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系列研讨会之一。它于1991年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30余位学者参加。会上分析了近年来人的价值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人的价值”是指人的一种属性,还是指人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个问题是由对“价值”范畴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范畴的看法有“属性说”与:“关系说”之争。“属性说”沿着探讨人所固有的或天生的本性“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方向去思考,其重点在于揭示人的本性、特性、能力、权力,尊严、需要等等。“关系说”则在谈到人的价值时,主张分析“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是主体还是客体,并就其社会关系的表现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人”及其意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西方,哲学意义的价值研究,自19世纪末由德国哲学家洛采提出以来,至今已形成了直觉主义、自然主义和非认识主义三大流派;在我国,一座以“主体一客体”关系为逻辑结构的价值理论体系大厦也已赫然矗立。然而,不论是西方的价值流派,还是东方的主客关系价值论,在对“价值是什么”的认识上,都还存在着一种尚未察觉的逻辑缺陷。这种缺陷,一方  相似文献   

3.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关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应如何定义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常有一些争议。我是不赞成“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因为除了导致一种关于价值本质的效用主义解释之外,这一方法论模式还意味着对人的拒斥和消解,它使价值论研究丧失了人学的基础。用“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等等来规定价值概念,最后都无法摆脱“价值即效用”的理论困境,这一点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作过相应的分析和论述。本文从批评“主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人的消解入手,意在强调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恢复“人”的概念在价值论研究中的轴心地位,并尝试从入学的视角去探究和揭示价值世界的秘密,为理解价值问题提供某种新的思路。所论或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4.
价值关系是价值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认为价值关系在本质上是有动态的结构与特征,它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变化的具体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价值关系的运动问题。  相似文献   

5.
略论科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科学的价值孙伟平齐友所谓“科学的价值”,是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因此它的完整确切提法应该是“科学的社会价值”——在我们看来,任何价值都是指事物对于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的意义,都具有属人的、社会的性质。因此科学的价值问题不仅是个科学学、科学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历史观问题。但以往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宣传,大多注意了“科学”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现实联系,而对于“价值”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与社会关系上的普遍形式,则缺少更深入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导致一些概念和观念上的未明甚至混乱之处。…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的存在包含着人的个性的体现、人的内在能力及本质力量的展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健康是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一种存在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因素的整体性概念。健康状态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保障人的健康状态,一是加强健康教育,二是改善人的存在环境。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的存在包含着人的个性的体现、人的内在能力及本质力量的展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健康是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一种存在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因素的整体性概念.健康状态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保障人的健康状态,一是加强健康教育,二是改善人的存在环境.  相似文献   

8.
价值与时间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存在任何“超历史”的价值。价值作为历史范畴的特性,决定了必须立足于历史维度、运用历史方法对其加以研究。这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价值概念是一个不得不历史地自我沉思的哲学困境的表达。”(《伽达默尔集》,第280-281页)而社会历史不过是时间的单向、一维的绵延。时间上不可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一幅悠长完整的历史图景,这幅图景即是人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背景”和“空间”。因此,价值论研究的历史维度、历史方法,必须具体地从时间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一、价值的时间维度时间是与“现实的人”相关的哲学范…  相似文献   

9.
价值之"是":价值本质研究的一个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以往关于价值本质的讨论 ,重在追究价值是什么 ,即给出代表价值的那个宾词 ,那个述语 ,那个“能指”的对应物———“所指” ,找出价值的自在规定性。主观论者试图把这个“所指”归结为情感、欲望、快乐与兴趣的投射等 ,总之是某种主观的或心理的东西 ;客观论者试图把它说成是客体固有的某种成分、属性。哲学家们的具体解释虽然差异很大 ,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无视主客体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把价值当作某种单纯的、独立存在的质 ,一个具体实在的“什么”。这两种理解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学界已做了大量批评 ,本文不必赘述。马克斯·舍勒…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国哲学界重视了价值问题的研究,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正如许多作者指出的那样,价值不仅是经济学、伦理学及美学的概念,而且也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表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与价值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早在古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哲学家的注意。他们关于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的讨论,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孟  相似文献   

11.
理解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任何人只要与自身之外的他物、他人发生关系,就发生对他物、他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理解既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更存在于人与人之;司的各种形式的交往之中。理解意味着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为“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4页)。理解也意味着对客体作出评价、表达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甚至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矛盾的一种方式。总之,理解作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普通存在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应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是当今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如STS)研究的核心,也成为我们的时代所关注的问题的一个焦点。本文拟对这一论题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技术是人类的一种以取效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对于“什么是技术”或“技术的本质”,国内外文献中给出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诸如技术是知识、是技能,是物质工具、设备和产品,是人的意志或活动,是文化现象或社会过程等等,其中每一种都联系着对技术与价值关系的特定理解。本文倾向于把技术看作人类活动、实践的一个基本类型、方面和方式,即以追求效用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它包括物…  相似文献   

13.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综述王玉梁1993年9月6日至11日,由《人文杂志》、陕西省社科联和哲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师大哲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社科系、海南大学等14个单位主办的中日价值论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共60多人,提供专著二本,论文40多篇。会上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岩崎允胤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顺分别介绍了中日两国价值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特点,接着对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与评价、价值与历史观、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和中日价值取向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一、关于价值的本质1.价值本质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最多的问题。与会者首先对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展开了讨论。多数学者主张从主客体关系研究价值。这种思路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体性价值论或主体性人学价值论,主要突出主体性对价值的作用。另一种观点是主客体统一论,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价值不仅离不开主体,也离不开客体,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同志,一方面同意主客体关系说,另一方面又自称是主体论价值论,这是自相矛盾。前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  相似文献   

14.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15.
“价值”范畴是哲学价值论的逻辑起点。但我国理论界对于价值的哲学本质,歧见较多。近期王玉樑同志发表的《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重新认识价值的本质问题,对于推动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我同意王文中的某些观点,如“作为人类一般劳动凝结的商品价值,不是普遍价值”、“主体是价值之父,客体是价值之母”等等。但是,王文的基本观点——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我把王文的这种观点称为“效应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价值论的研究要进一步引向深入,很重要的方面是有赖于评价问题研究的开展。国内近年出版的几部关于评价理论的著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构建价值评价理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冯平同志的《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出版,以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即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部。(-)评价问题研究的意义不止限于一般理解的价值论的分支,它几乎成为我们时代问题的焦点,哲学和科学上很多重大难题的汇聚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和价值关系是构成我们生活、实践的内在目的和普遍内容,也是构成和推动着社会历史运动的…  相似文献   

17.
沈湘平 《哲学研究》2022,(4):5-14+128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文明特殊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原则高度”的普遍性:中国已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因而不能创造普遍性就不能实现特殊性,人类普遍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还蕴含着对当前人类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解答,包容现有不同文明而与之和合共生。另一方面,作为普遍性价值指称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恰恰基于“现实的人”的特殊性:作为前提的“异”从根本上规定着“同”何以可能,“全人类”处于诸群体、个体主体的复杂关系之中,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具有服务普遍目的的手段善性质,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质上是全球社会的公共性价值观。“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人类共同价值”都凸显了中国的主体地位。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内涵上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模范践行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评价问题研究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论的研究必然要转到对于评价论的研究,这是价值论研究深化的内在要求和标志,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在辛勤探索中达成的共识.为了推动研究的深入,现将评价问题的研究状况综述于后.一、评价的本质学术界对评价的本质的理解和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种:1.“情感、态度说” 认为评价是指对客观对象的态度、情感、意向、判断、选择.持  相似文献   

19.
“需要”问题与价值论的“难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困惑与难点随着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兴起,关于价值及其本质的界定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目前情况看,这种争论集中在一个初始的问题上:是否应该和能够用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来规定价值的含义和本质? 大多数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尽管在表述之间有具体韵差别,甚至有原则的分歧(有人把价值当作实体,有人当作属性,有人则当作关系),但在根本的思路上,他们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经问世,就立刻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更是直接促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中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在这场人道主义的热潮中,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凸显了他对人的个性与自由的重视与关注;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构成人性的一般观念即“类本质”出发论述异化概念的。在这里,本文将主要立足于后一种视角,以人的类本质、人的类存在、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线索,概括地考察异化理论所包含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