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奏"是绘画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当中的节奏主要是通过线条、色块、形体与明暗的组合和有规律的变化、运动来体现的.节奏是形成绘画旋律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他擅长人物传神的表现,尤其注意描写最富有表现力的眼睛,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顾恺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绘画的同时,将之归纳为描绘人物的"传神",即"传神论"。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对其"悟对通神"美学思想进行探析,认为"悟对通神"是"以形写神"绘画理念的提升与发展,是它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时,对"悟对通神"在顾恺之现存的绘画摹本中的表现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加以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围绕顾恺之的绘画美学思想"传神论"来展开,通过四点来阐述顾氏的传神理论:首先,顾恺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是他所说的"美丽之形";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写照",传达神韵;三者,顾恺之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迁想妙得),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相似文献   

4.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道释、人像、山水等,有"三绝"美称:画绝、文绝和痴绝。其"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艺术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  相似文献   

5.
薄雯 《美与时代》2023,(5):94-96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杰出代表,其技法精妙,能如镜般再现世俗生活场景,并且在秉承北方艺术以物寓意传统的基础上,使画中各物象几乎都笼罩上隐喻的面纱,成为待解之谜。《绘画艺术》是维米尔最为珍视的作品之一,其凝聚着画家对绘画作品本质的思考与自身艺术信仰的注解,因此,可以通过探究《绘画艺术》的观看问题,对艺术品展开细致描述、分析与阐释,进一步揭示维米尔绘画的别具一格之处与其令人心醉神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礼记·大学》有关于格物的记载:"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这句话谈及致知与格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下,受到的自身或者环境的局限性影响,观看不同,认知不同,表达也不同。文章通过对"当代格物"的阐述来说明数字时代的创作特征是新的观看方式所带来的,通过当下创作手法变化所带来的新视觉现象来分析时代语境下架上绘画创作的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绘画理论中,"形"和"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美学所提出的最高审美准则.古代美学家所倡导的由"写形"到"传神",进而又上升到"体道"的精神世界,就是从对象再现到主体表现再深入到生命体验的一个不断接近艺术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够实现现代性的转换,其实是由中国绘画的特质所决定的.唐代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表明了绘画是画家审美意象的结晶,是心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绘画何为的问题始终纠缠着我们,最朴素的回答就是绘画摹仿现实。然而,问题在于,绘画摹仿论恰恰是以消解现实为理论前提的。因为它建立在两个不可靠的前提之上:1.我们观看绘画对象的方式以物理—光学理论为基础,2.我们观看绘画对象与观看现实对象的方式相同。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前提进行考察将揭示出,绘画对象的显现并非以物理—光学理论为基础,绘画对象与现实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显现模式:绘画对象的显现并不依靠现实对象所依据的"图形—背景"结构。绘画并不摹仿作为对象的图形,却悖论式地揭示图形—对象得以呈现的非对象性的背景。如此理解,绘画艺术实际上成为"现实"(对象)得以显现的源初方式。  相似文献   

10.
宗炳从“澄怀”“会心”“神思”三个层面,对绘画意象创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发。认为绘画意象乃是画家在感通天地的过程中生成的心中之象,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宗炳重视以虚静的心态来领悟对象之神,由物我两忘走向物我俱一,并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主体心灵与宇宙实相浑然一体,由此进入澄明的涅槃境界。宗炳以《画山水序》将佛学义理引入艺术领域,既形成了独特的佛学审美向路,同时也反映了六朝绘画理论的自觉发展,在中国绘画史和美学史上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绘画艺术治疗将绘画创作应用到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它回避了人类的言语机制,将潜意识心理意象投射在绘画作品中.近年来,计算机评价系统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绘画艺术治疗方法的生理、心理机制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潜意识心理的客观化.通过绘画艺术创作的形式,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内容并实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把握越来越来自视觉图像。图像世界正在重塑艺术家的观看经验和创作方式,绘画与媒体图像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边界也因为图像的介入不断拓展。自后现代艺术诞生以来,西方很多新的绘画艺术潮流都是对图像的不同回应结果,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图像密不可分。图像在绘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利用图像资源进行当代绘画创作成为每位画家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儒学陷入颓废状态,而佛道思想大兴。浓郁的佛道思想崇尚自然而率性洒脱,在其影响之下,山水画虽然得以出现却并没有取得迅速大发展,而且,六朝末期直到隋朝初期其发展一度陷入停滞。佛道人物画有所成就,在人物画中却并未形成主导。"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可见,即便是在崇尚佛道的魏晋时期,画学思想体现的依然是"劝诫、教化"的儒家思想,这在人物画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可见,儒家思想在传统绘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抑郁倾向的绘画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侃  徐光兴 《心理科学》2008,31(3):722-724
通过问卷、绘画测验和回归分析,8项绘画特征被验证能够有效反映神经症抑郁倾向.根据这些绘画特征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检验具有中等的解释效果.同时,评分者一致性程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房子树人绘画测验",能够建立对神经症抑郁倾向进行有效测量的临床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5.
"气韵生动"的提出成为传统绘画评判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绘画要表达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绘画的不同时代都把其看做是重要的创作准则。随着没骨画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在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表现具有多元化的趋势是中西结合的一方面,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就绘画理论"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顾工 《美与时代》2011,(3):64-69
龚贤是绘画史上独辟蹊径的一位山水画家。他的独特画风缘于他对大自然和绘画传统的独特体悟,缘于他自成体系的绘画思想。而龚贤绘画思想的形成,是与他的身世、性格紧密相关的。具体言之,龚贤的学画师承、人生际遇、孤傲个性共同造就了他独具魅力的人格和画风,使他成为清初画坛与"四王"、"四僧"并驾齐驱又特立独行的一位大家。  相似文献   

17.
屏风是中国绘画中的特殊符号之一,它在绘画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构图、景深、隔断、氛围等方面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屏风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的艺术元素,不仅在绘画中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且对观者的观看体验和情感产生了深远影响。关注和了解屏风在空间营造、情感表现、意义传达等方面的作用,对于探究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屏风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及发展为切入点,从空间塑造和视线引导、景深表现、氛围营造与情感表达、对比与平衡、象征等方面探讨中国绘画中屏风的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中国绘画就是一段女性"缺席"的历史,要在中国美术史学中探寻女性画家的传记很难,许多杰出的女性画家和女性绘画都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在时空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20.
通过书法与绘画的起源、技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书画同源的理论,证明书画本是同宗同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对于加深对传统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理解,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