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医学哲学的思考:灾害医学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近百年来发生过多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在灾害面前人类并非束手无策,人类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来防范和减轻灾害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建立应对这类危机的国家医疗卫生机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突发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本文以社会人的有限理性假设为前提,基于次优最优化、最小最大损失、羊群效应等理论成果对突发灾害中的群体行为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借鉴前景理论,针对突发灾害的特殊性构建突发灾害情境下的前景理论模型和代价损失模型,对突发灾害情境下受灾者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形成群体行为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从自救与他救的视角提出了提升突发灾害群体行为理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不仅危害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的灾害发生之后,灾区社会组织系统遭到破坏,其原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灾民行为在一段时期内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控制,更多地依赖于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强台风、火山爆发、干旱、虫害等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各种人为灾害,如矿难、交通事故、疾病、战争、群死群伤等也在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前50年全世界发生的大灾16次,后50年大灾上升到30次,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的大灾则多达15次,大灾使中国的损失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每年1000亿人民币上升到1998年全年损失达3000亿元。残酷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去思索一个问题:灾害中的伦理道德问题。2004年12月20号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附近海域的强大地震,给印度洋周边国家居民造成了灭顶之灾,灾难不可避免,但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原本可以缩小到最底限度的。据了解,地震引发的海啸要一个半小时后才会冲击斯里兰卡,到达泰国和马来西亚海岸也需一个小时,人们只需要15分钟即可跑到内陆安全地带。然而只因为印度洋海域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政治上的互不信任,而不能很好的合作等原因,致使没有建立海啸警报系统,缺乏预警机制。2003年,发源于广东的SARS病之所以蔓延得如此迅速,跟政府官员的麻痹大意、有意隐瞒灾情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不幸降临在中国大地,在短短几个月,这种传染性强、毒性大的病魔,在人类尚未认识和有效预防时便侵袭到我国的广东、北京,并波及内地26个省市和香港与台湾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了这一自然灾害的极大威胁,历经沧桑和磨难的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着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无情的灾害,党中央果断决策,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构筑起了一道抗击非典的无形长城。非典疫情的突发,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过去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多注重理想,少涉及灾害。然而理想总是遥远的,灾害却是现实的。迄今为止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难免遭受灾害的威胁。自然灾害不能制止,也无法消除,只能减轻、减少。如今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备受灾害劫掠的世界,现代每30个人中就有1个人遭灾。近30年来,全世界发生的灾害造成了至少300万人死亡,平均每年经济损失4400亿美元。科学资料表明,在世纪之交,全球气候将出现近百年来少有的异常,世界将面临一个灾害频繁期。这种以全球异常变化为背景的灾害,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难以幸免的。而现代社…  相似文献   

7.
1 指南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国家卫生研究所 (NIH)资金支持的使用源于人类胚胎多能干细胞 (学术上称为人类胚胎干细胞 )或人类胎儿组织 (学术上称为人类胚胎生殖细胞 )进行的研究工作。本指南所称“人类多能干细胞” ,是指来自人类胚胎或人类胎儿组织、被确认发育为初级三胚层细胞和组织的自我复制细胞。虽然人类多能干细胞可能来自胚胎或胎儿组织 ,但这种干细胞不是胚胎或胎儿本身。根据本指南 ,国家卫生研究所资助属于下列情况的人类多能干细胞研究 :研究中使用的人类多能干细胞 (1)来自人类胎儿组织 ;或 (2 )临床使用剩余的由体外受…  相似文献   

8.
《学海》2021,(1):5-13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统称为荒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荒政。成功的备荒救灾不仅以大一统国家为前提,荒政也是中国国家韧性的塑造机制。荒政实践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强化了王朝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推进了国家官僚组织建设,规避了中央政府基层控制权的旁落,巩固了普通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支持。荒政还为大一统国家的重建提供了心理基础、历史共识、制度遗产和基础设施。从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形成的国家韧性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医学文化的根:论语言和人类医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语言与人类医学性质的关系,语言与医学认识的关系,语言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语言与伦理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民族医学物质的关系等几个重要的医学哲学问题,并介绍了Cherlacl Stevencop和H.T.Engelhardt,Jr等学者的重要观点。作者认为,人类运用语言才实现了主体自我向研究客体的转变,语言把人类本能的活动提升的文化的医学,语言是人类医学存在的家园和医学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也伴随着对环境的不断破坏,现如今城市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很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因此,建构灾害适应性城镇景观这一课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韧性景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理念,其内涵是将人工环境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将自然界的效能干扰转化为景观的一部分,形成动态平衡。文章以韧性景观理念为依据,对城市公园空间安全规划设计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由德国汉堡亚洲事务研究所和Dr.HelmutStorz基金会主办的德—中、中—德医学会第 15届年会于 2 0 0 0年 9月 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其中 ,中德“中国医学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亦同期召开。参加本次专题研讨会的代表有《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主编杜治政教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李瑞全所长、中国科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京研究中心杨焕明教授、Georg -August -UniversityDr.NikolaBiller、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陈仁彪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瞿晓梅教授、湖南医科大学李伦博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自然及生态环境因素的不断改变,加之物种进化和基因变异的内在因素的影响,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同时旧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他们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在造成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同时,也使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重新解读和认识他们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选取82名被试,探讨在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偏向,同时探讨直觉和分析两种思维倾向以及直觉和分析两种决策风格对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信息源采纳的影响。结果:(1)在模拟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存在明显差异,来自权威、熟悉以及具有高信任度的信息源更容易被采纳;(2)直觉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和分析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的信息源采纳倾向差异不明显;(3)直觉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具有明显预测性,而分析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不具有明显预测性。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14.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政府常态下的危机战略、危机规划、危机预测;严峻的农村公共安全现状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建立和健全农村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强化农村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于健全和完善农村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从产生机理和应对机制两个方面入手构建相互关联的农村危机管理法律综合体系是农村政府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关键,建立基层农村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是农村政府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应急救助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心理救助,心理救助也是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包含事前的准备、应急和善后的完整建构.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应急预案应包含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完整的过程评估、分级分类的响应、强有力的应急救援保障、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在运作上应该遵循综合预防、协同应对和规范管理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传染病--考验人类的试金石--SARS流行后的冷静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春天 ,一种人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SARS(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 )在全世界 30多个国家肆虐流行 ,这是人类进入 2 1世纪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经过不懈地抗争 ,SARS慢慢收敛了肆虐的步伐 ,但它的流行 ,如电闪一样豁然凸显了人类在自然界依然脆弱的处境 ,留给了我们不尽的思考。思考之一 :在人类的历史上 ,传染病一度使人类陷入极大的灾难和恐惧之中 ,但疾病永远不会击垮人类。在一次又一次与疾病的斗争中 ,人类一次又一次从恐惧走向清醒 ,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瑞典病理学家FolkeHenschen说过 :“人类的历史即…  相似文献   

17.
姜珂 《伦理学研究》2020,(4):135-140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延伸,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网络舆情因疫情的发展而滋生、爆发、蔓延,如何理性应对网络舆情早已成为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伦理的视角揭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深入分析网络舆情暗藏的伦理冲突,客观地探讨应对网络舆情的伦理秩序,对积极应对当下所面临的疫情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突发灾害情境下灾民恐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桂 《学海》2012,(5):90-96
本文基于突发灾害情境下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以风险认知过程为主线,提炼出行为选择的主要维度和内在的逻辑框架,重点分析了灾民行为反应类型及恐慌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般恐慌行为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负担过重,所以一旦发生公共性安全事故或者严重的自然灾害,现有的交通网络将无法负荷城市人口的迅速转移。因此在灾害来临时,作为城市中少有的能够同时容纳大量人员的空间,城市社区将会临危受命,承担大部分城市防灾减灾的任务。基于此,文章叙述了韧性社区的发展和城市灾害的特点,讨论并分析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城市社区面临的挑战和城市社区防灾减灾的方法,期望能够为我国韧性社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是病情急、病人急、病人家属急和医生的急救处理,因此,要求急诊科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