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旨在考察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反馈(点赞)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和生命意义体验的调节效应。采用朋友圈点赞频率问卷、生命意义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微信使用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在朋友圈中获得点赞的频率可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生命意义体验对点赞频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这种调节效应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中的积极反馈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及其个体差异,对避免社交网站中社会反馈的消极影响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悲喜交加"是一种同时体验到高兴和悲伤的混合情绪体验,在个体面临有意义的事件即将结束,或即将失去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时所产生。"悲喜交加"产生的前提是混合情绪体验的存在,其强度可用"高兴"和"悲伤"情绪体验值中的最小值表示。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个体体验到该情绪的强度与老化正相关,并能引起注意的积极效应。悲喜交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普遍性,同时也具有文化特殊性。未来研究应拓展悲喜交加情绪在文化特异性、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其在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去焦点化是指通过操纵个体对焦点以外的非焦点事件或因素的关注, 从而减少焦点事件对个体认知判断和情绪影响的一种策略。如何利用去焦点化减少聚焦错觉对体验幸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提升体验幸福, 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 可以通过去焦点化策略, 减少个体对不同类型消极情绪的聚焦错觉, 以达到提升体验幸福的目的。其心理机制可从注意分散假设和情感加工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 (1)一般去焦点化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比较与探讨; (2)去焦点化对后续体验幸福的影响; (3)重新聚焦对个体体验幸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认知与5大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志强 《心理科学》1999,22(1):85-87
1.前言1.1元认知及其研究最早提出元认知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 J.H)。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有关认知活动系统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元认知实质上是人对认知括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活动中的体现,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  相似文献   

5.
陈晓  周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50-1859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怀旧指的是个体怀念过去的事物、人物、地方甚至经历或感受。它大多与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并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但同时可能也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怀旧对维持个体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积极效用。本文着重介绍了怀旧的触发因素包括客观刺激的视觉、嗅觉、听觉及主观刺激的消极情绪与低温知觉, 分析了其研究范式有质化研究(内容分析与扎根理论)、量化研究(问卷调查与经验取样法)和实验研究(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并介绍了其相关的测量工具。未来研究要加强主动怀旧与被动怀旧、积极怀旧与消极怀旧的探讨; 整合各种研究范式与强化纵向的追踪研究; 以及要区分特质型怀旧与状态型怀旧。  相似文献   

7.
成翔  李方君 《心理科学进展》2023,(12):2406-2418
组织中的明星员工常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他人妒忌的对象。被妒忌既可能会引发员工的积极体验,也可能会引发消极体验,进而对工作绩效、人际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这些不一致的发现缺乏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解释。基于能动与共生的双重视角模型,探讨被妒忌对个体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调控的不同影响,并着眼于能动与共生对个体而言的相对重要性梳理相关的边界条件,以期增进对被妒忌效应的系统理解,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启示组织对明星员工被妒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化身认同是个体在使用和体验游戏化身的过程中,自我知觉发生暂时性改变,并与化身在情绪和认知上的联系暂时加强的心理现象,它为理解化身效应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化身认同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三维和四维结构模型,其神经机制也得到初步揭示。影响化身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游戏自身特点和个体因素。影响效果方面,化身认同与游戏体验、游戏成瘾、攻击行为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是目前关注的焦点。未来的研究,仍需深入探讨化身认同的概念与结构,研发更加有效的测量工具,拓展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变量,并加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心理授权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授权是授权的个体内心体验的综合体,包含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以及影响四个维度。个体心理授权的影响因素方面包括个体特征、工作特征以及团体和组织特征等三个方面。心理授权不仅能作为自变量对相关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绩效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作为中介变量对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起着中介作用。该文最后在对心理授权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对心理授权的纵向过程研究等四方面问题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儿童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贫困对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和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均会产生影响。研究者试图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解释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研究,探索儿童期贫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及其成因,进一步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本土化研究,为实践上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严标宾  郑雪  张兴贵 《心理科学》2011,34(2):471-475
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自我控制、抑郁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 自我控制和抑郁都在社会支持预测主观幸福感时具有中介效应;(2) 抑郁与自我控制相互作用调节着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在其中起着中介影响作用。采用EQS5.7b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视频游戏的迅速普及, 使视频游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游戏中认知功能的训练能有效延缓认知老化; 游戏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以及与其他玩家的互动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网络视频游戏还能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 扩大社交网络, 增强社会功能; 此外, 互动视频游戏还能使老年人进行更多的身体锻炼。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视频游戏对成功老龄化更全面的影响, 老年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理解视频游戏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进行应用研究, 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要为游戏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Religious belief has been linked to a variety of positiv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This exploratory study will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Results from a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research project (N = 465) found that total religious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religiosity, while total general social suppor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religious support. Overall,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on ways to encourag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sitive dimensions of both religiosity and social support to bring about healthy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ers often assume that the extent,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lain why African Americans have relatively good mental health despite experiencing high levels of stress. This study tests this assumption using data from the 1990–1992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Few racial differences emerge in patter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do not explain African Americans’ resiliency on mental health. Several aspect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benefit African Americans’ mental health more than Whites’, but these moderating effects are insubstantial. Hence,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assumption. If social relationships help explain the lack of racial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their nature and effects must be more adequately conceptualized.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应用催生了“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这一领域。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降低漏诊率并提高诊断效率, 这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普查及预警具有重大意义。目前, 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研究者基于在线行为数据、便携式设备数据等开展主要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探索研究, 旨在实现更高的预测准确率, 但是测评结果的可解释性等指标尚不够理想。未来的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需要强调心理学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深度介入, 提高测评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 加强信效度检验, 这对于智能化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积极错觉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进化论和社会互动论的视角对积极错觉进行阐述。从进化论的视角看,积极错觉有助于身心健康和认知适应; 从社会互动论视角看,积极错觉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化积极错觉的跨文化研究,重视对特殊群体积极错觉的研究,并加强积极错觉的应用研究和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8.
阈上或者阈下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使个体获得暂时的依恋安全感,并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揭露行为以及更少的欺骗、歧视行为和道德脱离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启动激活的依恋安全感迁移至外显行为。脑神经活动是迁移顺利发生的生理基础。今后的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度的实验条件,以其它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或者结合当前研究提出的迁移视角,进一步探索安全依恋启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品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具体指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 也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与幸福感, 缓解抑郁与压力的良好资源。通过实验干预等方法的研究表明, 品格优势对个体(积极体验、身心健康、员工创造力、工作呼唤)和组织(工作绩效、领导力、组织有效性)均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过, 目前品格优势与积极构念的关系研究较多, 而品格优势要素之间及其与才干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 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然关联性是指人们主观上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程度,包括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自然关联性的测量主要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内隐联系测验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进行。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与自然接触能够帮助恢复心理疲劳、改善认知表现、缓解身心症状、提升幸福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干预方式提升自然关联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然关联性的概念、研究方法、积极效应的条件、以及文化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