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现代主义者利用“创制”原则重新解释伊斯兰教,试图给伊斯兰教注入科学理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积极投身于穆斯林社会的改革实践,进而形成了现代主义的“注入理性”的内在实质与“社会改革”的历史特征。其历史功绩,在于提出了伊斯兰教对科学理性的内在需求,为伊斯兰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取向,同时以社会改革方式力促伊斯兰教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尽管现代主义者的现实力量比较弱小,但其社会影响却很深远。  相似文献   

2.
宗教存在的个别与宗教概念的一般之间的逻辑整合的启示是:神的双相性为神性与神性力量,神性反映了人类存在问题的绝对性;神性力量为应对绝对问题的超验方式。神性即人类存在的绝对性;神性力量即神性应对方式。前者为人,后者为神。人为神之本,神为人的方式替代,人与神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宗教学的研究主题即神与人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我的信条     
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他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自然,天赋于理性和自我意识。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可以查明的。不过,这种本质并不是说明历史上一切时代的人的特征的东西。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促使他行动,以便解决这种矛盾。人对这种存在的矛盾不能保持中立和消极的态度。正因为他是人,生活就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了能在生活中达  相似文献   

4.
一宗教是一种超世的信仰 ,是人类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压迫下 ,把这种现实的力量外化为超人间的力量 ,并从其中吸取生存的信心的表现 ,也是人类对社会人生奥秘所作的一种超乎理性的探讨 ,是人类由于现实生活的巨大欠缺而在精神生活领域里所作的补偿。从社会史上看 ,宗教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它并不限定于某个时代某个地区 ,从原始社会直到今天现代社会 ,始终都有宗教相伴随 ,因此宗教的长期存在是必然的 ,不以人们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 ,问题只在于如何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宗教虽然以超世的信仰为其教义宗旨 ,而宗教人士…  相似文献   

5.
美利坚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宗教热忱与世俗学识的结合,以及理性、科学和宗教在美利坚社会中的共存与相融。这一历史时期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生产性,由此形成了自然神论、惟一神论、普救论等神学观念和信仰形态。这些融合理性和启示的理性宗教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信条,包含了对神性、人性和人类福祉的乐观信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同时也为美国早期的社会变革、道德思考以及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6.
至善是伦理学中善观念的一种终极的或本体的表述,也因此具有了哲学和宗教的含义.至善作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其目的在于保存并发展人类自身,也即是真知人类和爱人类①.什么是真知人类和爱人类呢?对此,中西不同的文化体系做出了不同的解答.本文试就至善的本质,两种文化的解说体系进行论述,并做出综合性的解释,认为"和"与"宽容精神"不仅要在学术或行为准则上并举,还要在意识和行为上努力奉行,才是当今世界各种宗教、派别、学说、思潮及其反映出来的力量之间追求和谐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将宗教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返童症”还是将上帝视为人类“夸张的父亲”,弗洛伊德都没有为宗教或有神论本身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他的工作是从心理分析方面解释宗教的起源和上帝观念的形成,其结果自然是证明了宗教的非理性特征。既然其起源和本质都是非理性的,当然未来人类也不会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宗教,他确信人类文明终究会鄙弃宗教。他的这个结论在本质上仍然属于19世纪就开始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评判传统”,所以,我们仍然将他视为当代无神论的启蒙主义者。同样,弗洛伊德自己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启蒙思想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自我意识"及其应对形态的"荒谬逻辑"这两个紧密关联的维度,探讨宗教的根源与本质。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浮现,即理性之最初萌生,导致人与自然浑沌圆融状态的破裂(即"第一断裂"),使人类陷入回归自然与走向文明(走出自然)两种截然相反的诱惑造成的矛盾挣扎中;自我意识产生带来的人类有死意识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深层痛苦。宗教以特有的荒谬逻辑与终极关怀指向,试图消弥"第一断裂"所致彼我分别之痛苦处境,超越理性所造构的人性缺陷。只要自我意识这个根源存在,人类就需要超越它的方法,宗教就将存在。  相似文献   

9.
当前环境伦理研究中的争论传统的环境伦理观停留在人类中心主义上。早在希腊文明时代,人是自然主人的思想已初露端倪:希腊人天才地直觉到了理性的力量,相信人可以完全凭理性而非神性来把握世界,普拉泰戈拉更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①。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使理性再度弘扬:人文主义对人的颂扬,自然主义对认识自然的现实主张,使自然界在理性的人类眼中不再神秘,而是充满秩序的图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切身感受到科学赋予自己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于是愈来愈相信,只要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土耳其近代社会世俗化问题入手,探讨了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特征以及宗教的发展演变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个人见解。当然,作为一家之言,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尚待学术界讨论。作者周国黎,194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世俗化现象(se...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根据各种宗教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具体过程及其幻想地反映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宗教分为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等基本类型.现代新兴宗教与古代民间宗教属同一类型.邪教是新兴宗教的畸变,是社会的毒瘤,它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不是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宗教这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或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憧憬希望田野的宗教情怀;惟其初始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歧异,才决定了这种神圣而超越的终极情怀在具体的"文化遗传"中,分别被安置成了内在的道德情操与外在的宗教救赎两途。农耕生活产生了"天道自然"的宗教情怀,游牧或商业航海生活则产生了"神创世界"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伦理是在传统德性伦理衰落、基督教神学信仰式微情况下,依据各种理性的形而上学为基础而奠基的.在此过程中,基督教神学以世俗化为代价,不断改变自身的形态,以适应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变.但已经彻底转变了的世俗精神,有其自身的大地之根,它宁可单凭强大的外在立法来规范公正生活(政治)的秩序,也无法真正接受道德的内在强制而按灵魂的高贵法则提升自身的存在层次.因为现代人的心,不在灵魂之内,而在外在价值物中.结果,原本属灵的基督教虽然自愿适应现代精神,自愿现代化,但最终发现,它与现代精神根本格格不入,使得它与现代的"结合"完全是"同床异梦".于是,解决现代伦理危机的途径,不能寄希望于一个本身世俗化了的宗教,而是要从存在的根基上发现人身上的神性力量;人类的自由伦理不能靠外在于它的神圣精神来范导,而是需要人类去挖掘和明察自身存在根基中的神性力量,继而呵护它、培植它,最终使之成为与伦理真正结缘的既尊贵又有范导性的规范力量.在这种理念下,作者考察了西方精神的灵魂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所展示出来的伦理问题,以此来定位马丁·路德、康德、施莱尔马赫、黑格尔和谢林他们在宗教现代性和现代伦理变迁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这个哲学上的断言,是他论述宗教问題的基调。这种彻底的宗教批判的结果势必导致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马克思试图用自己的人的哲学论证这种无神论的合理性。一般来说,马克思设想人的本质在特征上既是历史的,在结构上又是社会的。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人自我创造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自然服从于人类。然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人与自身和世界相异化。因而,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从宗教异化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最初认为人的异化的原因在于宗教  相似文献   

17.
卢克曼将宗教植根于超越生物性存在而自我成形的人类学事实,超越活动是意义世界的生成;意义世界是社会客观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宗教的普遍的基本社会形式;世界观是一个意义等级体系,最高层级是指涉终极意义系统的神圣世界,表达神圣世界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即宗教表象)承担着世界观的宗教功能,是宗教的具体的社会形式;个人同一是个人宗教虔信的基本形式,与终极相关的主观意义系统(即优先性模式)是个人宗教虔信的具体形式。宗教的本质意义遍及社会和个人,其具体形式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宪政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政伦理是指宪政的正当性及其道德意蕴.宪政的正当性来源于人类个体固有的最高价值--人的尊严,宪政制度生存的正当性基础即在于它是保障人有尊严地生活.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全面发挥,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终极关怀是人类最终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彻底解放所需要的最高关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宪政伦理在社会雏度所具有的道德意蕴就是人的解放,而在社会中保障人的应有权利则是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与政治相关问题有着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宗教一经产生就与一定社会的阶级、政治和民族问题相交,对国家和社会变迁产生持续性的重大影响。历史上,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和特殊的意识形态,不仅成为人类心灵的庇护所,也成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宗教能够对被剥削者产生慰藉和补偿作用,甚至成为人民群众发起反抗运动的神圣外衣;宗教也常被用来帮助剥削者维持社会控制,成为统治阶级粉饰政治意图的神学修辞。宗教与政治相关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阶级问题、世俗问题、历史问题,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将最终统一于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