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糊性概念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在一九六五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概念的产生是由于所描述的系统大而复杂,变量及参数众多所造成的。它是多个变量综合的结果,不是单一变量的特性;是系统整体的表现,不是局部和个体的特点。总之,模糊性是事物现象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它是一种复  相似文献   

2.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互相比较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普通逻辑》在阐述反比关系时写道:“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我认为,这样表述反比关系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确切的。当一个概念的外延扩大(或缩小),而它的内涵减少(或增加)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了。实际上,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是属种(或种属)两个概念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比关系,是在并且只有在属种(或  相似文献   

3.
叙事语言是叙事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而模糊限制语则是医患叙事中常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医患叙事中的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与医疗的本质和特性具有直接的统一性,是医学模糊性、医疗不确定性的客观反映。正是基于表达医学、医疗这一特性的需要,模糊限制语发挥着维持医疗科学性、医患和谐性与人文性的社会功能,即在特定情境中表现为增强医患话语表达的精确性、科学性,表达医患之间礼貌、关怀的人文性以及实现医患自我保护的功利性等。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对实现医疗活动顺利进行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相对性表现为道德准则规范具有具体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道德相对性中渗透了道德绝对性即存在普遍的、共同的、不变的道德价值.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相对性而否定了绝对性.但道德相对主义基于道德相对性的某些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确理解道德相对性在道德实践中有重要意义.个体道德自主性的提高,既要把握绝对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需要把握道德的相对性以提高具体情境中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中,谈论最多的是名词和形容词的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通常指的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界限不明确。例如“青年”一词的模糊性表现为它所概括的年龄界限除中心区域(如十七八岁到二十五六岁)明晰外,其两端,即“少年”与“青年”;“青年”与“中年”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由于名  相似文献   

6.
中文“原因不确定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不确定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人们的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行为和事件原因的不确定性。鉴于此,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Weary和Edwards提出了“原因不确定感”(Causal Uncertainty)的概念(1994).它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及周围世界所发生事件的原因主观上的不确定程度。  相似文献   

7.
关于道家的"自然"观念,现有的一些阐释容易忽视不同情境下意义的变化,难免会笼统而论,由此带来判断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它语义的含混有关,为此需要先清理语义的模糊性。其中分析"自然"的不同成因是辨别其义的关键,由此将会发现道家"自然"具有两种形态,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并且与"道""无为"等概念也表现出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强调外界无干涉,意谓自己如此、不受他者影响;在此一方"无为"是另一方"自然"的原因,具体到道物关系则是说道"无为"而万物"自然"。另一种是强调内心无智故,意谓原本如此、不是有意造作;在此"自然"与"无为"描述同一对象的表现,可一并说明"道"的性状。在它最早出现之际即老子思想中,"自然"表现为第一种形态,另一形态则是在庄子思想中开始出现,自此以后二者并行共存。概言之,此二者分别体现了道家哲学在不同方面的诉求:一是反对他者干涉,以保障活动的自发性;一是反对自我造作,以保持活动的本然性。厘清了"自然"的不同形态,对它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才能进行更清楚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框架中,道德是一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一个隐而不彰的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的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的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的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本文最初写于2001年,旨在探究语言上的、概念上的与本体论中的模糊性问题。文章始于这样一个问题,即模糊性仅仅是一个词的特征,抑或它也是我们的概念的特征,甚或是实在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模糊对象的问题和相关的模糊同一性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证,即便模糊概念总可以得到进一步澄清,每个概念工具也必定是模糊的。其次,本文认为,如果不仅仅是词语,而且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也是模糊的,那么可以论证,对象也必定是模糊的。第三,那种认为模糊对象必定具有模糊的同一性的思路是一种误解。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对于模糊对象的抵制部分就来自于下述观念,即这种对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不遵守逻辑的同一律。本文也论述了,通过放弃二值原则以使得模糊陈述具有真和假之间的某个值或根本就没有真值的办法,也无助于解决模糊性问题,而且恰恰会造成相反的情况,即妨碍我们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本文表明,在为真和既不真又不假之间,难以清晰地划分界限,正如在模糊的情形下要在真和假之间划界一样困难。本文的方法是利用量化模态逻辑的框架和语义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基于哥德尔模式的模态逻辑系统T,本文提出了一种关于清晰性和模糊性的量化逻辑,其中利用清晰性算子来代替必然性算子。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模糊性和概念工具的发展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如果选民不确定其他选民的偏好以及其他选民对他本人偏好的知晓程度,选票操纵的策略会变得更复杂。为了研究这种认知不确定性对策略性投票的影响,本文提供了一个形式分析框架并定义了选票操纵、优势偏好、均衡票况等概念。我们发现:即使真实偏好相同但关于偏好的高阶知识不同也会影响均衡票况。另外,本文还研究了不确定性的更新对选票操纵的影响,如某位选民对他本人的偏好进行公开宣告。我们证明了有些形式的选票操纵和均衡票况可以在这样的更新下得到保持,而另一些则不能被保持。最后,我们用一个逻辑语言形式化了不确定性选举的相关概念。本文的目的是给出一个分析和设计面向不确定性的投票机制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失范加剧,主要表现在权威失范、角色失范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混乱.它使人们普遍感受到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对于易感人群来说,则容易出现适应上的困难,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从事件因素和时间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准备状态对反应抑制的影响。事件准备可降低反应模式的不确定性 ,而时间准备则与降低反应时间的不确定性有关。线索、反应概率以及刺激呈现时间等因素不仅导致反应时间出现变化 ,还可引起反应力、心跳间期以及LRP和CNV等脑电指标发生变化。传统的反应抑制研究以反应时为指标 ,不能揭示反应抑制的内部过程 ,而心理生理学方法能弥补这一缺陷。生理指标与行为指标的结合 ,以及生理指标之间的结合 ,可更有效地探讨准备状态对反应抑制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A3是对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批判,亚里士多德通过这一批判为物理学研究生成与运动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但由此亚里士多德在A3中也就触及有关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辩证法。本文在指出A3中这一概念辩证法的思想史意义的基础上,首先就柏拉图《智者篇》通种论论证中所建立起来的概念辩证法进行了讨论,表明差异概念的引入正是存在概念内在含有不存在概念的关键。而接下来通过对《物理学》A3文本论证的分析和重构,本文详细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概念与不存在概念的相对性的论证,从而证明它们彼此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上,存在着这样一条不是十分严格的反比规律:概念的内涵增大则外延相应地缩小,反之亦然。我们说,正因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逐渐增多概念内涵的方法来逐渐地缩小概念的外延。这种逻辑方法就是概念的限制。值得指出的是,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者具有属种关系,这是概念限制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分是否概念限制的标准;如果限制前的概念与限制后的概念两种是属种关系,则后者是前者的限制,反之则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语法修饰就是定语、状语和补  相似文献   

15.
在议论文中,除主要运用证明、反驳的方法外,也要用到说明、记叙的方法。议论文中用到说明的方法,具体表现如次: 当议论文中某些带根本性的概念需要作出交代、加以限制的时候,往往要用说明的方法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由于红与专这两个概念被林彪、“四人帮”搅得混乱不堪,而且它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又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一篇论述干部必须又红又专的文章在提出论题之后,就对这两个概念做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技术,运用剑桥风险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了青少年风险决策的时程加工机制。行为结果表明,在高、中、低三种不确定性条件下,相对于效价,被试的决策更多的关注概率。脑电结果显示:1)不确定性的主效应在N400上表现显著,高不确定条件和中不确定条件的波幅要明显大于低不确定性条件的波幅,而高不确定条件和中不确定条件的波幅无显著差异;2)与中不确定条件相比,高不确定条件和低不确定条件诱发了一个新异正成分(LPC),高不确定条件和低不确定条件的波幅要明显大于中不确定性条件的波幅,而高不确定条件和低不确定条件的波幅无显著差异。青少年在风险任务中的决策较多的是选择安全选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风险规避倾向。N400的波幅可能反映了不确定性程度,而LPC的波幅大小可能反映了结果评价准确性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词义赋值模糊统计的计算机通用程序前言心理现象的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现象。词义赋值模糊统计方法是研究心理现象模糊性的一种有效工具。凡是可以在意义对立的成对形容词构成的量尺上进行评定的概念或事件(它们总是用词来表示的),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例如:用大一小,过...  相似文献   

18.
既然认识过程是反映、评价和创造的统一,那么认识成果则是真理、价值和理想的统一。但究应用哪一哲学范畴来概括这一成果在认识论中的理论表现,将真理、价值和理想组成一个概念系统呢? 显然不能是真理概念,因为真理概念的内容是通过反映性认识获得的,不包含评价性认识和创造性认识的成果。更不能是“价值真理”。“价值真理”观点的根本失误,  相似文献   

19.
程垦  林英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111-1122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议题。但是, 关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内涵, 目前还存在一定模糊性。基于动机视角, 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定义、特征、动机、类型等方面, 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概念模糊性进行细致解构与深入剖析, 形成相对系统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概念内涵; 并据此概念内涵背后的动机逻辑, 对现有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梳理, 阐释其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最后, 从细分类型、测量工具、研究视角、影响因素、抑制机制、影响效应与本土化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状态改变:状态继续"与"做:不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科学》2004,27(2):392-394
检查了“做/不做”这对概念的不足后.本文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来替代“做/不做”。在“状态改变-状态继续”框架基础上将事件分为“整体事件”和“分段事件”。研究证实“做/不做”只适合于“整体事件”而不适合“分段事件”。最后.该框架部分也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想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