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实诳主义的历史有很多困难。首先必須把实证主义的哲学問題和这一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曾作过研究的具体科学問題加以区分,这一点在分析現代实证主义时特别重要。主要困难在于实证主义所提出的哲学原則往往很不明确和极其一般。因而,連資产阶級历史学本身都把19世紀和20世紀欧洲哲学中各种不同的、甚至彼此往往有原則差別的派別叫做“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2.
苏联《政治自学杂志今年第三期上发表了斯特卢科夫的文章《〈哲学問題〉上的科学共产主义問題》,概括評介了苏联《哲学問題》杂志上近两三年內发表的有关科学共产主义問題的論文。現将这篇文章节譯如下。  相似文献   

3.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从1961年起組織了一次关于现代資产阶級哲学批判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它們是:A.波利卡罗夫(保加利亚)的《現代唯心主义的一般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針》(1961年第3期);斯克沃尔佐夫的《列宁的党性原則和現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問題》(1962年第6期);捷洛格拉馬吉克的《多元論的方法論与对現代資产阶級社会理論的批判》(1963年第2期);留布丁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則》(1963年第5期);阿謝耶夫的《現代唯心主义的若干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法論問題》(1963年第5期);別吉阿什维里的《是否需要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作內部的批判》(1963年第6期)。最后发表了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討論的总結。在这次討論中,特別在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的所謂“內部批判”問題上发生了爭論。波利卡罗夫、別吉阿什维里等人提出要采用通过揭露有关观点的內在矛盾来使其自我駁斥的“內部批判”方法,幷认为这种方法是一个尖銳武器,因为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中充满着內在的矛盾。阿謝耶夫則认为所謂內部批判不是馬克思主义理論所特有的,更不可能是同現代資产阶级作斗爭的主要方針。在納尔斯基等人的这篇总結文章中,对这次討論作了評价,幷着重对“內部批判”問題发表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认为首先应当拋棄“內部批判”这个不确切的术語,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对被批判的学說采取“內部批判”的方法,而是要揭露这些学說的內在的根据不足。而且,这种批判方法还要以社会經济分析、阶级分析、共产主义党性原則等等作为自己的前提、必要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吳書柬 《心理学报》1959,4(1):34-37
我的心理学知識还掌握得很少,現在本着学习的精神来参加心理学問題的討論,我在这里就“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規律問題”說一点我最近学习的体会。 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忽視人的心理的阶級性的現象是普遍地存在着的。在我們內心理学課中,从来沒有突出談过人的心理的阶級性問題。通过去年不断地下厂下乡下实驗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物”和“关系”的范疇以及它們之間的联系問題,是一个需要从馬克思主义辯証邏輯的立場来加以詳細研究的問題。这个問題在現代科学(現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正經历着革命的变革)中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指出这样一点就够了,即关系范疇是物理学的相对論和現代数学若干部門的邏輯中心。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們要求理解关系范疇而产生了一些專門的邏輯理論:“关系邏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以意識为研究对象。“世界上存在着观念的現象与物貭的現象”(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这两种現象的关系如何,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問題。对这个問題,不同陣营的哲学家給过三种不同的回答。二元主义者认为物貭和观念(意識)有不同的起  相似文献   

7.
王甦  任仁眉 《心理学报》1961,6(2):11-23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在現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对存在的关系問題,它如何解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界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物貭长期发展的結果,是派生的。因此,研究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对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論,它涉及到广泛的科学领域,只有在馬克思主义指导下,心理学联合人类学、考古学、語言学、历史学以及其它許多学科,进行綜合性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现代科学对于这个問題已经积累了相当重要的資料和科学論据。  相似文献   

8.
美学对象的定义,美学的方法和任务,“审美”本质的定义,这是現代美学的“关鍵性”問題之一。Л.H.斯托洛維奇的这本新著就是研究这些問題的。在这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展了他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提出的論点。在《現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一书中,斯托洛維奇提出了并且从理論上探討了現实的对象和現象的“审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理論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問題。在这个問題上,哲学界还存在着許多帶有根本性的分歧意見。現在就个人对本問题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商榷,特别是和严北溟先生商榷。一、在我国过渡时期有沒有独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研究我国过渡时期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問題时,必須首先解决在我国过渡时期有没有独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是我們研究本  相似文献   

10.
苏联“哲学問題”和“苏維埃教育学”兩雜志,近几年來曾發表許多文章討論有关意識的一些問题。下面是在討論中的一部分簡略意見: 第一是意识是物質的,还是非物質的?在这个問題的討論中有三种不同意見:①認为心理現象,意識是物質的,客观的。理由是,現实存在的一切事物,按其本性来說都是物質的;思維是物質存  相似文献   

11.
我之所以写这篇短文,是因为有些哲学著作中几乎不采用这个哲学用語,甚至有些哲学家怀疑“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哲学基本問題第二个方面的基本命題。我以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是对哲学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最概括的表述,应該运用这个哲学用語并对它的內容和意义进行研究。我們知道,恩格斯在“費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終結”一書中对于哲学基本問題作了完整而精确的表述。他說全部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对存在的关系問題。这个問題又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说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哲学家就是依其如何回答这个問題而分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的。关于哲学基本問题的第二个方面,恩格斯加以完整表述如下:“但是思維对存在的关  相似文献   

12.
形式邏輯在認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它和辯証法(指辯証的思惟形式和規律、即辯証邏輯)的相互關係問題,是苏联哲学界爭論已久的一個問題。有些同志在学習苏联關於这一問題討論的基礎上,發表文章叙述了自己的見解。最近“光明日報”副刊“哲学研究”(現已改名為“哲学”)登載了李志才的“论形式邏輯在認識过程中的作用”,“新建設”登載了江天驥的“形式邏輯与辯証法”两篇文章,对这一問題作了探討。李志才还对馬特、花崗两人对于这一問題的見解提出了批評。“新建设”杂志社曾邀請哲学界同志舉行座談,对江天驥的論文交換了意見。他們都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学認為,形式邏輯与辯証法都是人们思惟的必要形式和規律,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对这二者的具体關  相似文献   

13.
潘菽 《心理学报》1959,4(4):39-45
今年三月到五月,北京心理学界热烈地討論了有关心理学的几个爭論性的問題。我沒有能参加討論,只作了一次临时发言,也沒有能及时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現在把我对心理学的对象問題的一些个人的意見写出来和同行的同志們商討。这对我来說,可以算是一种补課。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問題,有一种意見认为这个問題到現在还沒有解决。这个意見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任务,在于試圖考察人类思維中所經常遇到的矛盾的某些类型,闡明它們的本性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在哲学上关于这一問題有兩种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辯証法的观点,曾經进行过并且現在仍在进行着斗爭。形而上学者認为,矛盾仅存在于思維之中,它們在思維中是不正常的現象,人們应当为“思想的一致性”来和这种現象进行斗爭。而辯証法家則在矛盾及其斗爭中看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和發展的源泉。只有馬克思主义的辯証法或辯証邏輯,才給矛盾問題作出了真正科学的解釋。列宁在这一問題的  相似文献   

15.
赵紀彬同志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三期所提出的“哲学提綱”無疑的是当前馬克思主义哲学学習和哲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急待要求解决的問題。因此,我很希望“哲学研究”編輯部能够重視这个問題,組织大家进行研究和討論。这样做是有很大的現实意义的。作为一个哲学的新学生,我試图对赵紀彬同志的“提綱”及其說明提出一些粗淺的意見与同志們共同商榷。一提綱的基本体系結構我認为是合理的,即以辯証唯物主义原理,規律,范畴为排列順序。同时从教学上的要求上說,导言部分也是必要  相似文献   

16.
苏联《哲学問題》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报导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Ф.В.康士坦丁諾夫在苏联科学院哲学和法学等部大会所作的报告:《关于1963年哲学領城內科学研究的总結》。現将这篇报导編譯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18.
“怎样指导一个讀者从馬克思主义的現实問題出發認識馬克思主义?”昂利·列斐伏尔在他的“馬克思主义的現实問题”一書的前言里提出了这个問題,而他的目的就是要回答这个問題。对一种入門性質的著作,我們有权利要求在其中找到某一門学說的最基本的东西。那么,列斐伏尔以为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他在第2頁上就告訴我們,他要撇开那些“專門性的政治問題”。的确,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哲学家对印度能否創立哲学这个問題表示怀疑的不止A。师維采尔博士一个人;但是值得指出的,印度某些哲学教授对西方哲学研究方法頗有修养,但也都認为印度并没有創立过哲学。同时,在西方,也有一些思想家对偉大印度的古典文学如奥义書、薄伽梵歌和偉大的阿奇涅如商羯罗和罗摩孥閣極其颂揚。他們力圖判明,印度的偉大哲学傳統与古代希臘和現代欧洲的哲学傳統,能够  相似文献   

20.
对未来的科学預見的可能性問題,是一个具有直接实踐意义的哲学問題和社会学問题。如果对未来的科学預見是可能的,那就意味着人們达到預定的目的和期待的結果的自觉活动是可能的。与此相反,如果未来是不可預测的,那就意味着有目的的活动是不可能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不会符合于原先提出的任务。由此显然可見,要解决科学預見的可能性問題,我們必須求助于人們的現实社会实踐。这种实踐是否帶有自觉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