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作者在儿童科学概念认知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儿童的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认知及其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儿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发概念,包括对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认知,探查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学概念(如力等)的朴素认知,力图发现儿童早期认知中的潜力,同时探明他们相应的错误概念,并采用教育干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转化。还探查影响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教育条件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推理能力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前就对人类重要的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作者主张儿童的科学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研究近20年来一直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热点。Carey等主张学前儿童的生物概念系统是从心理概念系统中分离出来的由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根本性概念转变,儿童还没有一个包含动植物的整合的生物系统。但另一些研究主张学前儿童能够对生物现象进行本体区分并形成内在一致的生物学因果解释,拥有朴素生物学理论,该理论是在一个概念系统(生物学概念系统)中逐渐的连续性变化过程。目前整合的观点认为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在童年早期就独立于心理学理论,但在分离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受心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0,32(2):177-182
从学前儿童对生物生长现象的认知入手探查了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探查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学前儿童在生长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2)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对生长的认知存在差异;学前早期儿童的认知成绩更多地受实验任务变式的影响,而学前晚期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5.
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5):613-622
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著;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  相似文献   

6.
儿童对疾病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03,26(1):174-175
儿童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关注的课题。对儿童疾病概念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从而帮助儿童保持身心健康,有效地预防或治疗疾病。从理论上讲,疾病认知研究是解决儿童是否有独立朴素生物学理论之理论争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领域。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莉琪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3):335-340
按照“朴素理论”的要素设计研究任务,研究一探查学前儿童能否以衰老这一生命特征为标准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以及能否对衰老做出生物性而非意图的因果解释;研究二进一步探查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特性(普遍性和不可逆性)的认知。结果显示,4、5、6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而在因果解释中,各年龄组儿童都不用心理意图作为衰老的原因;他们对衰老的认知与其对生长的认知密不可分;学前儿童对衰老两个特性的认知不同步;由研究结果可以推论,6岁儿童在衰老维度上具有了较稳定的朴素生物理论。  相似文献   

8.
儿童经济学认知发展的研究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新领域。文章主要介绍了发展心理学家在皮亚杰“阶段论”和目前新兴的“朴素理论”两大理论阵营中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开展儿童经济学认知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莉琪  刘光仪 《心理学报》2007,39(1):96-103
通过三个研究分别探查了教育条件不同的两组学前儿童能否以疾病这一生命现象为指标做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他们是否理解疾病的产生和康复不受心理意图控制;以及他们对疾病原因的认识。结果显示,3、4、5岁学前儿童在分类作业中的认知成绩随年龄逐渐提高,他们能够认识疾病不受意图控制。其对疾病原因的解释既不用意图也不用道德准则,而主要是从行为水平,表现出“朴素生物学”的认知,但其认知与成人的认知和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有明显差距。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的疾病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10.
儿童病因认知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儿童病因认知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20年来,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逐渐从皮亚杰理论框架下的研究转变为“朴素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在理论上,研究越来越强调领域特殊性;在研究思路上,研究逐渐从“自上而下”的研究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不断降低任务难度,提高了任务的区分度和敏感性。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查儿童的病因认知。  相似文献   

11.
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经验进行双向交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发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与基本科学理论不一致的错误概念阻碍了学习过程。该文概述了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研究,探讨自发概念的结构及其争论,并总结了影响概念转换的重要因素,包括认知冲突感,元认知和动机因素,认识论信念因素等  相似文献   

12.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刘黎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4,37(6):1366-1371
本研究采用临床访谈法,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情境,测查了5-13岁儿童对物种起源认知的发展。结果显示儿童对物种起源的解释越来越符合科学的解释,这种认知发展过程并不是以一种起源认知替代另一种起源认知的过程,而是多种起源认知以某种方式共存于儿童的认知系统中。本研究结果既显示了儿童对物种起源认知发展的跨文化一致性,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环境影响下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回顾了儿童对道义情景中心理状态推理的研究,包括儿童对行为者愿望、信念和情绪的推理以及对权威愿望的推理研究。总体来讲,道义规则的引入使得儿童过分根据道义规则来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推理,但是不同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这可能与以往的研究中所使用的道义规则属于不同的领域(如道德、习俗及防范等领域)以及实验任务(如行为预测和奖惩判断等)的差异有关。最后该文提出另外两个可能的影响因素:道义规则的形式和儿童的视角采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16.
概念转变是认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但关于小学生对于热概念的转变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本研究抽取了某小学一、三、六年级学生共104名,采用三种任务情境考察了他们在热概念方面的认识水平。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主要将热看作是一种物质,用物质模型理解热作为一个过程概念具有的速度属性。三年级学生热的物质概念和过程概念的认识并存,能够正确认识过程概念的速度和方向两个重要属性。六年级学生对于热作为一个过程概念所应具有属性的认知较为稳固,但未发生进一步的转变,他们还不能将热作为一个自发过程概念来理解。此研究结果部分  相似文献   

17.
Pretend play is one of the earliest forms of children’s imagination. While social pretend play (role play) ma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 including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 theoretically, the reverse may be true; theory of mind ma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role play. To clarify this relationship, the present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oddler’s implicit understanding of false beliefs predicted their role play during preschool years. We examined 18-month-old toddlers’ looking time in an implicit false-belief task (Time 1). When the children were 4/5 years old (Time 2), children’s parents answered a questionnaire on their child’s engagement in role play, such as playing with an imaginary companion and impersonating an imagined character. Toddlers’ looking time in the false-belief task at Time 1 predicted impersonation scores at Time 2.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arly theory of mind skills can facilitate children’s role play.  相似文献   

18.
耿柳娜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1,24(3):297-299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考查4~6岁儿童对生物的“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泛灵论”倾向。2.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提高趋势,多数6岁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学前儿童对不同领域刺激物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对动物的认知优先发展,植物次之,对人造物认知的发展落后于对生物认知的发展。4.学前儿童表现出初步的分类概念。  相似文献   

19.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林芹  陈亮  徐夫真  赵守盈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采用间隔两年的纵向设计, 通过对1767名儿童的同伴侵害以及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调查, 综合运用变量定向的方法和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结果模式, 以及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1)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相关关系。(2)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结果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正常发展4种模式。(3)判别分析显示, 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同伴拒绝、外化问题适应结果模式, 11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同伴拒绝适应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具有异质性, 并且先前和当前的侵害经历以及不同类型的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因适应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