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正教圣像画独特的神学意义与信仰源泉,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的神的启示和形体化的祈祷。对俄罗斯民族具有深远影响,是打开俄罗斯文化之门的"逻辑钥匙"。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体现了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核心思想。圣像画的基础是上帝化身学说,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加入了"写"的意味,即"书写"神圣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圣像画发源于拜占庭,10世纪随东正教传入罗斯大地。随着东正教的传播,圣像画崇拜也渐渐根植于俄罗斯民族的思想意识及风俗传统之中。除了教堂的装饰物、各种礼拜仪式的必备之物,圣像更成为俄罗斯每个普通家庭"红角"的永远圣物。本文以普通信徒的家庭"红角"为研究视角,介绍俄罗斯民族传统生活中有关圣像的风俗文化:圣像的分类、摆放位置、习俗禁忌,以及"年老"圣像的处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圣像在东正教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种宗教艺术。我国宗教学界对此了解很少,本文从圣像与绘画的区别、神圣性的艺术表现、圣像语言的象征性等方面简要说明了圣像的宗教含义和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4.
圣像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是东正教和天主教重要的教会传统。然而,两者对圣像的理解,圣像在各自教会传统中的作用仍具有一定的差异。东正教会较之于天主教会更为强调圣像的神学内涵,礼拜仪式的意义,因此形成了不同于天主教圣像的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原则,以及东正教对圣像理解的理论学说。本文在众多神学家对东正教圣像崇敬阐释的基础之上,认为东正教圣像崇敬具有四点相互依存的神学依据:(1)圣传与传统的关系,圣像是再现圣传的一种视觉表现传统;(2)《圣经》诫命的内在一致性,圣像的"原型说"和圣传的批判性很好地解决了《圣经》禁止人造像的"悖论";(3)圣像表现的是神化的人和变容的世界的像,与原型不是本质一致,而是与原型相似;(4)"心智"与物质的关系,东方教父认为通过"心智"内观上帝离不开物质的中介,需要相似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表现道成肉身的基督像,已经神化的圣徒的像。总之,东正教圣像崇敬最主要的根据在于道成肉身,捍卫圣像崇敬的传统,在东正教会看来就意味着捍卫信仰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艺术中,圣母子圣像画是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它是适应教堂公共礼拜活动、私人日常祈祷的需要而产生的,基督徒们在家里、在教堂中看到这样的画像,心里会充满和平与喜悦,因为他们深信,无论自己在世上有什么过错,只要诚心悔改,仁慈的圣母都会恳求救世主给予宽恕。随着西方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受胎告知》这一宗教母题为原点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宗教元素表达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的焦点落在了教会之外的地方。艺术家们对于世俗生活和科学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圣像画对于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单纯传达教义的媒介,圣像画也需要与时俱进,吸纳当时的先进思想,成为表达观念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丹培拉本是一种乳液绘画媒介剂。后来,人们把使用这种独特的媒介剂的绘画作品称之为丹培拉。丹培拉绘画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早期的丹培拉绘画是丹培拉圣像画,文艺复兴前期产生的祭坛画,重要画家有奇马布埃、杜乔、乔托、马索利诺、马萨乔、弗兰切斯卡等。一些现代画家在技法、绘画风格方面受其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一种最为广义的"圣像"理解,以之为从古典时代直至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世界宗教文化基本形态的概括,用"圣像敬拜"来描述一种信仰生活方式。那么,"宗教改革"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宗教真理的定义及证明问题;当我们谈论"圣像破坏"时,话题也远远超出了宗教艺术、美学,甚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我们谈论的,实际上是信仰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峰 《世界宗教研究》2004,1(3):103-113
东正教从拜占廷帝国传入俄罗斯后,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适应俄罗斯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些新特点表现为俄东正教与多神教的混合;俄东正教重视对圣徒、干尸和圣像的崇拜;俄东正教的排他性和不宽容;俄东正教的依附性;俄东正教的传教术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11.
杰里米·边沁和自体圣像艺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12.
圣像理论是马里翁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马里翁看来,圣像问题的核心在于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在圣像中,不可见者不是作为直观(可见者)匮乏的未被见者,而是作为直观(可见者)过剩的来自他者和上帝的不可见的凝视,圣像作为一副面容提供这一凝视。通过这道凝视,圣像向我们强加着来自他者和上帝的意向和纯粹呼声。在圣像的观看中,来自他者和上帝的凝视与来自观者的凝视相交错,进而运作起一种无限的解释学,而观者则通过这种解释学来接受他者和上帝的呼声(无限的意义)的充溢。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是一个艺术极度繁荣的国家,其装置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一直是各国艺术家研究的重点。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间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艺术理论批评也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艺术理论批评推动着艺术的健康发展。当代俄罗斯主要有现实主义艺术、观念艺术,其艺术传播媒介的画廊、展馆也比较发达。在艺术理论批评方面有有机批评学说,从19世纪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流派。但是,总体来说,俄罗斯的当代艺术理论批评仍是朝着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的,只有个别的批评家在现世生活中迷失自我,抛弃传统艺术审美观,但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很难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14.
在图像盛行的媒介霸权时代,神性遭遇流放,被科技驯化的人类失去了对图像的敬畏之心,图像沦为了被动的工具客体。回顾圣像时代,图像同样免不了作为媒介的困境,但与现代不同的是,中世纪宗教语境中的图像,既被当成一种与文字具有相似功能的布道工具,也被虔敬地崇拜着。回归圣像时代,不难发现,圣像同它的表现主体(上帝)之间隐含着巨大的张力,由于图像所固有的被观看的特性,信徒在观看圣像的过程中,必然会迎来肉身之眼与神性目光的撞击。在双重观看的权力之间,在经历了两种目光碰撞后引发的战栗和"自我"的缺席之后,信徒们最终走向了圣像崇拜和圣像破坏的两极。  相似文献   

15.
在高尔基的名著──《在人间》里有描写两家店铺推销圣像的情节:一家店铺的推销员是小学徒,初涉商界,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他常常利用赶集的机会,拦住过往行人兜售他的货物。他用细弱的声音向人们说“老板,要什么?对照注释的赞美诗?圣规集?日课经?各种都有,请随便看。圣像价钱贵贱都有,货色地道,颜色深暗,要定做也可以,各种圣人圣母都可以画。咱们作坊是俄国第一家,买卖在城里也算第一……”尽管这个小扎伊尔员喊得口干舌燥,可是仍吸引不了多少顾客。另一家店铺的广告则是另有一种风格:“我们的买卖不比卖羊皮靴子,我们是替上帝…  相似文献   

16.
风景画是最能体现色彩特点的画种,但在19世纪前风景绘画一直被看成是绘画的附属内容。风景画虽然不像宗教画和人物画那样有着戏剧化的情节,激动人心的场面,但它的特殊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目光。其中法国印象派大师毕沙罗和俄罗斯情绪风景画家列维坦就以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为我们展现了风景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明代是中国早期油画的肇始期,起始动机是传教士出于传教需要而作的圣像故事绘画.能够真正影响到中国早期油画发展的,还是在油画自身发展纯熟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之所以是中国早期油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无疑与他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给明神宗的贡品有关.清姜绍书《无声史诗》中记:"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踊踊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1]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也有对于这幅圣像画的详细记述[2].他将油画带到了中国统治者面前,由于文化精英和统治者的话语权的主流意义,使得这幅油画具有了标志性.  相似文献   

18.
编辑先生: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和一名宗教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为什么伊斯兰教不像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一样,有绘制的圣像? 山东 小林小林读者: 信使者是伊斯兰教基本信仰之一,但又严禁绘制、塑造任何一位使者(又称“先知”、“圣人”)的圣像,常令教外人困惑不解。其实,道理很简单,即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的核心信仰是那句著名的“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句话,具有极为深刻的信仰内涵。 “万物非主,惟有安拉”,强调安拉…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     
《佛教文化》2013,(5):10-17
8月31日,九华山地藏菩萨圣像开光庆典在安徽省九华山大愿文化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99位高僧大德共同为九华山地藏菩萨圣像开光,近万人共同见证开光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讲经法会与开光法会常新今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公历5月26—29日),五台山殊像寺隆重举行了“文殊菩萨暨五百罗汉开光盛典”,揭开了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节的序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圣像是名闻中外的造像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