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些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存论本体论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一直被理解为物质本体论。近年来 ,这种理解被视为属于所谓的实体本体论传统 ,是用“朴素实在论”的方式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抹杀了马克思的重大理论变革及其理论贡献。而马克思哲学在本体论上的革命 ,则被认为就是超越和克服了“贯穿传统哲学的整个历史并构成传统哲学理论核心的‘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的理论传统”。所谓“知性化的实体本体论” ,就是指这样一种观念 :我们感官观察到的现象并非存在本身 ,隐藏在它后面作为其基础的那个超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存在” ,构…  相似文献   

2.
通常把“本体论”视作对“存在”的研究,因而也可理解为“存在论”。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古代哲学那种以抽象的、绝对的、一经确立便不再变动的本体为对象的“本体论”,已经为人类的思维进步所扬弃。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哲学再也没有新的形式的本体论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就产生了新的本体论,那就是“实践本体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哲学的现代化,在我们看来,就是加深对“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并由此出发来把握自然界、社会、人和思维等等。那么,“实践本体论”是什么呢?它的革命意义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历来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超越旧哲学本体论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不是停留于传统的自然本体论,而是以“人的存在”为本体,并由此展开了新哲学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人的存在”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这里的“人”是概括了人的个体、共同体和整个人类的总体性概念)。对“人的存在”的探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那么,马克思“人的存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马克思如何揭示人的存在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探解的方法论意义,特别是现实意义何在?本文主要以体现马克思哲学思想形…  相似文献   

4.
“诠释”考     
“诠释”一语 ,随着西方诠释学 (hermeneutics)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 ,而大为流行。由之而起的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注释传统的历史反思和现代性观照 ,以及中国诠释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 ,亦方兴未艾 ,有燎原之势。目前 ,不论是西方学术观念的翻译 ,还是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诠释”一词都具有了某种核心概念的意义 ,成了一个所谓的“关键词”(keyword)。要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诠释”概念 ,就离不开对这一词语的语源追溯、语用脉络分析 ,以及思想史意义上的语义描述。本人不揣浅陋 ,遍翻群籍 ,将“诠释”一词的源与流 ,细加勘寻 ,罗列胪示 ,并做…  相似文献   

5.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 ,阿多尔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 ,主张“把马克思叫做形而上学家”(阿多尔诺 ,第 14 - 15页 ) 。 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 ,如海德格尔等 ,则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第 6 8页 ) ,马克思哲学与其他的西方哲学流派如尼采哲学并无本质区别 ,充其量只是在形而上学的模式下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但仍是一种形而上学。这种观点也同样存在于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所谓“学院派” ,坚持用各种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甚至用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来“诠释”和“重建”马克思哲学 ,一些人甚…  相似文献   

6.
存在逻辑(logic of existence)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不像传统的本体论(存在论)那样,回答什么是存在这一类问题,而是要阐明存在的逻辑意义。 存在逻辑的核心问题是对存在“E!”的解释,即对“E!”的定义问题。这也是整个哲学逻辑的核心问题。由于对存在“E!”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存在逻辑内部的不同流派。 “存在”是一个极普通的概念。初看起来,理解“存在”的含义并不困难,正如评判一个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在逻辑和科学中的地位明显受到哲学方法论对合理地使用“存在”概念这一要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哲学对“存在”概念的使用充满了含混和歧义,以致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被宣称为是一个设有认识意义的假问题,被排斥于哲学之外。那些“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被称为属于“形而上学的”,“这些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参见怀特编:《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8.
自奋卡尔宣布“我思,故我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意识便成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将通过探讨笛卡尔的“我思”命题,以揭示此命题对笛卡尔哲学地位的确立的意义,揭示此命题的内在矛盾及其对以后哲学发展的影响。一、“我思”是哲学自我意识的确立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变的标志是笛卡尔的“我思”。“我思”的确立,不仅表明哲学的“自我意识”由幼稚转向成熟,而且表明整个近代哲学开始由古代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向对“自我”本身的认识。这种转向始于“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为了理解这个命题的真…  相似文献   

9.
哲学讲的是“大道”:在哲学看来,其他所谓之道只是“小道”,哲学乃是决定其他“小道”的方向与命运的终极至尊之“道”;哲学总是力图将其他各类之道归结于自己的门下,受制于自己——哲学在这一点上看有其独特的“霸气”,更表现为专有的“霸道”。如果说哲学之“道”的精神展开过程就是哲学的内在历史命运的话,那么由哲学之“道”展开的路径,对哲学之“道”的理解、诠释、反叛和重新梳理,进而把握哲学之“道”的精神运行轨道,就成为理解不同境遇下的哲学规定的一个重要维度或视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尚杰先生所著的《精神的分裂——与老年…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第 1 9页 )在以往 ,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对哲学功能的述说 ,但在本文看来 ,这句话在深层上蕴涵着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革命 ,因而应当被理解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命题 ,至少可以说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命题。它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释世界”的范式向“改变世界”的范式的转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马克思所要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的理论纲要 ,其中的主要论点又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陈胜云 《学海》2003,3(3):46-50
阿多诺批判本体论哲学的真实意图是解构人对自然支配性关系的延伸即“第二自然”。阿多诺对本体论哲学所展开的剖析是深刻的 ,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对新近本体论 (阿多诺用“新近本体论”来指认现象学 ,存在主义等哲学体系 )的一种现实批判 ;同时 ,在批判本体论过程中 ,阿多诺显然又误读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形式"在巴迪欧那里是一个支柱性观念,也是其理论阐释的基本原则。巴迪欧对"形式"进行了创造性改变,建构宏阔。"形式"是理解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的关键。同时,"形式"在哲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而含混的观念,这种含混性又与本体论难题紧密交织。本文通过阐释巴迪欧的"形式"哲学,试图对其数学本体论和哲学立场作出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3.
“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 2004年第 3期刊登了笔者《“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与哲学范式的变革》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的那句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本体论含义是在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中得以显现的, 亦即马克思通过对“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 明确强调: “感性世界”并非是独立于人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 而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深刻基础的属人的现实世界或“生活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暗示着哲学范式的重大变革, 即从“解…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发展不能回避本体论问题。因为不管是谈论世界观问题还是认识论、历史观问题,总得有一个立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这就是所谓“本体论”问题。因此,我认为本体论争论的出现和展开,正是哲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讨深化、开始触及实质的一个表现。(一) 讨论问题首先要明确概念。本体论(Ontology)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本义是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解间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达到客观准确的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解释学的研究,有两个要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问题,它们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理解间距问题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值得问题作出比较深入的探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必须清除两种错误观点或认识。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凝固化的理解。这种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个所谓不变的“原意”,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7.
论“是”的哲学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的关键句式“X是”,采取与传统的“存在”理解不同的解读途径,从系词“是”的哲学用法入手进行重新理解。这样理解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西方本体论哲学中许多深不可测的问题,都可以从普通系词“是”的哲学用法中获得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论者认为,“马克思及其哲学所关注”、所研究的只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存感性世界”,不研究“人之外的世界”。“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提法本身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自己也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见《哲学动态》1988年第12期,以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在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和整个 90年代 ,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讨论中分歧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由于这场讨论在最深刻的基础意义上 ,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确切地说 ,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折点上———所实现的变革及其实质的理解 ,因而对相关的研究加以清理和分析 ,是有意义的。一、研究背景简析汉译“本体论” (这一旧的译名的准确性已经受到广泛质疑 ,详后 ) ,本来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 (ontology) ,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  相似文献   

20.
“本体论”译名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语的“ontology”一词在我国迄今多译为“本体论”。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有关“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它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但是,所谓“本体论”到底应包括哪些含义,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仅国内,而且国外哲学界也众说纷纭。因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直截了当地说:“本体论”一词“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