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涛 《道德与文明》2023,(6):106-118
在广义上,实践哲学是一门包含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在内的学问;在狭义上,实践哲学因追求至善或幸福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伦理学无异。施特劳斯认为实践哲学的基础是自然正义,其直接表现是最佳政体;海德格尔认为实践哲学的基础是实践理性或明智,明智与智慧的二分深入到理性层面为实践哲学提供了基础。两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实践哲学的基础,但施特劳斯讨论的自然正义没有明智的支撑,海德格尔讨论的明智没有与伦理美德结合。自然正义为实践哲学划定了领域,明智为实践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除了自然正义与实践理性,还需要将两者合起来构成实践美德,达至伦理至善即为实践幸福,最终为实践哲学奠定了充分基础,实践哲学才成为一门自足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划分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因为亚里士多德在从事这一工作中运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这既包括从对象领域的不同出发所做的划分,也包括从思维功能的差异出发所做的划分,从而,在他那里,既有依据自然事物、实践事物、创制事物的对象差别而来的物理学(自然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的分类,又有依据静观的思维、实践的思维、创制的思维而来的静观知识、实践知识、创制知识的分类。研究者往往将这两种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划分方式混为一谈,并且由此企图将自然知识从思维方式上与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根本对立起来。本文在深入考察亚里士多德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澄清了这两种划分方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了亚里士多德科学知识体系划分的基本原则,并且表明了甚至静观的思维也可以运用于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中。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4.
意识化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人化自然问题时,有人认为只有被人的实践活动实际改造过的自然才是人化自然;有人认为,被人认识到的自然也是人化自然。笔者认为,作为与自在自然相对的概念,人化自然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与人发生不同联系的自然。不可否认,实践改造过的自然是人化自然的最重要的内容。但是,它不是人化自然的全部内容。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人化自然的另一重要组  相似文献   

5.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非前人古语的套用,是张璪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它来自于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成熟思考."造化"是自然万物之根源,外师造化,体现出画家对艺术活动认识的不断发展,是画家向主观心境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二卷第8章为自然目的论提供了“驳运气论证”和“自然—技艺类比论证”。第一个论证通过反驳恩培多克勒的运气论思想,充分证明了自然中存在目的,从而证明了自然目的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又提出“自然—技艺类比论证”,并不是想要添加一个并列的论证,而是为揭示自然目的论对于自然世界的普遍性以及存在论上的基础性。其普遍性和基础性就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样服从自然目的论,理性的思虑活动并不能为人类的实践活动赢得超自然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脑的哲学与生物学思考点滴山西医学院生理学博士生(030001)李琳人脑作为产生意识的物质,产生智慧,使人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奇迹。极有兴趣的是,人虽可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可借加速器深入原子探秘,但至今却仍无法认清给人以智慧的脑自身的本质。揭...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在秉承其实践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美的形式"的深入而精到的分析。意识形态作为高度完整概括的观念体系,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升华,并最终落实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干涉,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必然的、不可规避的。艺术发展史及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发展史的分支也自然囊括在内,自然在本质上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0~11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动态>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山召开.与会学者对自然价值的属性、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践、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深入全面地阐释过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在我看来,当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当作法权主体即人格来加以看待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考察,也就包含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格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审视。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对自然、社会、人生不断深入体悟、理解的成果的精华凝聚。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画从未故步自封,而是在不断追求精神境界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以自身实践为基础,广泛吸收儒、道、释等诸多文化,并且其慢慢深入对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身心修养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到现代,人类实践体系中总是不时地孕育出某种破坏性力量(本文称之为“自然破坏力”),这种破坏力与一直被视为实践积极成果的物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共同影响社会发展。以前我们仅仅正面地看待实践,遗忘了孕育出“自然破坏力”的实践的负面性。其实,引入“生产力”与“自然破坏力”的对立,才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对于现代发展更富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历史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他分别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概念来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 ,人类学的自然是从人本学的角度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 ,而历史的自然则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历史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人视为独立的自然性个体存在,并对体道层面与实践层面的自然个体分别予以了考察。在老子看来,人作为独立的自然个体在应然状态上当是自然与无为的。对于如何合理定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老子开出了与儒、墨、法等诸家不同的道路,他更重视个体及其价值,并提出了自然个体在先、无自然个体无法谈及群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把一些自明的基本诫命看作实践理性的超验原理,这些超验原理亦称"自然法"。本文围绕自然法讨论托马斯的实践理性与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道德至上原理、自然倾向、本性与良知等要素。如果说,根植于上帝永恒法的自然法是托马斯实践理性的超验原理,那么,自然倾向、性道德与良知则构成托马斯关于人性、自然和理性三者相互共属的道德观念体系。本文还兼及中世纪哲学合法性限度。  相似文献   

17.
与抽象化或物质化的自然不同,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视角,马克思对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做出了界定。作为能够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自然美。此外,在观照自然中所产生的美感,它源于去动物性、工具性的感性。因此,只有合乎人的主体性的自然才是美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探析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思想,通过介绍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Ando Tadao),探索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尤其是与日本禅相关的设计理念。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日本禅宗有着很深远的关系,其所设计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极其奥妙,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安藤忠雄在其建筑中传达的精神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密切相关。作为东部与日本相邻的古老国家,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进程,安藤忠雄在建筑方面的实践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9.
陆航 《中国道教》2015,(2):14-19
<正>如果说在过去,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只限于中国,那么在人类文明交汇的今天,它便具有了世界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主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而在中国古代,老子最早提出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为一。其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1)社会发展规律超出纯社会的界限,它体现自然因素的作用。当代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概念,表示社会和自然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换和相互补充的性质。因而,对于是否存在脱离自然因素起作用的纯社会规律,值得怀疑。 (2)现在仍然存在纯自然规律起作用的领域,这是人的作用(实践)还未达到的地方。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自然不断扩大,纯自然过程不断退缩,社会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性(虽然依赖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不断加强。这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剧的过程。这里,许多自然规律已超出纯自然的界限,体现了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对自然规律应有新的表述。 (4)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