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海》2017,(4):68-76
罗马共和国末期,古罗马以德性和荣耀概念为中心的传统政治伦理观产生了重大危机,尤其是以外在的、公共的荣耀作为个人行为内在的动力这样一种机制变得极不稳定。为了挽救这套政治伦理,西塞罗做了两方面的理论努力:一方面,为了应对希腊哲学的挑战,他再次肯定公共生活的价值和荣耀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荣耀与德性的实际分离,他利用希腊的思想对德性重新做出诠释,以德性限制荣耀的私人化。西塞罗试图通过他的著述和演说,再造罗马的政治伦理,驯化类似于恺撒这样的人的政治野心,劝诫青年贵族精英恪守或回归共和宪制与"先人习俗",从而捍卫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德性"是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早期日常政治生活中的高频词,也是拉丁史纂与文学的重大主题、罗马国民认同与国民教育的核心概念,以它为中心的一系列概念共同构成了罗马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政治价值体系.相比于其他对罗马政治文化的概括,"德性政治"这一范畴能够更好地揭示罗马共和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借以对内宣示特权、罗马国家借以对外宣示霸权的意识形态及其心理—动力机制与社会—政治供给机制,它也是理解罗马历史上贵族竞争与贵族展示的锁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德性政治与它以之为原型的罗马德性政治在许多重要方面构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对比凸显了罗马德性政治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人看来,"德性"的意思是好和卓越,它与政治的联系几乎不言而喻.如果宏观地考察古希腊的德性政治,我们可以看到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强调勇敢和战争德性的主线,在荷马和各个城邦的政治实践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另一条是强调理智和智慧的线索,这条线索也可以在荷马史诗中看到端倪,但主要经历了从智者到斯多亚学派的演进过程,展现出不同的面向.在这个演进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就是用理智和智慧驯化勇敢,把勇敢纳入智慧的轨道.古希腊德性政治的不同源流,在西塞罗那里得到了罗马式的吸收和转化,进而对后世的德性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伯纳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领域颇具建树的人物.他以“我应该如何生活”的古老传统命题为切入点,质疑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主张伦理学的不可法典性,“颠破”传统规范伦理学中的见解,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这种“颠破”具体体现在他对结果主义(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批判,以及试图利用“内在理由”和“实践必然性”等概念来重申伦理生活的本质和复杂性上.  相似文献   

5.
"德性"或"道德"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但在论述中,康德交替使用了Tugend、Sittlichkeit、Moralitt这三个相近的术语,并未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说明。所以一直以来,它们的中英文译名都相当混乱,给读者正确理解"德性"概念的含义增加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厘清康德"德性"概念的不同层次、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实际上,它们分别代表了"德性""伦理性"和"道德性"这三个德性层次,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处于由经验到超验逐渐递进的不同层面上。所以康德的"德性"概念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性"包含所有这三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德性"只包含第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杨勇 《哲学动态》2023,(5):57-64
“本心德性论”是唐君毅哲学思想的理论根基。在形上学的意义之下,唐君毅所论的“本心”得以全幅开展。于是,德性借仁德(“至善”)之设定,描述了自身道德的原因性;德性对知识之规范,展现出道德价值的交互性;德性立成德之目的,赋予了人格塑造的理想性。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唐君毅给出一个充盈着道德理想的哲学反思历程,展示出“本心德性论”的建构理路,以期在直面现代思想的困境和挑战时,能够动态开放地重塑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就伦理形态而言,理学包含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不同规定,从而,既不宜将理学无条件地归入规范伦理之列,也不能简单地将理学等同于德性伦理。在何为伦理目的(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一问题上,理学既关乎成就人的问题,也与成就行为相关;在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问题上,理学的考察不仅涉及普遍天理(形上规范)的制约,而且要求通过德性完善以担保行为的正当性。当然,理学中的不同人物与学派在呈现相近进路的同时,又有不同的侧重。道德的关切同时指向广义的天人关系,理学以“万物一体”为视阈考察这一问题,其中既内含消解人类中心的取向,也涉及“以人观之”的进路;而在更广的视阈中,“万物一体说”又展现了价值的关切,后者构成了重新理解正义等伦理与政治问题的理论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展示出了马丁·路德发现“上帝之义”概念的思想历程,重点分析了作为他的原创性思想的“基督的外在之义”概念,指出神义的希伯来文原义在古希腊罗马文化背景下的扭曲变迁才是路德精神困苦的直接原因.只要将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理性分配正义观应用到神义的讨论之中,并将义解释为按照人所有的进行分配,就会遮蔽义的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既把正义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又看作是一种美德或德性.但他主要是把正义作为行为规范来运用的.亚当·斯密的正义伦理呈现出一种价值上的错位,这种价值错位首先表现在主要作为行为规范的正义本来只具有底线的或很低级的价值,但亚当·斯密却赋予其德性或美德的性质与价值;其次,亚当·斯密正义伦理的价值错位表现在正义作为德性总是消极的,其德性价值的程度很低,从而与正义的社会作用极不相称.要解决正义伦理的这种价值错位,必须重建立足于人的统一性的新的德性伦理,倡导做一个具有正义美德的人.  相似文献   

10.
曲蓉  李萍 《伦理学研究》2003,(6):106-110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他将善良意志提升到道德领域的至善地位,从而确定了道德的纯粹性。他还借助善良意志划分了善与恶的界限,指明了责任作为检验善恶的标准,将传统德性论的品质和功用主义的幸福都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由此,康德还将伦理与道德的界限做了区分,他强调伦理与道德各自明确自身的权责,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十字架”的涵义,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巨大的演变。最早人们把“十字架”作为残酷的刑具。公元前在波斯、犹太、罗马一带使用十字架酷刑颇为流行。本来是一种施之于政治犯,宗教异端分子、海盗和奴隶的极刑。公元一世纪,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曾经指出它是极其残酷的死刑。执行这种死刑的方法不一,通常步骤是:先把罪犯打得遍体鳞伤,剥去他全身的衣服,将两手臂扯直,捆绑或用铁钉钉在横木上,然后把横木升高,固定在预先  相似文献   

12.
"德性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德性伦理”的研究现状2 0世纪晚期以来 ,“德性伦理”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西方 ,由于以麦金太尔等为代表的社群主义和伦理学中的“反理论”等思潮的努力 ,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伦理学运动 ,它以反思西方传统伦理思想的面目出现 ,对以功利论 (边沁、密尔 )、义务论 (康德 )和新契约论 (罗尔斯 )等为代表的新旧规范伦理学思想进行批评 ,力图恢复古典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德性伦理传统 ,建构现代德性伦理学。西方学者对现代德性伦理的系统研究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麦金太尔 1 981年出版的《德性之后》可以说是现…  相似文献   

13.
谢惠媛 《现代哲学》2011,(3):112-116
马基雅维里的virtù概念隐含了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即古罗马意义上的德性和基督教德性的冲突、能力优异和道德完善的冲突。而virtù本身的多义性容易掩盖这两种矛盾。通过剖析这一概念可以发现,马基雅维里要挑战的不仅仅是基督教道德,而且还有古罗马哲学中的某些道德主张。他的政治道德思想的新异之处,不仅表现在揭示因多元谱系而产生的道德内部的裂变和分歧,更重要的是,他要重新评价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叶云 《道德与文明》2017,(6):155-160
共通感是人文主义传统中的重要概念,它虽出现于古罗马,理论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伦理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共通感表现为苦乐感,指人们在城邦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好恶感。由于它的共通性,其中蕴含了一种规范力量,要求我们的行为和别人保持协调。伦理德性正是在这种共通感中形成的。但由于实践活动并不存在严格普遍的规则,故而一切伦理判断都是对个别事物的鉴赏。在此审美过程中,明智之人又在修正、补充和发展着共通感。如是,共通感、伦理德性和明智始终存在着诠释上的循环。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通过压缩和简化,从“人”这里抽出感性或理性,将之归结为人的全部,以此为预设,它们都希望通过构建某种普遍原则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生活领域的问题,统称为规则伦理.在德性伦理看来,因为对人及其幸福的误解,离开德性论规则,规则伦理知识与伦理生活出现了某种脱节,追寻德性于是成为了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出路,而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中寻找智性资源.亚里士多德作为美德伦理系统经典的阐述者,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代的德性伦理方案提供直接借用的资源:幸福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点;对幸福的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德性伦理搭起了生活目的的范式;在德性与规则之间追寻幸福为伦理学把握人类生活、建构德性伦理方案指明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日常语言中的“道德”,往往忽视了“道德”与“伦理”的区分。相应地,日常语言中所说的“道德建设”,也没有明晰化为“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但又有根本区别的内容。本文尝试着对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进行分析,然后对道德建设和伦理建设的区别与联系加以说明。伦理与道德“伦理”、“道德”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范围在现代语言中往往模糊不清。1989年版《辞海》“伦理”条注有二义:其一是指事物的条理;其二是指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现在通常作为“道德”的…  相似文献   

17.
一在汉语日常语言的用法上,“做事”一词有两种主要的意义。一种指生产性、职业性活动。例如,当一个徒工没有完成好一件交代他做的工作时,人们会指教他说“做事要认真”等等。即使在这种意义上,“做事”也同完成一项生产的、技艺性的制作活动的态度上的规范含义相关,而不单纯地是描述性的。另一种指交往性、实践性活动。这似乎是它的更主要的意义,尽管这种意义很少被同前一种意义明确地相互区分。“做事”的“事”所指的大都是同“人”有关的“人事”。就这种主要的用法而言,“做事”是一个有关交往实践事务的规范性语汇,与“做人”一词一道…  相似文献   

18.
关键在于能否哲学地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黑格尔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就一直成为一个问题。这有两个意思:第一,被黑格尔所批评的、径把传播于欧洲的“中国伦理宗教”或“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的某种学问当作“哲学”看待的做法,其本身需要作出一种论证,也就是说,黑格尔实际上暗示了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肯定应该是具体的理解与肯定,把“我者”的成分想当然地当作“我者”与“他者”共质的内容,很可能忽略了对文化相异性的基本尊重;但是,第二,当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体系中,“哲学”相当于文化和文明的灵魂,他否认中国有一种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即指中国文明不具…  相似文献   

19.
科技进步会对道德产生什么影响?“促退论”认为必然导致道德退步,“促进论”则认为会推动道德进步。可经考察发现,这两种观点所说的“道德进步”与“道德退步”,并不是在同一层意义上的所指。如果道德进步是指人心改善,德性提升,而道德退步是指人心堕落,德性败坏,那么,科技对道德就既无促进作用,也无促退作用,只呈中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麦金太尔等人对德性伦理的复兴,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伦理作为西方中古时代德性伦理的一大传统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鉴于阿奎那德性伦理的神哲学渊源和当代复兴背景,对它的研究应当基于西方德性伦理发展的历史脉络、神学背景和形而上架构以及当代德性伦理复兴这三个视阈,通过这三个视阈的综合或交融,阿奎那德性伦理的理论渊源、神学旨趣以及当代意义得以澄清和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