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行 《天风》2013,2(2):29-29
幸福,有人留恋昨天;幸福,有人期望将来;幸福,也有人感觉就在当下。 物质的拥有是一种幸福,儿孙绕膝是一种幸福,有众多的粉丝跟随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2.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仰望幸福》。我认为幸福是不须仰望的,它就开在尘埃里,只要用心灵去寻找,用灵魂去发现,就会看到,人生之路的两边开满了幸福的小花,一朵朵,不炫耀,不张扬,不惹眼,却蓬蓬勃勃地美丽着,摇曳着,散发着尘世淡香。幸福是开在尘埃里的花。仰望幸福,是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幸福是平凡朴素的,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是一种日常的滋养和浸润。如果我们把幸福当成神  相似文献   

3.
幸福在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在于追求陈根法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尽管人们对幸福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总括起来可分三类:一是感觉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等同于快乐;二是禁欲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完全排斥感觉快乐的精神境界;三是理性主义的理解,即把幸福理解为受理...  相似文献   

4.
幸福可以分为两种:大的幸福与小的幸福。生活在一个和平与民主的国度,没有战乱、饥馑是大幸福;享受美食,拥有特定品牌的服饰,打麻将、旅游、结婚等乐趣是小幸福。幸福又可以分为两种:隐性的与显性的。  相似文献   

5.
幸福(happiness)是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词,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社会精英需要幸福,普通大众需要幸福;劳动者需要幸福,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同样需要幸福;正常人需要幸福,残疾人同样需要幸福.多少时候我们拥有幸福,又有多少时候,我们迷失在寻找幸福的路上.2011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社会发展目标,并指出"幸福广东是共建共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幸福     
幸福,字典的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在我看来,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幸福的表现是多样的,幸福的注解是多元的。对于嗷嗷待哺的婴儿来说,吸吮母亲的乳汁就是一种幸福;对于贫困辍学的孩子来说,接受善者的资助是一种幸福;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考  相似文献   

7.
幸福评价的时间轨迹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幸福评价的轨迹。从过去、现在和将来角度来研究幸福, 对于全面理解幸福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用两项研究探索了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评价的时间轨迹。研究1让130名大学生完成时间维度生活满意度量表, 结果发现, 中国大学生认为过去与现在的幸福没有显著区别, 将来比过去和现在都幸福, 即过去幸福=现在幸福 < 将来幸福, 这与西方的研究结果过去幸福 < 现在幸福 < 将来幸福的轨迹不同。研究2采用实验法, 让45名大学生对描述幸福和不幸福的形容词进行评定, 再次支持了中国大学生的这一幸福评价的时间轨迹。不幸福评价的时间轨迹呈现出过去不幸福=现在不幸福 > 将来不幸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幸福论的形成和完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当代幸福论有四种基本形态,即集体幸福论、和谐幸福论、德性幸福论和人民幸福论,其中人民幸福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幸福论的主流形态,并正在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其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的理想亦正在变为现实。源自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的中国当代幸福论,还需要通过不断深化的理论创新,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全体人民幸福中的幸福差异、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法律最高权威的确立、增强社会成员个人的幸福感、共产主义理想的图景、世界大同的制度安排与实现路径等问题,是中国当代幸福论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池田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译者按:本书原名?????????????,汉语译名为《幸福的炼金术》。原书是波斯语,本文翻译自收集在?????????????????(《安萨里论文集》)中的阿拉伯语摘要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原书的主旨和精华。幸福是人类哲学、神学思考,社会、宗教实践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幸福是美德,有人认为幸福是知识,有人认为幸福是享乐。在伊斯兰思想史中,普通人将幸福理解为今世的富足和后世的天堂。安萨里在本书中告诉我们,幸福  相似文献   

12.
陈巧凤 《天风》2004,(3):32-32
记得小时候,唱过这么一首儿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幸福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正如,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以及幸福甜蜜的婚姻与家庭。但究竟什么是幸福?看过张坷老师的一篇文章《这也是幸福》中如此描绘:夏天,拉灭昏昏欲睡的灯,轻轻撩开窗帘,让月光柔柔地漫过眼睫,漫过没有一点皴皱的心地,这是幸福。 秋日,独自跑到山上,寻一块被阳光染成金色,散发清香的草地躺下,任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科学研究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也遭遇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从心灵哲学角度所做的"诊断"表明,幸福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在于:一是它把幸福这样一个典型的民间心理学概念原封不动地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二是它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自然主义原则,即科学自然主义。这些错误为幸福科学的"困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然而,幸福科学提供了从心和脑这两个层面认识幸福的全新维度,为自然主义"幸福学"的建立提供了助力。自然主义的"幸福学"从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维度理解幸福,并以前者作为后者的经验基础,由此决定研究幸福的最好方法是"神经现象学"。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中最重要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而"幸福"则是古典功利主义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功利主义幸福观是18世纪下半叶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宗旨,不仅关注行为结果和个人幸福的关系,更关注社会共同体的幸福。功利主义幸福观是功利主义学派以人类"趋乐避苦"的人性论为基础,对幸福展开的一种讨论。其中,"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其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本书原名 ,汉语译名为《幸福的炼金术》。原书是波斯语,本文翻译自收集在 (《安萨里论文集》)中的阿拉伯语摘要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原书的主旨和精华。幸福是人类哲学、神学思考,社会、宗教实践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幸福是美德,有人认为幸福是知识,有人认为幸福是享乐。在伊斯兰思想史中,普通人将幸福理解为今世的富足和后世的天堂。安萨里在本书中告诉我们,幸福是认识真主,直观真主的庄严和美,庄严表示真主本体的超越,美表示他属性的完满。实现幸福的途径是认识自己的灵魂,让内外各个感官、以及欲望和愤怒完全服从理智的支配,让身体受到沙里亚的约束,践行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幸福文化就离不开道德文化,无论是经验主义幸福说,还是理性主义幸福论,无论是入世的幸福观,还是避世或出世的幸福论,无不紧扣道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道德文化是幸福文化的核心.因此,追求幸福的根本途径必然是道德.由此可见,幸福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人都在盼望幸福,却很少有人说自己幸福。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幸福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人虽然得着这些,但仍感觉不到幸福。人活着常被忧虑所困扰,痛苦所缠身,真是“人生不满百,空怀千岁忧”。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个难以界说的状态?是个容易消逝的感觉?还是个可以测度的事物?我们从《圣经》中看到,神造人时将一个“永远”无限放置在人的心里,以致人间所有的“幸  相似文献   

18.
古今幸福观     
一部完整的幸福史应该由许多条历史线索编织而成。它必须陈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看法,即对幸福不同的规定;它应该描绘人们对幸福所持的不同态度,即相信或怀疑有没有幸福;它必须研究人们对幸福所采取的行动,即追求幸福或相反。在所有这些线索中,幸福范畴的历史应当是幸福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1.如果把古希腊的有关概念看作幸福范畴的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欲求得到实现后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国民幸福则是社会成员个人正当利益获得满足后的幸福感受的总和.由于幸福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比较性、衰减性和非评价性特征,决定了国民幸福不可能被他人给予或创造,也决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国民必然具有期盼特续提升幸福的需要.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为国民创造幸福或给予国民幸福,但国民幸福与否却与政府直接关联.从根本上讲,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满足国民的幸福需要.为实现和不断提升国民幸福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既是政府的天职,也是政府德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20.
幸福三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幸福 :宿命与选择人总是追求幸福 ,如果这一判断具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 ,那它必定意味着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 ,人的天性。人并非在痛苦和幸福中“选择”了幸福 ,人在特定时空中对痛苦的选择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视为达致幸福的手段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本身视为幸福。与“痛苦”相反的体验不是幸福 ,而是“快乐”。人可以在痛苦和快乐中进行选择 ,但不能 (在“事实”而非“价值”的意义上 )回避幸福。人不能不“选择”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含辛茹苦的母亲 ,为了逃避现世而削发苦行的僧人 ,为了健康而节制饮食的胖汉 ,甚至 ,为了解脱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