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复合命题是指本身包含了其它命题的一种命题,并且其真假决定于它所包含的命题的真假。这就是说,第一,复合命题的支命题不必有两个,可以只有一个,如负命题;第二、支命题不一定是简单命题。更不一定是直言命题;第三,所谓复合命题的真假决定于支命题的真假,更确切地说是:复合命题的真假由支命题的真假,通过命题联接词决定。因之,复合命题就是由支命题经命题联接词组合而成的命题。一、复合命题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四、命题函项演算在上述命题演算中,是把命题作为真值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并没有考虑命题的内部结构。但是,命题是有各种各样的内部结构的。如前所述,传统逻辑学把一切命题都理解为“S是P”的形式。一般说来,对于陈述对象性质的命题,象“苏格拉底是哲学家”这一类简单命题,用传统逻辑学的处理方法还是可以的。然而,在命题中,也有与这种形式完全不同的逻辑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3.
本刊87年第1期登有蔡晚娥、罗长江、李廖山诸同志的三篇文章,都是深入讨论析取命题的,对我启发不小。现也发表一点意见,作为学习札记。一个命题是不是析取命题,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析取命题,是命题形式方面的问题,不是事实方面的问题。“今天既下雨又不下雨”是合取命题,因为它的形式是“P并且q”。“今天下雨或者不下雨”是相容的析取命题,因为它的形式是“p或者q”。这两命题是什么命题,与今天下雨,今天不下雨这些事实,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三十年代,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致力于“建立一种实质上适当和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丰富了人们对形式语言中的真、假命题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自然语言的假命题,把它归结为七类。(1) 事实的假命题。(2) 逻辑的假命题。(3) 参照的假命题:用形式语言来表述的理论系统,对客观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间接的反映,它本身是远离现实的。因此,这个系统内的命题也就难以直接与现实相对照,而只能与该系统内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或者已假定为真的命题相照应。  相似文献   

5.
沈有鼎认为<墨经>"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1]中的句子"这是牛"、"这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2]周云之、刘培育进而认为是"单称矛盾命题".[3]但是沈有鼎等并没有给出<墨经>文本的句子,命题、单称命题,本文认为,在确定出句子,命题、单称命题后这些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本文将<墨经>对单称命题等的认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是认识论的命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口号,是认识论命题,还是政治性命题,或者既是认识论命题又是政治性命题?在一些哲学研究者当中,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意见是: (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发扬民主的政治口号。持这种意见的论者认为,一个口号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主要是看这个口号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是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对象,与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在《论确定性》之前,曾比较频繁地使用"哲学语法"或者"语法命题"等概念。但在《论确定性》中,"语法"这一概念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与此同时,经验命题与逻辑命题这样的概念却常被提及。本文试图分析经验命题与语法、逻辑命题等概念的复杂关联以及经验命题在《论确定性》文本中的重要地位。在这种理解中,我们还可以大致区分出两种经验命题,这对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说服思想实验中的语言游戏演变甚至其晚期哲学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命题(判断)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对这一点人们没有疑问,至少在二值系统中是如此,人们都承认无所谓真假的语句不表达命题。那么,命题的真假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一般逻辑教科书的回答是: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事实,凡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真,凡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为假。以事实作为判定命题真假的标准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很全面,它至少不能解释这样的现象:有些命题的真与假由命题自身的意义决定,不依赖于任何客观事实。例如“金属是导电的或者并非金属是导电的”这个命题就恒为真,无论事实上金属是否导电,而命题“金属既是导电的并且又不  相似文献   

9.
十七世纪的荷兰人斯宾诺莎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任何规定都是否定”。十八世纪的德国人黑格尔对此十分赞赏,根据这一命题作了大量文章。近、现代的许多哲学家,包括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也认为这一命题是辩证否定的极好表述。其实,斯宾诺莎的这一命题,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命题,而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学常识。“规定即是否定”,实际上是形式逻辑“A是A,不是B”的命题的另一种表述。这种“规定即是否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仔细分析了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所提出的三个本质主义命题,即关于生命个体起源的命题、关于物理个体起源的命题以及关于物质深层结构的命题。我用具体的案例争辩说这三个本质主义命题都是有缺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试图展现这一关于本质的争论所涉及的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中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命题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直言命题作为“命题形式”。其逻辑语义没有规定清楚,逻辑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因而至今还存在种种逻辑理论上的同题.诸如: 第一、主词是否可空?这个问题在传统形式逻辑界迄今还有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传统的特称命题要求主词S存在.认为,当S为空词时,特称命题便假.可是,照这种意见,“有些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者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普克 (SaulKripke)一反自康德以来流行的关于先验必然命题和后验偶然命题的划分 ,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新观点。此观点在西方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界引起极大震动和热烈讨论。直到今天 ,这两种划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 ,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向前迈进一步。一、评蒯因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区分的质疑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 ,在哲学史上可以追溯到休谟和莱布尼茨。休谟关于观念间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都预示着康…  相似文献   

13.
复合命题理解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命题-图形匹配实验法,探讨了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三个阶段的5种类型复合命题理解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复合命题理解能力迅速提高;(2)对复合命题理解的难易,决定于构建的心理模型的数目.理解能力的发展根据心理模型的类型呈现不同的步调,单模型命题的理解在小学阶段已经很好地获得发展,双模型命题则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发展,三模型命题发展较迟,直至成年仍需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言命题(或称“选言判断”)常用的逻辑联结项,一是“要么”,一是“或者”。用“要么”联结肢命题构成的选言命题,称为不相容选言命题。其逻辑形式是“要么P要么q”,其逻辑性质是当且仅当有一个肢命题为真,整个命题为真。就是说,不相容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逻辑学和从命题态度视角出发的心灵哲学的讨论中,仅仅作为一个直接被给予者的命题远未得到真正的考察。无论将之界定为"陈述句的意义"、"事态的表征物"还是"确定的承真者",我们都尚未就它的存在性特征给出足够的澄清。与此相对待的,亚里士多德在一开始便给出了命题的确切定义——"命题是那种在其中有着真假的语句"。然而,现代逻辑学家似乎未经深省便抛弃了亚氏的定义,因为在他们看来,将语句与命题的范畴类型分离开似乎是理所应当的。本文基于阿奎那对亚氏命题学说的统贯疏解来直面这桩公案,依次阐述符号的涵义、作为命题的积成性部分的名称和动词、作为命题所指者的判断活动,并借此检视真正的承真者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由以下命题构成:1.存在等于实存;2.实存是综合命题的谓词;3.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是实在谓词;4.存在不是实在谓词;5.所以,存在既是实在谓词,又不是实在谓词。为了化解这种矛盾,目前学界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否定命题1,认为存在不同于实存;另一种是否定命题3,认为实在谓词是分析命题的谓词。然而,它们都难以成立,因为存在和实存在充当谓词时是一回事,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本文同样否定命题3,但通过区分实在谓词和现实谓词来解决。实在谓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现实谓词是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因而并非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都是实在谓词。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而是现实谓词。  相似文献   

17.
必然性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必然性是命题的一种性质。在本文中,我们依据现在逻辑处理命题性质的一般方法,讨论必然性这种命题性质。首先讨论现在逻辑是如何处理命题和命题性质的,然后分析关系语义学如何处理必然性,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用更一般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给出刻画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与此相联系,有必要引证莱布尼茨的一段话,在这段话中,莱布尼茨论证说,单称命题具有全称命题的逻辑形式,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具有“任意的”量。既然全称的肯定和特称的否定总是矛盾的……那么这种矛盾在单称命题中如何才是有效的呢?我们应该说单称命题等价于特称命题进而等价于全称命题吗?是的,应该这样说。  相似文献   

19.
选取四种不同的命题类型,命题Ⅰ为前件二元、后件二元;命题Ⅱ为前件二元、后件多元;命题Ⅲ为前件多元、后件二元;命题Ⅳ为前件多元、后件多元;研究了4种不同的条件推理规则(MP,DA,AC,MT)下的条件推理。肯定前件与否定后件表现出了抑制效应,而否定前件与肯定后件则表现出了促进效应,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否定前件与肯定后件表现出抑制效应,否定后件表现出促进效应是不一致的。集合映射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本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洛克开创性地提出了考察信念合理性问题的新思路,提出理性指导信念,提倡基础主义、证据主义和道义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有神论命题之上,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对神学命题合理性问题进行理性规范。在他看来,神学命题不具备知识的确定性,它属于信念,而不属于知识。对此,他将神学命题分为三类,即合乎理性、超乎理性以及反乎理性,并分析了每一类命题的合理性意义。他的认识论思想,尤其是宗教认识论思想,对18世纪及以后的西方宗教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