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违反规则事例时有发生。来自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违规会影响人们的知觉与判断,并导致社会不期望行为和自利行为等。三种机制可以解释违规后的心理与行为效应:认知机制解释人们对规则违反的认知过程与主动适应,社会影响机制强调他人与社会规范对违规行为的影响,而社会学习机制则强调社会学习策略以及强化在单次或多次违反中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整合理论,深入挖掘规则违反的认知机制,揭示规则违反后社会影响和学习的动态特征,以及提高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相似文献   

2.
合作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进行的协同行为或意向。本文基于行为-认知-大脑的三重映射关系,对合作行为的文化差异性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文化影响合作行为的社会认知中介模型;未来研究可从实证视角对合作行为文化差异的社会认知内容、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进行验证、挖掘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决策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决策过程中建议者,任务特征,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 并最终影响建议采纳.目前建议采纳过程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者方面,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研究, 从决策者的认知风格,社会认知复杂性,认知策略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认知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同时, 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进一步讨论了建议采纳的认知发生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建议采纳认知机制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决策者的认知灵活性,认知闭合需要等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以及建议提出的认知机制, 以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往上下级关系研究大多聚焦于关系的实然特征, 缺乏对关系应有特征或模式的探讨。上下级关系图式是个体对上下级之间关系应有模式或特征的内隐认知, 这种内隐认知有助于揭示上级与下属之间的互动过程, 并为促进上级和下属的积极心理与行为提供理论启示。经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 将上下级关系图式与内隐关系理论、追随力认知图式、关系自我和关系认同等概念进行区分。个体传统性和现代性、依恋风格、领导行为以及文化因素能够预测上下级关系图式; 上下级关系图式能影响领导的态度与行为、下属忠诚、下属工作绩效、角色外行为、领导评价(道德领导)以及上下级关系评价; 移情的社会认知模型、泛家族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了上下级关系图式的前因后果。未来可以从识别预测因素、拓展后果研究以及挖掘作用机制等方面推动上下级关系图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产生主要涉及几种认知过程: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注意、社会信息加工、对结果的奖赏预期、社会规范表征、自我控制、以及社会信息整合与价值计算等。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主要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默认网络背内侧子系统、奖赏系统以及前额叶皮层等神经区域有关,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共同的认知-脑神经回路。未来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脑神经基础的共性、功能连接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雁飞  凌文辁  朱瑜 《心理科学》2003,26(2):366-367
1 引言当今许多应用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他们认为 ,人类的成就动机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而是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人们的成就行为受到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目前 ,社会认知模式已成为教育、体育、工作管理等领域内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研究的基础 ,这种模式集中地体现在对成就活动中决定个体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成就目标定向 (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的分析。目前 ,探讨社会认知过程的中介作用是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的热点之一。2 成就目标定向的理论来源及其概念释义成就…  相似文献   

8.
面相是辨识和推断他人品格以及行为习性的重要因素, 但其内在机理有待深化。基于一般认知视角和进化认知视角, 从面相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出发, 阐述面相识人的过程及其影响效果。从一般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认知加工系统对识别个体特质产生影响, 识别到的个体特质在判断(能力、收入、社会层级)以及决策(信任、招聘与晋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进化认知视角来看, 面相会通过不同的进化选择机制对识别个体健康、基因状况发挥作用, 进而对判断(婚姻满意度、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择偶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面相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未来研究应该考察不同面相之间的交互作用, 探索面相识人效果的边界条件, 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面相研究的外部效度, 关注后天修饰的面相的影响效果, 开展本土情境下的面相识人研究, 从而丰富面相的研究内容, 构建更加系统的面相研究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言行为的认知影响因素、理论基础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建言行为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发生的前因变量, 而探讨其认知发生机制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建言行为不论是在行为触发机制、过程决策机制还是建议表达机制等三个方面均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影响员工建言行为发生的认知因素, 该文提出员工建言行为认知发生机制全模型,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把手放在刺激旁边,会对知觉、记忆、语义和执行控制等认知加工产生影响,这类现象被称为手近效应。手近效应反映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对认知的塑造作用,为具身认知提供了新证据。本文从手近效应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从手近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以及动作意图和人际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等方面探讨当前手近效应还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章凯  时金京  罗文豪 《心理学报》2020,52(2):229-239
文章探讨了领导者建言采纳促进员工建言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对发展建言研究的意义。通过引入个体心理的自组织目标系统理论, 整合了员工建言研究的动机视角和认知视角, 构建了建言的目标自组织观点。在此基础上, 分析和检验了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在领导者建言采纳促进员工建言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73位领导者与236位员工的纵向数据, 结果显示:(1)领导者的建言采纳对员工的促进性/抑制性建言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在领导者建言采纳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展了对建言行为形成机制的认识, 促进了建言研究的理论发展, 并对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过3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实验1发现,社会排斥和自伤经历能明显增加青少年的自伤时长(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验证了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验证了认知重评对羞耻感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通过诱发羞耻感影响青少年自伤,但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阻断羞耻感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为青少年自伤的认知干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People in different social statuse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due to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behaviour and cogni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the widespread cognitive biases in social status on performance perception. This study used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odel to verify that the cognitive bias in social statu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verify that social trust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cognitive bias in social statu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bias in social statu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lthough it also weakened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bias in social status on social trus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mediating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study verifies and analys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social status cognition deviation and percep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from multidisciplinary dimensions, which enriches the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of social status, and expands the research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5.
先前有关道德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多关注道德的认知与行为差异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较大的分歧。为此, 研究从道德情绪的视角, 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梳理, 发现道德情绪存在: 以情绪效价调节创造性认知; 激发道德动机, 中介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 引发自我觉察, 促进顿悟与创造性成就的产生; 提升心理资本, 影响不同创造力特性的表达等, 多种影响个体创造力的路径。这表明, 与道德认知和行为相比, 道德情绪不仅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出个体实际的道德活动、促进符合道德标准的创造力产生; 还为人们解释道德与创造力的关系提供了多样的路径与可能。未来需继续加深对道德情绪及其内在机制的理解、通过系统性地选取创造性任务, 明确道德情绪、道德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寻找道德培养与创造力激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高发群体; 同时, 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 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具体如下:(1) 采用序列研究设计, 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 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 (2) 展开横断研究, 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 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 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 (3) 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 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 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河北省三类中学(重点、普通、私立)324名高三考生为被试,考察了学生对高考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学生心理控制感显著高于私立中学学生,女生在社会支持的寻求上显著高于男生;(2)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与高考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3)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对高考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高考压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层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教育和职业)的差异,以及感知到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社会阶层理论认为,处于同一阶层中的个体,由于共享的经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低阶层者是情境主义的,高阶层是唯我主义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环境所导致的认知倾向差异,使得高低阶层这在感知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存在显著的不同。而阶层的流动性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以及本土化的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是需要未来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Unpredictable, dynamic,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environments require an ‘agile organization.’ The notion of an agile workforce has been discussed as critical to creating an agile organization. Despite the increasing recognition that workforce agility is critical to achieve competitiveness, the concept of workforce agility has not ye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been propo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mployee cognition can support agil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e research has been conceptualized considering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s an important employee cognition capable of promoting workforce agility. Following the Spreitzer,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form of meaningfulness, self-determination, competence, and impact, has been proposed as facilitators of workforce agility. Our result supports the conceptualization implicit in the literature and suggests tha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must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 organization’s effort to foster workforce agility. Further, from among th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variables, impact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 followed by self-determination, meaning and competence on workforce agility. While the study result agrees with few cognitive theories such a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job characteristics theory, and sense-making theory, the result has important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