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3个实验探究了地位感知变化对消费者地位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感知到地位提升还是地位威胁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地位商品的购买意愿均会提升,然而两者却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对于感知地位提升的消费者,自我提升动机在地位感知对地位商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对于感知地位威胁的消费者,自我补偿动机同时在地位感知对地位商品和非地位商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感知地位威胁的情境下,自我实现的新兴价值观具有强化消费者地位消费行为的作用,而谦卑的传统价值观具有弱化消费者地位消费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克服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络商铺往往通过提升网站临场感以弥补购物体验不足的问题。那么,网站临场感是否会对女性消费者这一细分群体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从网站临场感的视角出发,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服装网站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法研究了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站临场感可以通过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中介作用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即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沉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振中  李晓君  刘福  Haipeng 《心理学报》2020,52(11):1352-1364
外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因此而导致的成败案例都很普遍。如何进行外观创新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独特性需求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及自我建构理论,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而言,高外观新颖性能引发独特性需求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对于相依型自我建构而言,低外观新颖性则通过降低社会风险感知从而提高购买意愿;同时,本文也确定了产品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对于实用品,所有消费者都对低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享乐品,所有消费者都对高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4.
江红艳  王海忠  何云  朱力 《心理学报》2016,48(1):95-105
由于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与人际关系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反映人际感知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品牌感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 以往研究多关注品牌感知两大维度--“感知能力”和“感知温情”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鲜有研究同时基于公司层面和产品层面考察品牌感知不同维度的前因变量及其交互作用机理。鉴于此, 本文实验1考察了公司形象/产品属性超越的不同维度与“感知能力”和“感知温情”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对购买意愿的协同效应。具体而言, 当公司形象为能力型时, 产品享乐性(相对于功能性)属性超越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高; 当公司形象为诚信型时, 产品功能性(相对于享乐性)属性超越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高。而且, 品牌赞赏感在上述协同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2探究感知风险调节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对购买意愿的协同影响。文章最后讨论了本文的理论贡献, 对企业如何实现公司形象策略和产品属性策略的协同促进等方面的营销启示, 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支付渠道通常是捐赠信息中的必要元素。研究基于元认知推断理论, 探讨了支付渠道数量因素(多个vs.单一)对个体捐赠的作用机制。通过6个实验和1个单文章元分析, 结果发现:相比单一支付渠道, 多个支付渠道反而会抑制个体捐赠的金额和意愿, 感知商业化和道德怀疑连续中介以上效应。关键原因在于, 多支付渠道在商业化背景下的频繁应用会使得人们持有“多支付渠道=商业化”的朴素信念。基于此, 个体会对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的捐赠信息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 进而怀疑捐赠对象的道德性, 最后弱化捐赠意愿与行为。此外, 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多支付渠道=商业化”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低时, 个体将无法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过程, 从而弱化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对个体捐赠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标签效应是人们对具有生态标签的产品或服务的感知评价更积极,支付意愿及行为水平更高,并在使用中相关表现更好的心理现象。鉴于当前研究繁杂却领域分散缺少交叉,实证研究结果不统一,本文通过对生态标签效应的含义、表现、机制、权变因素、困境进行系统地综述与梳理,归纳出一个更加整合的研究框架。这对于跨领域研究的开展、研究困境的突破,以及国内绿色消费领域实证研究的推进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食品与健康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影响消费者对食物热量估计的因素也成为了营销学者感兴趣的问题。本文基于感官营销领域的联结理论,首次探讨了与食物紧密相关的口味——咸味——对食物热量感知的影响,4组实验表明咸味降低了个体对食物健康程度的感知,从而提高了个体对食物热量的估计。实验1采用食物品尝任务发现了咸味提高食物热量估计的主效应。实验2选取普通大众样本,检验了主效应的稳健性和外部效度,同时发现感知健康程度的中介作用。实验3通过操纵对食盐健康与否的认知,进一步验证了本文假设的理论机制。实验4发现有害品/有益品的调节作用,对于有害品,咸淡口味对食物热量估计的影响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8.
杨德锋  江霞  宋倩文 《心理学报》2019,51(6):699-713
消费者何时愿意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规避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心理逆反理论, 本文通过3个实验探讨自由威胁对消费者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消费者感知到高自由威胁时, 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意愿较高, 心理逆反发挥中介作用, 叙事和自尊水平对上述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叙事性的信息使得被试因自由威胁所产生的心理逆反降低, 从而对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选择意愿降低。对于高自尊的个体, 在高自由威胁时更愿意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 而对于低自尊的个体, 在高/低自由威胁情况下对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偏好无显著差异。本文探讨了自由威胁对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 丰富了规避群体和品牌选择的研究; 验证了心理逆反在自由威胁与规避群体关联品牌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 深化了心理逆反理论。本文对企业在保留现有客户群的基础上, 如何吸引外群体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楚啸原  刘珂  理原  雷雳 《心理科学》2021,(1):134-140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考察了网络游戏中虚拟商品感知易用性对其使用意愿的影响,以及感知有用性、玩家神经质在其中的作用。采用虚拟商品使用意愿问卷、感知易用性问卷、感知有用性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对559名有过网络游戏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虚拟商品的感知易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虚拟商品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受到玩家神经质的调节:对于低神经质的玩家,该间接效应显著;而对于高神经质的玩家,该间接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8,(3):140-147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室内照度和时间对警觉性和视空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考察了白天室内照度和测验时间对个体视空工作记忆和视空能力及主观情绪和警觉性的影响。采用2(高/低照度水平)×2(上午/下午)混合设计,结果发现:被试在高照度水平下的柯西块任务的正确率更高,警觉反应更快,且尤其体现在下午时段;而不同照度水平对点记忆任务、视空能力测验和主观情绪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白天室内照度能够影响个体的视空工作记忆和警觉性,主要表现在高照度照明环境的积极作用上,而对个体的视空能力及情绪变化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2.
随机选取某市三所普通中小学四、六、八、十年级的755名青少年为被试,使用自评和他评问卷探讨家庭亲密度、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家庭亲密度、责任感与学校适应问题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家庭亲密度和责任感高于男生,外化和学业问题少于男生;家庭亲密度、道德情绪和责任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2)家庭亲密度正向预测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直接和间接负向预测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3)责任感负向预测学校适应问题,并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适应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各指标的拟合效果较好。家庭亲密度、责任感是学校适应问题的良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以215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学生知觉教师期望与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正向预测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的发展;(2)同伴接纳分别在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与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生知觉教师期望消极反馈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因此,同伴接纳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徐欣颖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17,40(2):296-302
使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将面孔刺激作为线索(实验1)和靶子(实验2)呈现,考察自我扭曲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扭曲面孔为线索时,与他人扭曲、他人中性面孔产生了实验性分离,自我扭曲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量最小;自我扭曲面孔为靶子时,返回抑制消失。研究结果揭示:以自我扭曲面孔为代表的自我威胁刺激激活了威胁性自我概念,缩小了注意搜索范围,可能是导致人际紧张的潜在自我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因果信息在不同贝叶斯推理问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问题情境的主效应显著(F(1,122)=16.33,p0.05,η~2=0.120),因果信息的主效应不显著((F(1,122)=1.161,p=0.283,η~2=0.01),但问题类型和因果信息的交互作用显著(F(1,122)=4.757,p0.05,η~2=0.038)。(2)不同类型的问题上因果信息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在乳癌问题中,增加了因果信息,被试的正确率明显提高(χ~2(1)=6.759,p0.05,V=0.607),而在中彩问题中没有因果信息的推理成绩反而更好(χ~2(1)=1.864,p=0.221,V=0.167)。  相似文献   

16.
郭雯婧  边玉芳 《心理科学》2013,36(3):627-631
本研究对杭州市2519名初二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学业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对学习成绩预测中的中介作用及该中介作用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相比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对于初二学生来讲,同伴支持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2)学业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间起中介作用。(3)学业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群体,学业自我概念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女生群体,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 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 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元音、辅音)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少有研究考察叠音这种语音结构特征的作用。从婴儿图式的角度, 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并检验其作用机制和边界。具体内容包括:(1)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品牌知觉(物理特征知觉、心理特征知觉)及其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检验内部语音特征和外部线索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与消费者知觉之间的调节作用。(3)检验产品类型特征和消费者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和消费者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文杰  侯玉波 《心理科学》2017,40(6):1435-1441
本研究以味觉和痛觉两种感觉通道的体验为对象,探讨预期效价和预期信心如何影响知觉体验的结果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基于味觉和痛觉的两个实验,发现预期会影响即时知觉体验,并且预期信心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对预期充满信心时,即时体验和对结果的预期保持一致,预期越积极即时体验越好,预期越消极即时体验越差;而对预期缺乏信心时,即时体验和预期之间呈现背离趋势,预期越积极即时体验越差,预期越消极即时体验则越好。研究结果阐明了预期影响即时体验的机制,对我们理解身心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A series of four experiments explored how cross-modal similarities between sensory attributes in vision and hearing reveal themselves in speeded, two-stimulus discrimination. When subjects responded differentially to stimuli on one modality, speed and accuracy of response were greater on trials accompanied by informationally irrelevant "matching" versus "mismatching" stimuli from the other modality. Cross-modal interactions appeared in (a) responses to dim/bright lights and to dark/light colors accompanied by low-pitched/high-pitched tones; (b) responses to low-pitched/high-pitched tones accompanied by dim/bright lights or by dark/light colors; (c) responses to dim/bright lights, but not to dark/light colors, accompanied by soft/loud sounds; and (d) responses to rounded/sharp forms accompanied by low-pitched/high-pitched tones. These results concur with findings on cross-modal perception, synesthesia, and synesthetic metaphor, which reveal similarities between pitch and brightness, pitch and lightness, loudness and brightness, and pitch and form. The cross-modal interactions in response speed and accuracy may take place at a sensory/perceptual level of processing or after sensory stimuli are encoded semantically.  相似文献   

20.
照明在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提供基本的视觉作用(对周围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视觉感知)外, 还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如调节褪黑素分泌、影响生物节律, 促进认知加工、调节由季节变化引起的情绪情感障碍(SAD)等。这种对生理、心理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为照明的非视觉作用。近年来, 照明的非视觉作用及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大量实证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需从模型建构、动态照明等角度入手进一步探索照明的非视觉作用及其脑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