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多学科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研究水平、认知研究水平和脑神经研究水平这三个研究层面。当前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态度、理解他人意图、自我认知、情绪表达与控制、道德判断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就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李莹  张灿  王悦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24-1231
道德隐喻的加工, 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 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 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 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目前已经形成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该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情绪、情绪障碍、自我意识、经济决策、道德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临床研究和脑成像研究表明,恐惧、厌恶、愤怒、惊讶、快乐、悲伤等基本情绪在表达和识别上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孤独症与“男性脑”的特征相关,抗抑郁药百忧解对抑郁症儿童的治疗作用;在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自我概念产生的脑区定位、灵长类的自我意象、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概念变化等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决策的研究最近成为亮点之一,主要包括强互惠合作、风险决策、跨期选择以及品牌决策等方面;在道德的脑机制研究中,重点涉及了道德判断与捐赠行为的神经基础。文章最后展望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学红  杨群  张德玄  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26-1433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 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 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 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 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 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 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 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 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 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 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该阐释了道德情绪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近期研究结论及其影响因素。3~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不高兴到高兴再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受到儿童的内在社会认知能力(儿童能否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性、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对犯过人格特质的理解等)及其所处的外在情境因素(所面临情境或事件的性质、情境的不一致性等)的影响。最后,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73-579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 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情绪可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种特定情绪对应一种核心评价;一种情绪只影响某一道德领域的判断,不同情绪的影响是特异性的;进化心理学和具身认知对道德判断中存在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探索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进一步探讨文化等第三变量对不同情绪与特定领域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前有关情绪与创造力的研究多以行为实验为主, 且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缺乏可比性等问题。本项目拟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以认知加工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为线索, 采用新颖性判断、远距离联想、顿悟字谜任务等改进的实验范式, 通过时空二维脑机制参数, 重点测查创造力相关脑区激活的时间进程与空间模式, 揭示情绪影响创造性认知活动的大脑动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9.
优势认知加工是大脑中指向当前任务的、主导的、可及性最高的信息加工过程。刻板印象与反刻板印象思维、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关系加工与项目特异性加工、综合推理与分析推理、目标追求等认知领域的研究表明, 消极情绪会抑制优势认知加工。这种抑制作用受到优势认知加工的明确性、消极情绪的类型以及优势认知加工与消极情绪的联系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采用实验分离加工法与实验后分离加工法的研究显示, 消极情绪主要通过抑制自动加工过程来抑制优势认知加工。目前对消极情绪抑制优势认知加工的理论解释有情绪信息理论、趋近系统观和情绪具身观, 其中情绪信息理论被广泛接受。未来还需进一步明确优势认知加工的含义, 在准确描述该现象的同时, 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研究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某些具身效应存在可重复性较低的问题。若长期忽视这一问题,将严重损害心理学的科学性,甚至引发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危机”。本文从道德概念清洁隐喻的两大映射方向出发,基于两大实验类型对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因素分别展开分析。未来研究应关注更注重社会互动的组织道德,将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研究引申到现实问题中,并借助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更全面地考察身体经验、情绪体验和认知加工在道德清洁隐喻加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德外语效应(Moral Foreign Language effect)是指人们的道德判断在外语条件下发生改变的现象,自该效应提出以来,其背后的机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道德外语效应的解释机制主要有审慎加工增强、情绪反应减少和道德规范联结的减弱等。本文对三种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情绪、道德规范和外语水平对道德判断可能会产生影响。同时,本文指出未来可以从自我控制、认知启动效应、消极情绪启动效应及道德规范与外语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情绪与语言加工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与语言加工的相互关系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一方面,情绪对语言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为:(1)语言中蕴含的情绪信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包括情绪词、情绪性语句、情绪性篇章的加工;(2)情绪背景对语言加工的影响,包括自身的情绪状态背景(如,抑郁、焦虑、快乐等心境),以及情绪语调/语境、情绪图片、音乐等外在情绪线索诱发的情绪背景;(3)内化的情绪反应模式(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对语言加工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对情绪加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表现为:(1)语义概念对情绪知觉的影响;(2)语言指导在情绪学习中的作用;(3)语言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深入探讨情绪与语言加工的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并将基础研究和教育及临床应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动态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Kaplan提出了道德动机的动态系统理论,把道德动机界定为认知和情绪成分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动态发展过程。该理论有其特定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证证据支持。未来研究应着力解决道德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以及研究工具的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分别在时间和情绪认知维度上考察预先准备效应对情绪视听整合的影响。时间辨别任务(实验1)发现视觉引导显著慢于听觉引导,并且整合效应量为负值。情绪辨别任务(实验2)发现整合效应量为正值;在负性情绪整合中,听觉引导显著大于视觉引导;在正性情绪整合中,视觉引导显著大于听觉引导。研究表明,情绪视听整合基于情绪认知加工,而时间辨别会抑制整合;此外,跨通道预先准备效应和情绪预先准备效应都与引导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当面孔以群体形式出现,认知神经系统会自动整合情绪信息提取平均情绪,此过程被称为群体面孔情绪的整体编码。探讨其与低水平整体表征的分离,与个体表征的关系及神经活动特点是揭示其加工机制的关键,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性模型。未来应综合利用眼动、神经电生理和脑成像技术,结合注意、记忆及社会线索进一步拓展对其认知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关注具有认知情感障碍的特殊人群,并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探索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道德二元论认为人际伤害是道德认知的典型模板.道德判断由规范违反,消极情感,感知到的伤害结合产生, 并经由二元比较与二元完型, 完成从下至上,从上至下的认知加工.道德失声现象的产生源于混淆了主客观伤害; 电车难题剥离了道德二元模型, 有趣但可能不符合普遍的道德认知; 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皆可在二元论的框架下得到解释.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意图与痛苦影响道德判断的实证; 跨文化研究的开展; 统一认知系统与模块化认知系统的辩证; 伤害的人际与非人际划分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The moral sense is among the most complex aspects of the human mind. Despite substantial evidence confirming gender-related neuro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ifferences,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uggesting gender specificities in moral development, whether these differences arise from cultural effects or are innate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gender,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belief (Catholic and non-Catholic) on moral choices by testing 50 men and 50 women with a moral judgment task. Whereas we foun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enders in utilitarian responses to non-moral dilemmas and to impersonal moral dilemmas, men gave significantly more utilitarian answers to personal moral (PM) dilemmas (i.e., those courses of action whose endorsement involves highly emotional decisions).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education and religion had no effect on performance in the moral judgment task.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gnitive–emotio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evaluating PM dilemmas differ in men and in women, possibly reflecting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lying neural mechanisms. Gender-related determinants of moral behavior may partly explain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al-life involving power management,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leadership and possibly also aggressive and criminal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8.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moral development emphasize the role of controlled cognition in mature moral judgment, while a more recent trend emphasizes intu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Here we test a dual-process theory synthesizing these perspectives. More specifically, our theory associates 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 (approving of harmful actions that maximize good consequences) with controlled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associates non-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 with automatic emotional responses. Consistent with this theory, we find that a cognitive load manipulation selectively interferes with utilitarian judgment. This interference effect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influence of controlled cognitive processes in moral judgment, and utilitarian moral judgment more specifically.  相似文献   

19.
曾颖  夏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96-1606
近年来, 随着音乐的神经科学与神经美学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即音乐的神经美学。这一研究领域关注音乐审美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感知、认知和情感解释。音乐审美加工引起了相应的审美反应, 其中有三种音乐审美反应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即音乐审美情绪、判断与偏好。研究者围绕这三种反应, 对音乐审美反应的知觉、认知、情绪加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神经机制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音乐和美学的行为与神经机制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20.
情绪加工老龄化已经成为老龄化研究的新热点, 但其内在机制仍然缺乏统一的解释。本研究以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为切入点, 综合行为实验、ERP和fMRI实验技术, 开展表情加工的老龄化研究, 从情绪与认知交互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情绪加工老龄化的内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表情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年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 表情自动加工与认知控制的相互作用, 以及个体差异在情绪加工老龄化中的作用等。本研究将加深对情绪加工老龄化的理解, 为相关理论模型的验证、修正和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