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汶川地震中的范美忠事件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和激烈争辩.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之时正在给高中生上课.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都注意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往往又过多地强调道德说教,就连教材也没完全从这种模式中解放出来。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学生连获得真理的情绪都没有,又何来发明、重建?  相似文献   

3.
道德义务与超道德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区别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对于我们认识道德的本质和合理的道德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满足了道德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违反了道德义务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没有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或者不为道德义务所禁止的行为则是道德上可允许的行为。将超道德的行为混同于道德义务会导致超道德的要求,在实践中会引起种种弊病。  相似文献   

4.
道德统计作为对人们社会道德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的方法,根据人的活动来解释人的道德生活本质,从统计中得出某一类道德事件(时尚中好的与坏的,维持与破坏社会秩序的倾向等)的经验分布和比率,确定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单位时间及其平均数。并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预测在今后道德生活中的状况,测算一个时期内道德事件的发展方向,预测不同年龄群的行为倾向,以此作为制定道德公共政策的依据,用以防止和防范同类紊乱事件再度发生,由此达到有效控制社会道德生活有序化进行的目的。所有这些问题,涉及到了道德统计与道德景气监测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刘长乐 《法音》2012,(5):34-35
去年,因为18个冷漠的路人面对一个被车轮碾过的女童而无动于衷,引发了全民的道德大讨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呼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养。但是,这一切言犹在耳之时,规模化地生产地沟油、毒胶囊事件又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6.
科技与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技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和惶恐不安 ,使人们思考科技与伦理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换言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应该有道德价值的导向。文章从历史上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思考、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科技发展的道德制约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2011,(3):52-55
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义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  相似文献   

8.
应用伦理学的特点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一)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伦理学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的作用与地位的体认,而在于道德原则的应用;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机率进行权衡。例如对于一位医生或一家医院而言,遇到一位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且身无一文、家里也一贫如洗的打工仔因受伤或患病而被送到自己面前,对他该不该救治?救治到什么程度?如果救治,费用全要由自己承担,这样的事例一多,医生或医院肯定就无法承受。如果因此…  相似文献   

9.
本刊编辑部 《天风》2011,(12):37-37
现状之描述: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冷酷无情特质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探讨道德推脱和内疚是否在冷酷无情特质与欺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这个中介过程是否受班级氛围的调节,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以522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道德推脱量表、中学生内疚感量表、学生感知班级氛围量表和欺凌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冷酷无情特质显著正向预测欺凌行为,道德推脱和内疚在该过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2)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降低冷酷无情特质对欺凌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提高内疚水平从而减少欺凌行为,亦可以抑制道德推脱对欺凌行为的诱发作用。这表明,冷酷无情特质是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风险因子,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干预高冷酷无情特质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减少其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尼采对道德的价值重估不仅批判了柏拉图—基督教道德基于神目观的形而上学道德实在论("自在的善"),而且驳斥了康德和功利主义立足于抽象的道德规则的伦理学,他认为它们都是以外在的权威和标准压制生命的本能条件,本质上都是虚无主义。他的道德视角主义否定了道德的绝对价值和客观标准,认为没有道德事实,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一方面,解释总是多元的、多视角的,因而道德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一切道德要求都必然关联着内在根据即生命的本能条件,没有无条件的道德要求。尼采的道德视角主义在我们今天的道德话语(比如"内在理由"的伦理学)中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4.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是讨论欺坎伦的实质性道德动机理论(moral motivation),如何能回答"我为什么要道德"的问题,并且他如何通过这个理论来解释道德理由(moral reason)较其它理由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我们认为,斯坎伦的动机理论,诉诸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关系这个实质性的价值,来说明道德要求的给予理由的效力,并不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的道德经验,而较之效益主义也不见得高明。其次,他对于道德价值较其它价值更重要和具有优先性的论证,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当道德价值与其它价值相冲突时,并不是道德价值总是优先的,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实践,远较斯坎伦描述的为复杂。宣称道德价值总是有优先性,是一个太强的论旨,因而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他的精神决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泯灭。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必将给后人以某种教益。那么,艾思奇同志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我们从这些精神遗产中究竟应当学习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模糊道德事件中权威对儿童道德推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使用模糊道德事件来研究儿童权威概念对其道德判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权威的个人特征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模糊道德事件的研究材料能诱发儿童根据故事情境中的权威观点来进行判断;模糊道德事件判断结果表明儿童的独立道德判断立场会因为较高级别权威(校长和教师)的相反观点而改变,但很少会因为低权威或无权威者(班长与普通同学)的相反观点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所谓他心知问题包括:我心以外是否有他心存在?如果有,如何证明?我们能否认识他心及其活动、过程、状态和事件?如能认识,是怎样认识的?其基础、根据、性质和过程是什么?等等。民众心理学把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的言语行为,作为认识他心的途径。但是,我们只能得到关于自心的经验,对他心没有确切的知识,因此一般的概括、推知何以可能,成为他心知问题上的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展开的观点有:类比论证:即根据他人行为与我的行为的类似性,类比推理出他心;行为主义论证:即认识他心等于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只要…  相似文献   

19.
在某国际性大学里,一位教授讲了一个故事:逃亡者乔治在一个小镇上住了下来,他每天都要到街口的小饭馆里吃饭。每顿五角钱,一杯牛奶和一个汉堡包。这天上午他吃完付账的时候,店主恰好没有零钱找给他,便说下午吃完再一块给吧。乔治同意了。睡了一下午觉的乔治起床后又往小饭馆走去,忽然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不是一个反道德主义者,也不是一个道德中立论者,而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他批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追求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空洞说教.他一生献身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实践,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深切关爱,所展现的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德性,以及所成就的惊天动地的事业,足以证明正是由于他真正将美德和智慧、理论和实践、哲学家和革命家集于一身,才塑造了最伟大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