人格特质对平均决策时间、决策的信息搜索深度和决策的信息搜索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平均决策时间上,具体情绪与人格特质主效应显著,并且交互影响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悲伤情绪下,内控型比外控型人格的个体平均决策时间要长。内控型个体在悲伤情绪比高兴情绪状态下平均决策时间长。(2)在决策信息搜索深度上,具体情绪与人格特质主效应显著,并且交互影响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悲伤情绪下,内控型比外控型人格的个体信息搜索深度要深。内控型个体在悲伤情绪比高兴情绪状态下信息搜索深度要深。(3)在决策信息搜索模式上,具体情绪与人格特质主效应显著,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内控型比外控型人格特质的被试在悲伤状态下更倾向于基于选项加工,内控型个体在悲伤状态比在高兴状态下也倾向于选项加工,而外控型个体在高兴情绪状态比在悲伤情绪状态下更倾向于线索加工。  相似文献   

17.
从过程追踪视角出发,运用信息板技术通过3个实验探讨调节模式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信息加工方式(加工时间、加工深度、加工模式)与决策角色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调节模式影响个体的延迟选择,评估比运动模式者更倾向于延迟选择;(2)加工时间在调节模式与延迟选择间起中介作用;(3)决策角色分别调节了调节模式与加工时间、延迟选择的关系,即为自我决策时,评估模式比运动模式者的加工时间更长、更倾向于延迟选择,而为他人决策时二者的偏好无显著差异;(4)决策角色调节了加工时间在调节模式与延迟选择中的中介作用,表现为有调节的中介,即为自我决策时,评估模式比运动模式者的加工时间更长致使其更倾向延迟选择,而为他人决策时加工时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不同调节模式个体的延迟选择偏好及机制及如何根据不同调节模式消费者的差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生成的容量制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花  莫雷 《心理科学》2006,29(2):308-311
本研究通过操纵读者信息加工的时间量考察了工作记忆容量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影响性质。结果表明,如果没有信息加工时间的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的读者也能表现出在阅读中生成预期推理的证据,而如果读者的阅读加工时间受一定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者建构预期推理的证据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的缩短而逐渐消失。结果支持“工作记忆容量只影响阅读中预期推理建构速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面孔构形是指面孔的空间结构关系。构形信息加工对老年人的面孔识别影响深刻。近10年,学者们对老年人在不同认知加工阶段及不同类别信息识别上的面孔构形加工表现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显示,老年人对面孔构形的知觉敏感性下降,但存储、提取能力保持较好,编码特点尚不明确;对横向面孔构形信息加工能力减弱,对其它类别构形信息的加工特点尚不明确。未来除需深入探究老年人面孔构形加工特点及成因外,还应注重相关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小平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3):640-642
本文从时间对主体创造力的刻画与影响以及主体加工、处理时间的方式对自身创造力所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整合了散落在各处的时间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并构建丁它们之间关系的框架。讨论了以后时间与创造关系研究的方向以及从该方面培养创造性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