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05,(6):1416-1421
绿色消费虽然备受关注但消费者积极性却不高,这可能和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了考察绿色消费的积极性,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出发,引入购买时间距离这一变量,以揭示面对绿色产品的矛盾性消费者究竟更愿现在购买还是将来,决策模式是否会存在个体差异。研究发现,时间距离调节绿色消费观与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而产品价值感知部分中介了该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绿色消费者不会受到时间框定的影响,而非绿色消费者则表现出时间框定效应即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这是因为绿色消费观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绿色消费者动机加工,使绿色产品的价值感知较为稳定,而非绿色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则根据购买时间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结果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紧迫的当下培育个体绿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19,(6):1416-1421
绿色消费虽然备受关注但消费者积极性却不高,这可能和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了考察绿色消费的积极性,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出发,引入购买时间距离这一变量,以揭示面对绿色产品的矛盾性消费者究竟更愿现在购买还是将来,决策模式是否会存在个体差异。研究发现,时间距离调节绿色消费观与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而产品价值感知部分中介了该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绿色消费者不会受到时间框定的影响,而非绿色消费者则表现出时间框定效应即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这是因为绿色消费观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绿色消费者动机加工,使绿色产品的价值感知较为稳定,而非绿色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则根据购买时间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结果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紧迫的当下培育个体绿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11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价格框架对不同认知闭合需要者在线购物时对动态定价策略下的价格感知与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非动态价格,动态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感知价格公平感、购买意愿都较低;(2)在打折框架下,高认知闭合需要者对采取动态价格在线购物网站的感知信任显著好于非动态价格,而低认知闭合需要者则相反,说明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受这三个变量的综合影响;(3)在降价框架下,认知闭合需要与动态价格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意味着在线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能受到更多其它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3):140-147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财玉  吴波 《心理科学》2018,(3):621-626
绿色消费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消费者的绿色承诺很难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出现了消费者的不作为现象。本研究试图探讨时间参照对消费者不作为的影响以及环保意识是否能够有效抑制这种不作为。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近期情境下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低于远期,出现了绿色消费不作为现象,即个体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尤为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对消费者不作为的弱化作用受制于个体的产品环境怀疑:产品坏境怀疑较低时环保意识的弱化作用明显,而产品环境怀疑较高时环保意识的弱化作用则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析了消费者的思维聚焦(过程聚焦/结果聚焦)对发展型文化消费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发现结果聚焦的消费者比过程聚焦的消费者对发展型文化消费产品的购买意愿更强烈。同时,时间距离对这一效应存在调节作用,即时间距离远时,这一效应显著;时间距离近时,思维聚焦对发展型文化消费产品的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时间距离较远时,消费者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部分中介了思维聚焦对发展型文化消费产品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问题恶化,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即在传统产品基础上制造出环境友好程度更高的新产品。创新型绿色产品虽然环保价值较高,但由于属于新款产品其流行度也一般较低,所以表现为高环保-低流行的特点。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我们认为,在远期购买情境下消费者更关注目标价值(产品环保度),属于道德驱动;而在近期购买情境下更关注目标可行性(产品流行度),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属于人际驱动。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在现在购买,从而导致绿色创新消费的不作为惰性。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围绕时间参照对绿色创新消费不作为惰性影响的表现形式、过程与机制展开,以期为市场干预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黄敏学  王薇 《心理学报》2019,51(5):612-624
既有文献对消费者延迟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决策复杂度、决策者特质或情绪, 少有对决策场景进行深入探讨。互联网购物时代, PC端与手机端已成为重要的消费场景。针对手机端是否会加快消费者决策过程的问题目前也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本文引入决策双系统理论, 力图解释以往看似冲突的结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模式, 不仅会受到决策任务(产品价格)的影响, 还会受到决策场景(购买终端)影响。当场景与决策任务使消费者启动的思维模式相一致时, 会提升决策流畅度, 降低延迟选择。本文发现, 移动端(PC端)与低(高)价格产品更容易激发相容的经验性(理性)思维, 降低延迟选择倾向。反之, 则会同时启动两种相左的决策思维, 增加延迟选择倾向。本文从场景启动与价格启动视角, 将以往消费者单一的决策思维模式, 拓展到多因素启动的思维模式相容性问题; 同时本文通过探究延迟选择问题, 对价格策略与场景化营销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移动支付影响冲动性消费的电生理证据,实验采用两难选择的虚拟购物任务,通过2(支付方式)×2(产品类型)被试内实验设计,结合ERP技术比较移动支付和现金支付下的冲动消费及相关电生理指标。实验数据显示:(1)移动支付下参与者的购买意愿高于现金条件;(2)对享乐品的购买,移动支付下的购买意愿、购买率高于现金支付,而对实用品两种支付下无差异;(3)决策阶段头皮左侧发现,移动支付下享乐品的LPP波幅正于实用品,而现金支付下二者LPP波幅无差异;(4)N2波幅上存在Buy/No Buy效应。结果表明:移动支付促进了享乐品的冲动性消费,决策阶段左侧脑区的LPP波幅可作为其电生理指标,N2波幅表征买与不买。  相似文献   

10.
江红艳  王海忠  何云  朱力 《心理学报》2016,48(1):95-105
由于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与人际关系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反映人际感知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品牌感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然而, 以往研究多关注品牌感知两大维度--“感知能力”和“感知温情”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 鲜有研究同时基于公司层面和产品层面考察品牌感知不同维度的前因变量及其交互作用机理。鉴于此, 本文实验1考察了公司形象/产品属性超越的不同维度与“感知能力”和“感知温情”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对购买意愿的协同效应。具体而言, 当公司形象为能力型时, 产品享乐性(相对于功能性)属性超越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高; 当公司形象为诚信型时, 产品功能性(相对于享乐性)属性超越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高。而且, 品牌赞赏感在上述协同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2探究感知风险调节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对购买意愿的协同影响。文章最后讨论了本文的理论贡献, 对企业如何实现公司形象策略和产品属性策略的协同促进等方面的营销启示, 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解释水平理论是一种解释心理距离怎样影响个体的思维决策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查了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实验从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均采用2(解释水平高、低)×2(正框架、负框架)的被试间设计,用于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框架对被试决策任务的选择。结果表明,当心理距离越远,解释水平越高时,被试产生明显的框架效应;而当心理距离越近,解释水平越低时,框架效应明显减弱。除了大概率情况下的框架效应削弱至不显著,其余维度的高、低解释水平下的框架效应均显著。  相似文献   

12.
凌斌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14,46(8):1176-1191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时间距离对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即在个体和组织决策情境中, 人们倾向于偏好选择和高估与自身观点和决策相一致的信息, 而不是非一致性信息。通过4个情境决策实验,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近期决策会提高信息搜寻和评估中的验证偏差, 而远期决策会降低它们的验证偏差, 知觉到的决策确定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b)。解释水平(实验2)和期许性/可行性表征(实验3)分别在时间距离对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果依次表明在低解释水平(高可行性-低期许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增强, 而在高解释水平(高期许性-低可行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探讨了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口碑信息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1)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激发不同社会距离感;(2)接收高解释水平口碑时,社会距离远平台的用户购买意愿更高,接收低解释水平口碑时,社会距离近平台的用户购买意愿更高,平台类型与口碑类型在解释水平上匹配时影响力最大;(3)其机制是:口碑类型通过调节用户心理表征的解释水平对加工流畅性的影响,进而调节了“平台类型→解释水平→加工流畅性→购买意愿”这一链式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了心理距离的不同维度对后悔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从心理距离的四个维度展开,时间距离采用组内设计,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维度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312名被试随机分配至各个维度参与实验处理,检验不同心理距离是否调节着后悔程度,其中有效数据275份。结果表明: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和假设性条件下,均出现决策时心理距离越近,对决策事件或客体的解释水平越低,随后在获得负性结果反馈时体验到的后悔就越强烈。由此可见,决策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近,后悔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social distance wer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 Liberman, Trope, & Stephan, 2007), which predicts that temporal distance from and abstract construal of a social target would create perception of social distance. Our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expectations for temporally remote (versus proximal) social interaction produce greater social distance from a target person, measured as reduced familiarity (Study 1) and as reduced similarity to the self (Study 2). We also show that a more abstract, higher level construal of a social target results in less familiarity (Study 3) and in les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tudy 4). The research sheds light on how social closeness can be promoted or hindered by previously unaddressed psychologic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张玥  窦东徽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78-1889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人们依据对事件整体的高解释水平方式而非局部的低解释水平方式做出决策和完成任务。对时间折扣、坚持和健康行为以及前瞻性自我控制的研究表明高解释水平会促进自我控制。高解释水平是通过改变对诱惑的加工(包含对诱惑的态度和诱惑的激活模式)来促进自我控制, 但这种促进作用会受到目标和任务属性(重要性、难度、效价、完成时间和呈现方式)以及解释水平线索属性(外显和内隐)的调节。解释水平理论视角下的自我控制研究可以拓宽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视野, 如提供可能的边界条件和认知机制。未来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解释水平影响自我控制的内在机制和生理基础, 重视心理距离的影响以及加强对自控能力的长期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发展,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机制、理论应用都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在解释水平理论的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解释水平的变化是否完全基于心理距离的变化;第二,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的因果关系问题;第三,解释水平的变量属性界定问题;第四,解释水平间接操纵与直接操纵的效果比较。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解释水平理论中的概念和作用机制,需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钟毅平  李琎王潇 《心理科学》2017,40(5):1161-1167
探索两类时间洞察力特质个体外显与内隐食物选择偏好。实验1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选出"现在享乐"和"未来定向"两类个体,考察其外显食物选择偏好,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个体选择更多垃圾食品。实验2中,两类个体分别接受不同的解释水平操作,之后完成单靶内隐联想测验,以考察其对垃圾食品的内隐态度,并检验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与未来定向组相比,现在享乐组对"垃圾食品"存在内隐偏好。此外,对现在享乐者,解释水平改变会对食物选择偏好有显著影响;而对未来定向者,其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与未来时间定向者比,现在享乐者在外显、内隐层面对"垃圾食品"有选择偏好,并且解释水平会通过改变心理距离对其内隐选择偏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Temporal construal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Construal level theory proposes that temporal distance changes people's responses to future events by changing the way people mentally represent those events. The greater the temporal distance, the more likely are events to be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a few abstract features that convey the perceived essence of the events (high-level construals) rather than in terms of more concrete and incidental details of the events (low-level construals). The informational and evaluative implications of high-level construal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low-level construals, should therefore have more impact on responses to distant-future events than near-future ev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 for temporal changes in evaluation, prediction, and choic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construal level underlies a broad range of evaluative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rom events.  相似文献   

20.
Understanding how consumers represent outcomes and weigh different decision criteria is critical to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Construal‐level theory articulates how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lters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inputs and the effective weight given to “high‐level” and “low‐level” criteria. Trope, Liberman, and Wakslak (2007) provide a review of this literature. In this commentary, we illustrate the relevance of construal‐level theory to issues in consumer psychology, particularly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We highlight specific questions that researchers could address by considering consumer behavio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anges in construal. We focus our discussion on how construal levels affect consideration sets and how shifts in weight from high‐level to low‐level features might lead to consumer regret and dissatisfaction. Construal level can help us understand follow‐through on stated intentions for “really new” products and illuminate public‐policy issues such as consumer saving for retirement and nonredemption of rebates. We identify open issues related to how construal levels for the same object evolve over time and whether resources differ in terms of how susceptible they are to psychological distance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