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定慧寺的描述。焦山定慧寺,古称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道场,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记录中国佛教禅宗源流历史的古代文献《传灯录》称其为历代祖庭,素有“教下”传统。唐代,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雅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月宣德年间,觉初和尚发心重建,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
峨眉山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清蒋超《峨眉山志》引《华严经》卷四十五《萨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日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以此证明峨眉为普贤道场。近代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驳其说。他认为“峨眉山有佛光圣灯,虽可称为光明山,但峨眉不在佛说法处(菩提场)的西南,普贤也不名贤胜。”他又  相似文献   

3.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4.
清代湖南佛教史上最值得关注的事件,是沩山佛教的中兴。明万历年间,沩山密印寺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乌有。为复兴这一古老的沩仰宗祖庭,大圆上座、五峰如学、养拙行明、慧山超海等禅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其中,尤其以慧山超海的功劳最著。慧山超海对清代沩山佛教中兴之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事业:(1)重修殿宇,再现沩山唐宋道场之规模;(2)恢复寺田,奠定清代沩山寺院经济之基础;(3)由其直系弟子厘定沩山清规,为清代沩山佛教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清代沩山佛教的影响能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湖南佛教乃至全国佛教中独树一帜,沩山超海当为第一功臣,称其为"灵祐再来"并无不当。  相似文献   

5.
袁牧 《佛教文化》2013,(1):75-78
“伽蓝七堂”(或称“七堂伽蓝”),近年来被广泛使用却又含义模糊,带来了大量的误读。就笔者所见,众多寺院的介绍中都称伽蓝七堂为其建筑制度,不少寺院建设时以此为参照。一些专业机构也受影响,专门介绍称:“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汉化佛教与佛寺》中称“唐宋时代,按常规,佛寺须有‘七堂伽蓝’,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6.
碧霞元君信仰与北京的“五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过去有五座最著名的碧霞元君庙,号称“五顶”,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庙为何称“顶”?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解释说:“盖北方多山,庙必在山极顶,因连类而及,谓庙亦曰顶,此土语也。”①这一解释未免牵强。庙不一定“必在山极顶”,有很多庙就建在山脚下和半山腰  相似文献   

7.
据1983.3.16《北京晚报》载 滑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农村被称做“走山”,工程上称“塌方”。世界上有名的一次大滑坡发生在日本九州。1793年,九州发生强烈地震,引起一座山体的滑动,大约有3.35亿立方米的土石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9.
佛教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雷 《法音》1998,(11)
由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联合举办的“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其论文集由前者在1996年1月结集出版。我们曾以《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为题,摘编了其中《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心...  相似文献   

10.
《普陀山志》一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曰地、水、火、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眉,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住处,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住处,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住处,普陀山为观音菩萨住处。《普陀山志》为明候继高始撰,万历(1573一1620年)年间,周应宾予以重修。此后,遂称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称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或“四大士”。  相似文献   

11.
有容乃大     
草长莺飞的季节,有幸游览了传说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它位于宁夏六盘山北端,回原市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这一带关山对峙,峡口逼仄,深沟险壑,奇峰高耸。佛教说,大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这里的须弥山就是金轮。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是人类生活的地方,乃世界中心。  相似文献   

12.
走好每一步     
记得在距离老家村前两里余地,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孤山。虽然此山高不足二百米,但是山势异常陡峭。遥遥望去,它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力士,矗立在旷野之中。因而,周围的人们都称它为“大力山”。  相似文献   

13.
菩萨顶的佛教历史肖雨菩萨顶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的灵鹫峰上。灵鹫峰本来是中印度揭摩陀国王舍城东北的一座山峰,以其山形酷似鹫头,山中又多鹫鸟,故名。释迦牟尼在世时,曾于此山演讲《法华》等大乘经典,于是就成了佛教的灵山圣地。而菩萨顶者,冈峦特起,有类高...  相似文献   

14.
2月10日至15日,应日本佛教阿含宗管长桐山靖雄先生的邀请,我随中国国际友好交流协会参访团,赴日本参加了2006年日本阿含宗“星祭”活动。一日本阿含宗是桐山靖雄管长在其佛教团体观音慈惠会的基础上创立的佛教团体。桐山靖雄,原名堤真寿雄,出生于商人家庭。青年时代热衷于文学创作,不少作品被杂志刊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皈依佛门。为追求真正的佛法,他不断探索,并进行了为期10年的苦行修炼,于1978年4月创立了信奉《阿含经》的“阿含宗”,其宗旨为“维护世界和平,祈愿人类幸福,增进友好往来”。对于中国人来讲,桐山靖雄和日本阿含宗既熟悉又…  相似文献   

15.
说坛     
用士石堆积高出地面的物体,表面平坦能够登临的称做"坛"(或台),这是建筑上的解说.至佛教上的坛除了以上一种外,别有佛坛,施食坛、舍身坛、戒坛等,当与上面所说坛的意义根本不同了.其称佛坛者如《禅林象器笺》引《敕修清规报恩章序》说:"于是设圣容,具佛坛场."盖佛坛亦称"须弥坛"或"须弥座",是象征印度须弥山之中细台座形的砖石或木造台座,上供佛像,它的特点是置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本质是什么呢?恩格斯在1859年《新美国百科全书》中发表的《缅甸》一文,称佛教为泛神论,熟悉地提到缅甸的僧人“比较遵守‘清贫’(无私产)和‘独身’的戒行”(见1975年国际出版社《马、恩全集》第18册,页285)。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佛教同基督教、回教一样,都是一神论(《哲学杂志》1981年文章《儒教质  相似文献   

17.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18.
四川遂宁市射洪县城西北四十华里金华镇境内,有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金华山道观。道观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更有精心雕刻点缀的180米长石雕巨龙,形象逼真,跃然欲飞。将一座原来不高的山体,装点的更加雄伟壮观。据《射洪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汉代此地名为“烟墩岭”,东晋时有道士陈勋来此结茅为菴,修仙学道。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该山建筑即名“金华山观”。《射洪县志》说:“其山贵重而华美,故观名金华”。唐代此观更名为“九华观”,观中有唐明皇所铸老君像。宋代英宗治平二年(1066年)赐名“玉京观”。元延祐元年(1314年)道士陈若海曾重修金华山道观。  相似文献   

19.
后记     
赵朴老是佛教大护法、诗人、书法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佛学研究来说,则似乎影响不大,有个别学者甚至怀疑他在佛学方面的功力。这种怀疑的依据是:“他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却没有什么佛学专著,除了短文和讲话外,仅有的只是一本《佛教常识答问》。”这是事实。这本书总共只有8万字、200页。但它的影响却不小。据了解它已经发行了几十万册,并且有了日译本、英译本、韩译本。韩译本是最近由韩国东国大学李法山教授翻译的。李教授将翻译稿给朴老看时,提出“是否可以改名为《佛教答问》?”赵朴老说:“我不敢用这个题目,还是常识答问好!…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6,(2)
一、中国佛教的社会福利观念1、慈悲心一般称基督教为爱的宗教,而称佛教为慈悲的宗教。佛教确实是慈悲的宗教。净土教的圣典《观无量寿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一般作“怜爱”、“怜悯”、“同情”等解。慈和悲原本分开来解,《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的慈有与乐,悲有除苦的意思。佛视一切众生为其子,解除人生苦恼,给予人生幸福,这就是佛的慈悲心。南本《涅槃经》卷十四、昙鸾的《净土论注》卷下,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与上述龙树之说相反。我们把慈和悲作同一意思来解,可说慈悲即怜悯。如果用其他的表现方法来说,慈悲也可叫做爱的纯粹化。把它比做母亲对子女的爱也未尝不可。依佛教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