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探讨正常高值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入选正常高值血压者150例,其中杓型组72例,非杓型组78例,60例正常血压者为对照组。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杓型组和非杓型组UAE、IMT、LVMI高于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UAE、IMT、LVMI高于杓型组(P<0.05)。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已出现靶器官损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早期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餐后低血压(PPH)患者的24h 动态血压变化特点,选择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 动态血压监测,分成 PPH 组(n=85)和非 PPH(n=65)。观察两组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值、晨峰值、血压变异性等指标。结果显示,(1) PPH 组年龄明显高于非 PPH 组(P<0.05);(2)PPH 组患者24h 及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平均收缩压负荷高于非PPH 组(P<0.05),但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3) PPH 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 PPH 组(P <0.05);(4) PPH 组患者血压晨峰数值及晨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PPH 组(P<0.05);(5) PPH 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及非勺型率较非 PPH 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PPH 患者易发生于高龄患者,且具有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增高,更易发生晨峰现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血压的生物节律与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现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血压病更尤为如此。不同降压药物或不同时间用药对血压的昼夜节律产生不同的影响。高血压时间治疗学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投药时间及/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治疗学方法有助于以最小的医疗经济学及毒副反应代价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现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血压病更尤为如此.不同降压药物或不同时间用药对血压的昼夜节律产生不同的影响.高血压时间治疗学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投药时间及/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治疗学方法有助于以最小的医疗经济学及毒副反应代价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11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放免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离散度(QTcd)。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而且晨峰组的睡-谷晨峰变异幅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的LVMI、CCA-IMT、ICA-IMT、QTcd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1)。两组在BMI、血脂谱、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晨高血压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长期晨间血压负荷升高使得机体全天处于血压高负荷状态,更易使心肌重构肥厚和心电生理特征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遏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高反应是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损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早期气管切开对非肺部疾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158例非肺部疾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的早晚(气管插管7天为界)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n=88)和延迟气管切开组(n=70)。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镇静剂和镇痛剂用量、病死率、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等。结果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天数、减少镇痛剂的用量,降低总住院费用。所以,非肺部疾病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可以从早期气管切开中获益。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观察妊娠晚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母婴合并症的影响。最终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1月期间共325例妊娠晚期孕妇分为病例组(A组,n=65)和正常对照组(B组,n=260),观察两组之间母婴合并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在年龄、住院日、血压、体质量指数(BM I)、心率、分娩时孕周、血糖以及血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相比较,A组发生母亲合并症及胎儿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提示妊娠晚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增加母婴合并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研究右美托咪定辅助甲亢患者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40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 n=20)与对照组(n=20)。记录术前与麻醉诱导后的血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抽取静脉血进行儿茶酚胺检测。结果右美托咪定组诱导后、插管后即刻、1分钟、2分钟、3分钟,血压、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儿茶酚胺在插管后1分钟、插管后2分钟、插管后3分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甲亢患者麻醉诱导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比较基因导向美托洛尔个体化治疗与常规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从300例1或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65例进入常规治疗组(A组,n=165),其余135例患者进行CYP2D6基因、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基因多态性检测,将β1-AR基因389位携带了Arg等位基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3例分入基因导向治疗组(B组,n=133);基因导向治疗组患者按照CYP2D6基因分型分为弱代谢组(PMB,n=43)、中等代谢组(IMB,n=54)和强代谢组(EMB,n=36)。常规治疗组给予美托洛尔100mg/日,基因导向治疗组中PMB组、IMB组、EMB组分别给予美托洛尔25 mg/d、100mg/d、200mg/d,均分2次口服降压治疗,共随访8周,观察血压和不良反应等指标。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基因导向型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估。结果为基因导向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5.08% vs 47.4%, P<0.05);基因导向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成本效果分析,基因导向治疗组的平均成本效果比稍高于常规治疗组(350.05 vs 249.96),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s)为618.38。依据基因导向的前瞻性美托洛尔个体化降压治疗较传统给药模式更为安全、有效,但短期治疗难以体现其更优的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脑死亡后不同液体容量治疗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介质水平改变的影响,选用巴马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3组各5只,即对照组(C组)、4%改良琥珀酰明胶组(MFG组)及乳酸林格氏液组(RL组)。C组不建立脑死亡模型,给与乳酸林格氏液30ml·kg^-1·d^-1~40ml·kg^-1·d^-1。MGF组和RL组为脑死亡组,采用颅内加压法建立脑死亡模型,MFG组给与4%改良琥珀酰明胶溶液30ml·kg^-1·d^-1,RL组给与乳酸林格氏液30-40ml·kg^-1·d^-1。分别于麻醉后及首次判定脑死亡后3、16、12、18和24h留取血样,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发现MGF组较RL组血压和心率平稳;RL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自脑死亡后3h点开始逐渐升高;MFG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脑死亡后3h点开始亦升高,但升高幅度均较RL组低;三组间自脑死亡后3h点开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脑死亡后血清炎症介质TNF—α、IL-1β和IL--6释放增加,琥珀酰明胶可抑制脑死亡后TNF--α、IL--6、IL-1β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机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探讨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60例择期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组(Ⅰ组,n=30)和对照组(Ⅱ组,n=30)。分别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后30min、1h、2h、4h、6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24h内静脉镇痛泵的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唤醒时间及气管导管拔管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rain、1h、2h,Ⅰ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在术后30min、1h、2h、4h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在术后初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较Ⅱ组患者明显延长,24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患者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呼吸抑制的发生,但Ⅰ组比Ⅱ组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腹胃肠道手术的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3.
探讨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对高血糖Sprague-Dawley(SD)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表达的影响,采用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建立高血糖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高血糖组(n=18)、盐酸氟桂利嗪+高血糖组(简称氟桂利嗪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min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cl-2的表达。结果氟桂利嗪组bcl-2于再灌注3h可见阳性表达,再灌注6h达高峰,至24h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各再灌注时间点比较,缺血区bcl-2表达增加,差异显著,各时间点均为P0.01。证实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能使损伤脑区bcl-2表达上调,减轻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在无痛胃镜检查中观察并比较等效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血流动力学指标、氧饱和度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择期无痛胃镜检查ASAⅠ级~Ⅱ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n=40)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n=50),记录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胃镜操作时间、苏醒时间以及用药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胃镜过咽喉部时(T3)、胃镜退出时(T4)、苏醒时(T5)等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氧饱和度。结果两组患者较术前都有明显的血压下降,PR组窦性心动过缓20例(40.8%)、PF组8例(20.0%),PR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时,瑞芬太尼不良反应较多,芬太尼相对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探讨鼻内镜手术时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其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的影响。选择100例行鼻内镜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0.4μg·kg-1·h-1从麻醉诱导开始到拔管结束;对照组(C组),持续泵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诱导药物均为依托咪酯0.3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mg/kg,术中以丙泊酚6mg·kg-1·h-1、瑞芬太尼0.1μg·kg-1·min-1维持。观察并记录诱导前5min,手术开始后10min及30min,手术结束时,拔管时及拔管后2min的MAP及HR;记录术野质量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的发生率、呛咳评分、拔管后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D组在拔管时及拔管后2min血压和心率与C组相比降低(P〈0.05);D组的术野质量优于C组(P〈0.05),术中出血量D组少于C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时躁动的发生率及呛咳评分D组低于C组(P〈0.05);D组拔管后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0.05)。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使鼻内镜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苏醒期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ICU内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延迟撤机的危险因素,收集了2005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共305例,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h)和早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h),对患者术前基础血糖、白蛋白、肌酐及射血分数(EF),术中是否应用球囊反搏术、转机时间(CPB)、主动脉阻断时间(ACC)及输血量,术后生命体征、肾功能、24h引流量、APACHEⅡ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等围手术期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和EF,CPB、ACC、是否行球囊反搏术,术后APACHEⅡ评分、血糖、肌酐、血小板、APTT、氧合指数、是否再次行开胸探查术等围手术期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EF(EF〈40%,OR=6.07)、CPB(〉234min,OR=4.69)及ACC时间(〉172min,OR=4.32)延长、术后高APACHEⅡ评分(〉16,OR=5.36)是体外循环术后延迟撤机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体外循环术后患者EF低、CPB(〉234min,OR=4.69)及ACC时间延长、术后APACHEⅡ评分高是延迟撤机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选择ASAⅠ或Ⅱ级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等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S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R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术后12h内的不良反应。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均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但前者术后短期内镇痛、镇静效果优于后者;PR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PS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