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隐没骨线的中国画。没骨画先是用线勾勒造型,再填上颜色,线色融合,以达到隐没线的效果。现代没骨画家采取中西融合的形式,把西方绘画的技法融入到了中国绘画中。从现代没骨绘画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平面构成的元素,与中规中矩的传统没骨画有很大的出入。  相似文献   

3.
"气韵"这个词最早用于中国画中,最早提出的是南齐画家谢赫,他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法,由此可见它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与批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气韵讲的即神韵,"气"常被称为"神气",而"韵"亦常称为"神韵",是具体、细致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当然,气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待事物的着眼点不同也会对这两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由此可见,"六法"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气韵生动是对创作作品的具体要求,是传统绘画创作中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也是达到创作作品有韵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构图是决定一幅画创作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最后作品所能呈现效果好坏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熊瑛 《美与时代》2005,(7):27-29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关系的论断,可见文人画家们在追求气韵生动的道路上达成了共识--提高画家韵学养是达致气韵生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南朝画家谢赫在其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六法"被前人誉为"千载不易一、"万古不移"的准则,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气韵生动"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及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张海鹰 《美与时代》2013,(11):84-85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没骨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工笔没骨画,一种是意笔没骨画。工笔没骨画用笔细腻,工整,墨色柔和,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接近于工笔画。意笔没骨法用笔潇洒秀润,用笔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意性,接近写意画法。  相似文献   

7.
南齐时代的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起重要作用。谢赫分析了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形需要技巧,神进入品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讲求气韵,自南齐的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说法以后,气韵就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品评标准.然而,"气"与"韵"都是由人伦鉴识中的观念转化到文学艺术中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的含义也在演化.在中国画中,"气韵"一词由品评人物画又扩展到了品评山水画和花乌画,并且其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气韵要通过笔墨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只有深入生活,气韵才会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是人审美觉醒的年代。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画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0.
气,从物理层面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从精神层面看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从医学上来看气又是一种病状,比如:气虚、湿气……而韵这个字本身就具有舒适雅致和谐的含义。古代的名人志士则用气韵来表现和评赏绘画的意境(见于各种画论之中)。对于儒雅端庄的文人来说,气韵是尤为重要的,气韵在南朝画家谢赫《古话品录》中首次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谢赫六法中的最高的准则和第一标准出现,这一条准则对于后世的绘画创作和品评标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的进步,中国画的不断发展,气韵仍然作为创作和品评中国画的标准在中国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将通过分析气韵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展现中国画艺术独特的语言和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艺术活动的境地下,作为东方艺术传统观念的"气韵生动"日渐在西方生根发芽。阿维格多·阿列卡是法国当代新具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艺术气韵说的启发。从三大方面来谈论阿列卡绘画中气韵的显现:一、"气韵"说;二、阿列卡绘画中气韵的表现;三、阿列卡的艺术对当代绘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朱德群是当代一位著名的旅居法国的华裔抽象艺术家。他的绘画色彩绚丽、气韵生动,将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象外之象"境界演绎至极致,为西方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特别是他对抽象绘画中的西方油画色彩语言的运用,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创造出了一种诗意空灵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龚咪 《美与时代》2013,(9):110-110
传统中国画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化的最高境界,追求似与不似的笔墨审美趣味;而西方绘画以科学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客观描摹。正是基于此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在意笔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中,笔墨与造型一直是艺术家门争论的焦点,究竟是笔墨重要还是造型为上,我们用画说话,素描之法在其中的应用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空间观念,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视觉节奏来表达画面空间.虚实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表现的一个主要特征,潘天寿说:"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融合是明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然也成为明代宗教绘画的重要表现主题。无论是明代的传统绘画、水陆画,还是木版画,都生动体现了儒释道融合思潮对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明代的宗教绘画,有助于把握儒释道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理论中"气韵"与"意境"有独特的表现与含义,其适用于西方现代绘画能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根据艺术理论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气韵"与"意境"的深刻内涵,深入阐释西方绘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西方艺术同样追求"气韵"与"意境",并且中西艺术在观念上的交融与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艺术创作打开新局面,使中西方艺术创作在保留各自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生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绘画美学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法","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不仅影响了当时人物画的创作和品评,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阐述"气韵生动"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从绘画创作的不同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论述"气韵生动"在"六法"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绘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绪论 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统哲学的深远意境.在艺术表现上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这种写意精神几乎是贯穿整个国画中的.国画中对于光的表现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画对光的提法较多以至于人们联想到光对画面的作用时第一反应便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一光影塑造形体"但事实上中国画中光的作用远不只于此.写意精神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一当客观物象中的光与"不似之似"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时,在艺术表现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情怀的有气韵的光.这在古代作品和一些画论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绘画理论中,"形"和"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美学所提出的最高审美准则.古代美学家所倡导的由"写形"到"传神",进而又上升到"体道"的精神世界,就是从对象再现到主体表现再深入到生命体验的一个不断接近艺术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