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一近年来波兰数理逻辑学者卢卡西维奇(Lukasiewicz)以及其他一些人在欧洲中古逻辑史方面整理出一些有趣的结果。他们发现六世纪时波底乌斯(Boethius)的逻辑著作中包含着与现代数理逻辑中的命题演算类似的理论。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时,这种关于命题组合的逻辑理论又曾得到发展。数理逻辑中的若干结果实际上已经为中世纪的逻辑学家所发现。例如所谓“德摩根法则”在中世纪的逻辑书中即可以找到。又如多值逻辑的概念原来以为是卢卡西维奇在1920年创始的,但近年发现,中世纪时奥坎(Ockham)即已提出过三值逻辑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三、扩大人称指代可以按另一种标准划分为扩大的指代和限制的指代。所谓“扩大”和“限制”是相对于人称指代来说的,与普通逻辑书上所谓“概念的扩大和限制”有所不同。彼得说:“限制是一个普遍词项从比较大的指代缩减到比较小的指代”。例如,在“一个白的人在跑”中,形容词“白的”把“人”的外延只限于白的人。扩大是一个普遍词项的外延从比较小的指代到比较大的指代,例如在“一个人可能是反基督的”中,词项“人”不仅指称现在存在的人,而且  相似文献   

3.
谈到中世纪的逻辑学,日本学者山下正男曾指出:“中世纪逻辑学,正象所说的语言逻辑那样,是以声音标准、音标文字的标准作为研究对象的。”([日]末木刚博等:《现代逻辑学》第171页)他同时还指出:“中世纪逻辑学就是以圣书中使用的希腊语、拉丁语等自然语言为对象的逻辑学。”(同上书第156页)这些评价是否合适?我们  相似文献   

4.
张忠义 《世界哲学》2008,(4):106-109
《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印度逻辑”条。阐述了印度逻辑没有变项、没有直接陈述逻辑原则等等缺陷。本文分别从“印度逻辑”这一名称包含内容丰富、直接称呼有指代不清之嫌,有“宗”、“因”、“同品”、“异品”等变项并且在法称时期还出现了真值表的雏形,以及有因三相、“合离”等直接陈述的逻辑原则几方面来阐述“印度逻辑”辞条不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在1980年的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就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除对辩证逻辑的性质持有不同意见外,一致承认中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属于(传统)形式逻辑范围的思想和理论,中国逻辑史应当主要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因此,大家一致同意以形式逻辑为范围选编一部《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一部《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现在这两大部著作都早已完稿,著作已经出版,资料亦将出齐。这两年来,由于国外有关“非形式逻辑”、“内涵逻辑”、“语义学”新概念、新观点的进一步引入,一些同志在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等解和论点,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逻辑史是否应当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争论,理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非形式逻辑史”;(2)“语义学史”或“古汉语语义学史”  相似文献   

6.
古代第三阶段,即亚氏之后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一段,是逻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时期。其间斯多葛学派(Stcos)在语言逻辑思想方面尤有其堪为称道之论。尽管斯多葛学者在命题逻辑上的开创性工作已为世人瞩目,然而人们也没有忘记该派逻辑理论的其他一些特色。该派“似乎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法。”(张家龙等译W·涅尔等:《逻辑学的发展》第185页)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  相似文献   

7.
“近代的逻辑是对中世纪思想停滞状态的抗议,它是由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的哲学活动创立的。”([苏]巴·谢·波波夫) 一、培根建立归纳逻辑的时代背景培根(Francis Bacan)生活在十六世纪后半叶和十七世纪前半叶,这个时期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海外贸易和对殖民地的掠夺所要求的航海业和造船业以及其它工商业的发展,给自然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把自然界一些个别领域的规律揭示出来,以便掌握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现象。为了达到这个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的欧洲,一般说来在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面,特殊说来在逻辑研究方面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大哲学家黑格尔说道:“在中世纪,哲学的特征是先有一个前提的一种思维、把握、哲学论证。它并不是思维的理念的自由活动,而是为一种外在性的形式或前提所拘束着……中世纪的哲学因此包含着基督教的原  相似文献   

9.
《经上》曰:“且,言然也”。《经说上》曰:“且,自前曰且,自后曰且,方然亦且”。这说明墨家在研究思维中的逻辑问题时,敏锐地发现同“名”异“实”(即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现象,并对这种“一词多义”的问题做了细致的概括分析。墨辩逻辑在对同名异实的多义词进行研究时有何独到之处?它与当代语言逻辑理论对多  相似文献   

10.
西方逻辑哲学研究述介陈波总的说来,即使在当代西方,逻辑哲学也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和定形。这点可由下述事例印证:其一,在一本1991年出版的英文新书《真理的准则──逻辑哲学引论》中,作者巴斯卡·恩格尔(PascalEngel)在引言部分指出:“这本书是逻辑哲学的引论。但‘逻辑哲学’是一个保护伞式的词,它容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研究风格。我认为,(关于逻辑哲学的)主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既定看法。”其二,有一些所讨论的问题及其内容大同小异的英文出版物,却被冠以不同的名称:“逻辑哲学”,“哲学逻辑”,“现代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等等。这足以说明,逻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即使在当代西方也未完全成熟。现选择几本我认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逻辑哲学专著作一些简要评价,读者或许能从中窥见当代西方逻辑哲学研究的“全豹”。维特根斯坦写有一部《逻辑哲学论》,虽然也讨论了一些逻辑中的哲学问题,但更多的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并不真正属于这里所说的逻辑哲学专著。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W·V·蒯因却写有一部真正意义的《逻辑哲学》(1970),该书的中译本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分七章,分别题为意义与真、语法  相似文献   

11.
向容宪同志听了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科学与生活》的一篇报道,惊奇于植物也能象人一样有“情”,并且发觉了“人们竟没有发觉”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被广泛流传和运用的俗语,从问世时起就是不能成立的。”(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5期向容宪文《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 植物是否也能象人一样有情,这是属于生物学领域的问题,我们不去涉及。但  相似文献   

12.
三联书店编辑的《逻辑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目前已出版的有《名理探》、《穆勒名学》、《辨学》、《名学浅说》、《论理学纲要》、《新论理学》、《名学纲要》、《逻辑》、《逻辑指要》和《逻辑史选译》共十本书。这套丛刊所选印的,是中国历来出版的比较重要的和有影响的形式逻辑科学的译本和著作,此外还选译了过去没有翻译过的外国的逻辑史的著作。就已出版的《丛刊》来说,大体包括了从明末  相似文献   

13.
是“思想形式”还是“思维形式”? 我认为把“思维”和“思想”区别开来,指出逻辑学是研究“思想形式”而不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才是正确的。……我认为(判断)应该改为下述定义:判断是反映认识对象之间联系情况的思维形式(态)。《哲学研究》1982年第2期《注意逻辑理论的准确性》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先认为逻辑学是  相似文献   

14.
逻辑哲学(又称哲学逻辑)是新近十几年国外发展很快的一个学科。在1972年重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中尚无“逻辑哲学”这一个条目。但目前,西方许多大学都先后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有关的论著也很丰富。不过,逻辑哲学尚未完全定型,笼统地说,它的研究对象是逻辑中产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归纳逻辑多种类型的理论中,汉斯·莱欣巴赫(Hans Reichenbach,1891—1953)的归纳逻辑理论是一种颇具影响的重要理论。莱欣巴赫是现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概率理论、几何学、时空理论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中都卓有建树。他是频率概率论的代表人物,他的归纳逻辑理论就是建立在频率概率论基础之上的。莱欣巴赫的归纳逻辑理论系统地表述在《概率理论》(Wahrscheinlichkeitslehre; Leyden,1935)一书中。本文根据该书1949年的英文再版本,主要就莱欣巴赫对于归纳推理的研究及其解决归纳问题、归纳悖论的方式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6.
赵总宽同志《略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是深刻的、有益的,但其中个别观点,是不能令人同意的。 这篇文章说:“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所谓逻辑矛盾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而出现在思维过程中的思想矛盾,”“思维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逻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国外,许多学者已对“科学逻辑”开展了研究,并不断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内,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哲学工作者、逻辑工作者、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学者开始探索这一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由全国十一所高等院校集体编写并由张巨青主编的《科学逻辑》,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必将推动我国逻辑学界对科学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口儿。”(《济南的冬天》)赵鸿华同志认为此句有逻辑错误,因为“整”是“全部在内,没有残缺”的意思,这与后句“缺”相矛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89年4期)表面看来确乎如此,它违反了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不相容的思想,不能同时确认,必须否定其中一个”的矛盾律。然而从修辞角度看,老舍这一句却是成功地运用了衬托,看似矛盾的前后句互相对比,以“只有北边缺着口儿”强调突出了济南周围都是小山,使人觉得小山似乎把济南围个透的地理特征。如果按赵同志意见把“整改成“几乎”,逻辑上看起来是“不矛盾”  相似文献   

20.
杨百顺教授继《西方逻辑史》之后,又有新作《比较逻辑史》问世。这是一部以古今为经,以中国、印度、西方为纬,加之与其他科学旁比的,在比较中研究逻辑科学的发生、发展历史的一本学术专著。《比较逻辑史》全书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逻辑四篇,十七章,四十余万字。此书材料丰富,视野广阔,见解新颖,读后使人爱不忍释;此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