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寻做人的哲理──《康德道德哲学研究》评介韩山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张俊芳、冯文华撰写的《康德道德哲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探究康德道德哲学的专著,给哲学理论界又带来一则喜讯,一股生气。首先,《研究》一书选题独到,专...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方法的宏论细析──评陈嘉明同志著《建构与范导》钱广华,张能为康德哲学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哲学界研究的重点,如何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进一步推进研究,无疑是件创造性的艰苦工作。近读陈嘉明同志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建构与范导》一书,深感这是康...  相似文献   

3.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精神原则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目的论思想的精神原则及其时代意义刘钢目的论是一个长期为康德所思考的问题。早在《判断力批判》发表之前,康德在《对优美和崇高的感性的观察》(1764年)一文中就结合对美和崇高的分析首次探究了目的论问题。1788年,康德发表了《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一文,进一步对目的论问题做了研究。然而,多少有些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康德的目的论思想并未受到大多数康德思想的批评家的重视。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批评家们对康德目的论思想中所包含的改造传统目的论和建构先验主体性原则的理论意图缺乏足够的认识,恐怕是主要…  相似文献   

4.
一、《纯粹理性批判》:是否弃上帝,抑或是否弃思辨理性的僭妄?一种对康德哲学的如下理解曾在国内学术界差不多成为认同的观念: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上帝在一度被否弃后,又被否弃者重新扶上天国的王位。一部评述康德哲学的专著这样写道:“康德在前门送走上帝(在认识领域宣布不能证实上帝存在),在后门又接了进来(在实践领域又宣布上帝必然存在)。”(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第269页)这种见解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海涅,然而海涅是错的。事实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康德伦理学被视为义务论的典范,因而许多研究主要围绕其"义务"(Pflicht)概念展开,探讨自律的意义和道德法则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康德著作中不乏关于"目的"(Zweck)的论述,甚至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建构了一个体系完备的目的体系,这对于深入理解义务和幸福、自律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而言尤为关键。本文尝试对康德关于目的概念的定义和目的论体系的建构做出考察,进而分析康德道德哲学的目的之维,从而分析目的何以沟通自然与自由的问题,并阐释将作为道德存在的人视为创造的终极目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讯     
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解放以后出版的专著不多。本书作者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批判康德哲学,对康德哲学作了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评论。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论述康德的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第二至第七章论述康德  相似文献   

7.
日本《唯物论研究》杂志1963年夏季号刊载了题为《苏联的康德研究现状》的文章,作者是泽村武生。摘录如下: 关于苏联研究康德的书,暂且不提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们只见过阿·德波林的《康德的辩证法》(1924年)和维·阿斯姆斯的《康德的辩证法》(1929年)两书。此外,戈·维·普列汉诺夫在与康拉德·斯密特进行争  相似文献   

8.
H.N.杰明娜和Л.В.吉尔科在《哲学问题》1980年7期上发表的评介文章中指出:研究康德的遗产及其对最新哲学问题产生的影响一直是苏联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我国几乎每年发表这方面的专著、论文集和文章。最近几年的作品具有很高的专业水  相似文献   

9.
康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以三大批判所建构的主体性哲学体系中,道德自由的主体性是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环节: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中,对之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11.
康德道德哲学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近年来美德伦理复兴引起的对于规范伦理的反思热潮,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围绕"尊严"、"爱"、"德性"等核心概念对康德道德哲学目的论维度、德性论维度的考察展现了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新重心。托马斯·希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康德研究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在寻求康德道德哲学的新解释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他的访谈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本人甚至本领域当前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来,台湾出版了三部为康德研究者以及西方哲学研究者所称道的著作,其中两部是康德原著,即《通灵者之梦》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一部是西德学者写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这三部著作的翻译者是台湾著名的康德研究专家、西德波昂大学哲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的李明辉教授。《通灵者之梦》是海内迄今第一个中文译本,系台湾联经出版公司的《联经经典》  相似文献   

13.
《康德实践哲学》是日本研究西方哲学的著名学者安倍能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于凤梧、王宏文二同志把它翻译成中文,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康德实践哲学》简要地介绍了康德的伦理道德思想。该书包括“前篇”和“后篇”两大部分。前篇为  相似文献   

14.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16.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2,15(3):76-7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以及作为其《圆善论》第一章附录的《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的第一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作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堪称为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研究存在着忽视、甚至是无视"先验方法论"的现象。作为与"要素论"相对应的第二大部分,"方法论"阐发了将此前"批判"的结果建构起理性大厦的基本原则,因而构成了整个批判哲学的"总纲"。作为"方法论"的核心,纯粹理性的"戒律"和"法规"与理性的两大立法(自然的立法和自由的立法)直接相关,因而关系到对《批判》的根本任务、康德形而上学的目标与建构、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书讯·     
《皮亚杰哲学导论》一书出版熊哲宏著《皮亚杰哲学导论》,前不久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8章,共20万字。第一章,哲学思想背景。指出皮亚杰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理性主义和康德主义,以及“历史批判的”科学哲学。第二章,建构主义和实在论。说明建构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卢卡奇的研究,大量的论著是研究卢卡奇和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而探讨卢卡奇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的文章甚少。实际上,卢卡奇不仅在其成长过程中与康德哲学有过关系,而且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也多次专门评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弄清卢卡奇对康德哲学的这些评述是掌握卢卡奇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把握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主导思想,进而从广阔的思想史背景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极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倪胜 《世界哲学》2004,(6):31-34,113
我国对康德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可以从康德译本里反映出来.本文即以杨祖陶、邓晓芒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比较了康德哲学的不同中文译本,对照德语和拉丁语原文评价和讨论了康德哲学翻译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译名进行了讨论,并对不同译本有所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