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经肛直肠癌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的可选术式之一.相比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和经腹会阴切除术,经肛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关于经肛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以及综合治疗对经肛切除术治愈能力的影响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对经肛切除术做一系统的回顾.  相似文献   

2.
研究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肛肿瘤切除术后pT1b直肠癌患者再行补救性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特点、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指征。经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活检诊断为41例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随后Park经肛直肠肿物切除术或经肛内镜显微手术后确诊为34例≥pT1b直肠癌,再行补救性根治术后最终诊断为29例pT1b直肠癌。pT1b直肠癌按浸润深度分为SM1-2组和SM3组,观察两组临床病理特点。Multivariate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淋巴脉管浸润是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积极行经肛肿瘤切除术确诊;当其术后浸润深度为SM3的pT1b直肠癌合并淋巴脉管浸润时,建议行积极的补救性根治术等再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3.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循证医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位直肠癌是否行保肛手术的主要依据是病人的全身条件、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的范围以及距齿状线的距离而个体化对待。对于低位直肠癌是否行保肛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是否行结肠贮袋吻合术、直肠癌术前是否新辅助治疗以及是否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这些方面都需要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不能凭个人主观意愿,这样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直肠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评价经肛24#留置导尿管置入治疗梗阻性直肠癌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40例急性梗阻性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1例对照组选择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19例研究组采用经肛24#留置导尿管置入治疗。两组患者操作成功率为100%(40/40)。两组置管后3天所有患者腹痛、腹胀明显缓解,并腹围和肠管最大直径明显小于置管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5%(38/40)患者置管后3天7天成功施行I期根治性手术;比较两组间手术疗效,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留置导尿管置入治疗梗阻性直肠癌的操作技术安全、可行,且其手段是治疗梗阻性直肠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开展,保肛率和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近10年来开展的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弥补了治疗方式上的不足.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结合我院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运用矛盾分析原理,得出125I粒子植入治疗主要是针对晚期直肠癌、手术切除困难或伴有残余病灶、术后复发和高龄有手术禁忌证患者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近期疗效及其在保肛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回顾性收集50例进行新辅助放化疗的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TNMⅡ期17例、TNMⅢ期33例.均行三维适形放疗,每次2Gy,每天1次,每周5天,总剂量50Gy.同时口服替吉奥化疗,治疗结束休息4周后行临床疗效评价,决定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完成治疗,6例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其中3例继续放化疗未行手术,行保肛手术33例,保肛率72%(36/50),Miles手术12例,2例术前因远处转移未手术.新辅助放化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近期疗效显著,降期明显,提高了保肛率.新辅助放化疗能使低位进展期直肠癌肿瘤降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成功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是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最近30年来,Ⅱ/Ⅲ期直肠癌的治疗模式经历了革命性的变迁,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已经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金标准.近来,辅助性的化放疗也作为标准应用于Ⅱ/Ⅲ期直肠癌.文中还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讨论和个人想法.  相似文献   

8.
回顾直肠癌手术的发展史,追求根治与功能相互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对立、演化、发展,如今已经不再是手术技巧的问题,而是如何掌握保肛原则的问题。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于实践,才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直肠癌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对15例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资料分析与提炼,以深入了解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心理灵活性现状,探索影响心理灵活性的因素。研究发现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心理灵活性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知识缺乏、价值感降低、情绪痛苦、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医护人员应借鉴和发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仅能为患者提供照护,更能与患者共同管理疾病和帮助患者发展适应性能力,最终提高患者的心理灵活性,减轻心理应激。  相似文献   

10.
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存在较大争议,全盘否定或盲目应用都会影响腹部外科的发展。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都有其适应证并且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的应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探讨远外侧入路在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14例患者全部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1例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3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行枕颈融合术3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后组脑神经损伤症状;获得随访11例,恢复良好。远外侧入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理想入路,但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不同方法食管胃吻合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比较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非一次性沪产吻合器和手工缝合在颈部行食管胃吻合的经验体会。我科1998年11月~2010年12月,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沪产吻合器在颈部通过"反插法"进行食管胃吻合126例;手工缝合100例。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手工缝合组发生吻合口瘘5例,吻合口狭窄9例,食物返流18例,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器组未...  相似文献   

13.
电视胸腔镜手术被视为20世纪末期胸外科界革命性的一大突破,是微创胸腔外科应用范围最为广阔的胸腔镜手术。其中,腔镜下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肺叶切除术是胸外科微创的代表性手术,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日益明显。尽管胸腔镜肺癌切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普遍认可,而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  相似文献   

14.
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眼睑修复时机的选择,对保持眼睑功能和美容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术式的选择是决定手术成功关键。采用眼睑全层缺损行异体巩膜片移植,替代睑板、滑行球结膜瓣前徙替代睑结膜的眼睑再造术,对31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同时进行眼睑再造术。术后无排斥反应,眼睑闭合良好,外形满意。结论认为,较大范围的眼睑恶性肿瘤切除的患者,采用异体巩膜片移植、滑行结膜瓣前徙眼睑再造术能达到保持眼睑功能和美容的效果,是理想的眼睑恶性肿瘤切除后Ⅰ期修复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5.
肺癌外科治疗方法和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采用外科方法治疗肺癌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肺癌的外科治疗从最初非解剖性的肿瘤烧灼切除,发展到了全肺切除以及肺叶、支气管袖式肺叶、支气管肺动脉袖式肺叶切除、气管隆突切除重建等多种术式.近来,体外循环和微创技术也被应用到了肺癌的外科治疗领域,使肺癌的外科治疗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肺癌外科治疗中有关规范化手术、淋巴结清扫以及外科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等观念也有了澄清和转变.在今天肺癌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已几近极致,而肺癌的外科治疗水平又裹足不前的情况下,回顾肺癌外科治疗方法和观念的演变、探讨未来的发展就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直以来,手术切除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术指征存在着很大争议,近年来,腹腔镜的广泛使用使手术指征有放宽的趋势。而介入治疗的发展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更具有优势的选择。通过运用治疗方法决策的利弊论,站在使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两种方法的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笔者认为介入治疗应成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每一个患者个体必须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殊性,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胰腺癌手术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腹部肿瘤.胰腺癌切除手术是一种高风险手术,如果病例选择或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从哲学的高度更新指导思想和方法,对胰腺癌术式的合理选择以及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eft or right) medial temporal lobe lesions and normal control (NC) volunteers participated in two experiments, both using a duration bisection procedure. Experiment 1 assessed discrimination of auditory and visual signal durations ranging from 2 to 8 s, in the same test session. Patients and NC participants judged auditory signals as longer than equivalent duration visual signa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uditory and visual time discrimination was equivalent for the three groups, suggesting that a unilateral temporal lobe resection does not modulate the modality effect. To document interval-timing abilities after temporal lobe resection for different duration ranges, Experiment 2 investigated the discrimination of brief, 50-200 ms, auditory durations in the same patients. Overall, patients with right temporal lobe resection were found to have more variable duration judgments across both signal modality and duration rang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involvement of the right temporal lobe at the level of the decision process in temporal discriminations.  相似文献   

19.
浅析颅脑肿瘤切除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本科室自2005年7月~2009年7月共计13例脑肿瘤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的特点,所有病例血肿均发生于小脑幕上,其中7例位于额部,3例位于颞部,2例位于顶部,1例位于枕部;平均血肿量为(37.3±3.2)ml。脑肿瘤切除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机制为多种原因所导致的颅内压及脑脊液动力学改变致硬脑膜与颅骨剥离有关。各环节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及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是防治脑肿瘤术后非手术区域硬膜外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