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2,25(5):535-537,534
本研究以探索记忆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大小为目的,采用年龄和材料两个自变量,年龄分中青年和老年两组,被试均为23人,材料分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实验通过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发现:(1)意识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2)无意识在文字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3)无意识在非文字材料和不同年龄的记忆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推论,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未下降。这似说明,老年人内隐记忆并未老化。  相似文献   

2.
记忆编码之后的情绪对中性词语记忆巩固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试记忆中性词语之后加入情绪图片,人为地诱发被试的正中负三种情绪,旨在考察情绪通过影响记忆的巩固过程对记忆中性词语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再认时与正负情绪图片配对的词语再认率显著高于与中性情绪图片配对的词语,且正负两种条件下的再认率差异不显著;性别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即在所有被试中都发现了类似的情绪记忆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3.
张蔚蔚  高飞  蒋军  张继元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2,44(12):1596-1606
本研究以自编情绪DRM词表为实验材料, 用音乐诱发正常大学生被试正性、负性和中性心境, 探讨在被试处于某种心境下时是否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现象、预警能否减少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发生。结果表明, 正性关键诱饵在正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心境, 负性关键诱饵在负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正性心境, 说明正常被试也会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 预警和无预警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和心境一致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外显的预警提示并不能消除部分由无意识产生的错误记忆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支持记忆的扩散激活理论和情感的联想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4.
杨慧  吴明证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12,35(4):962-967
采用2(外显自尊:高、低)×2(内隐自尊:高、低)×2(编码深度:浅、深)×3(词汇效价:积极、中性、消极)混合设计,考察了89名不同自尊类型的大学生在不同编码深度下对不同效价形容词的再认记忆。结果发现:(1)在浅水平编码组中,低内隐自尊被试比高内隐自尊被试有更强的积极记忆偏向,而高低不同水平的外显自尊者对于词语记忆偏向没有显著差异;(2)在深程度编码组中不同自尊水平影响被试对积极词的无意识提取;(3)所有被试均有积极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5.
苗秀影  迟立忠 《心理科学》2017,40(2):329-334
本研究以81名篮球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决策篮球视频,考察运动决策中的无意识思维效应。实验1探讨了不同运动决策信息下的无意识思维决策差异,发现呈现直觉性决策信息时,无意识思维组的决策效果好于意识思维组。实验2在无意识思维阶段通过启动被试的加工方式,考察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运动决策的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影响,发现整体加工组的无意识思维决策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直觉性决策信息下,启动被试的整体加工方式,其无意识思维的决策效果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6.
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序列反应时任务是继人工语法学习和复杂系统控制任务之后又一研究内隐学习的重要程式 ,该研究采用这种程式 ,比较了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 6 0名。 3种负载条件分别为无负载、数字串记忆负载和反向反应负载。结果发现 ,数字记忆负载组被试与无负载组被试间内隐学习量差异显著 ,但对于不会破坏学习序列组织的反向负载组被试 ,其内隐学习量与无负载组差异不显著 ,却与数字记忆负载组间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序列反应时任务程式中的内隐学习不受加工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和字谜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进的掩蔽启动实验范式,探讨无意识加工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完成远距离联想任务还是字谜任务,被试在启动和无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2)在两类任务下,对于高难度的创造性问题,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无启动条件。对于低难度的创造性问题,启动条件下RAT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启动条件,字谜的正确率在两种条件下无显著差异;(3)随着创造性问题难度降低,无意识信息的促进效应逐渐减小,对于低难度的创造性问题,无意识信息反而会起到抑制作用。这表明,无意识加工对随后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促进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只有在解决高难度的创造性问题时才会体现。  相似文献   

8.
采用3(价值:低价值,中价值,高价值)×2(提取干扰任务:无干扰,有干扰)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在选择性记忆任务中考察有、无提取干扰对价值导向记忆中的记忆与元记忆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无提取干扰条件下,被试对重要信息的回忆成绩差异显著,表现为无干扰条件下对中、高价值词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干扰条件; 被试的记忆选择性水平差异不显著。选择性记忆任务中在提取干扰条件下个体的记忆与元记忆水平发生分离现象,对重要信息的回忆成绩受提取干扰条件的影响,而个体的记忆选择性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主要是执行前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控制条件为单纯的背景任务,实验条件为背景任务含前瞻记忆任务,对两种条件下非靶线索的行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可能说明两种条件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ERPs上主要体现为刺激呈现200ms以后,两种条件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支持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也部分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0.
自我语言提示与两种心理操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希付 《心理科学》2001,24(2):151-153
选取大学生被试108名,用实验的方式研究了自我语言提示对情绪和记忆意向两种心理操作的影响。实验被试分3组,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1组被试使用积极的自我语言提示,实验2组使用消极的自我语言提示,控制组使用中性语言提示,结果发现,实验1组和实验2组在情绪和记忆意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组的总体差异极显著,说明语言提示对被试的两种心理操作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两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考察了60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刻板程度在性别、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男女职业评价刻板印象上,男大学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刻板印象,女大学生的观念已有所改变。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这两种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被试的性别变量上得到的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两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考察了120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强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对于男性以及男性本身持有的刻板印象符合传统的认知习惯,而对于女性及女性持有的刻板印象则与传统的认知习惯有所不同。用IAT和SEB这两种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在被试的性别变量上得到的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25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boys and girls on tes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o that of 34 men and women in college. The latter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on the explicit memory test. Young adolesc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priming effect on the implicit memory test; college students did not. Findings suggest a ceiling effect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同时运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来研究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 ,结果表明 :(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是可靠、有效、敏感的 ;(2 )在性别自我概念的内隐层面上 ,性别差异十分显著 ;在性别自我概念的外显层面上 ,除了女性正性量表外 ,其他量表上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3)性别自我概念是一个双重的结构 :包括一个内隐的性别自我概念和一个外显的性别自我概念 ,前者是一个一维的未分化的结构 ,后者是一个两维的结构 ,并且二者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在 3 80名大学生中作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 ,并考察了性别和性别角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与传统的性别观念比较一致 ,认为男性更坚强能干 ,女性更被动顺从 ,且这一印象不因性别和性别角色而改变。但男女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性别角色被试之间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有差异。总体而言 ,性别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比性别角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a possible mood-congruent memory bias in explicit memory (free-recall test) and implicit memory (word-stem completion task)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rds in depressed and non depressed college students. A comparis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od-congruent memory bias should help to reveal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is effect. The results of both studies indicated that depressed subjects showed a memory bias not only on the traditional explicit memory task, but on the implicit memory task as well.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张积家  刘丽虹  曾丹 《心理学报》2005,37(3):341-350
采用拟人化配声和对形容词进行性别倾向评定的方法,对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存在着性别编码倾向,而且相当稳定。这种倾向一年级时已经基本形成,传统文化和生活经验会加强这种倾向。(2)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总体趋势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增长,将雌性倾向事物划分为女性的比率在增长,将雄性倾向事物划分为男性的比率也在增长。(3)小学生对无性别事物的性别编码也具有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存在以自身性别为中心的倾向。男生更多地看到中性事物的男性特征,女生更多地注意到中性事物的女性特征。与男生相比,女生性别编码的倾向更强些。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会对其经验回避水平产生作用,但鲜有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探索。本研究探讨了自我分化与大学生经验回避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羞怯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选取南京市9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共97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自我分化,经验回避以及羞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经验回避以及羞怯显著负相关,羞怯与经验回避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分化不仅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经验回避,还能通过羞怯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经验回避;(3)羞怯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羞怯和经验回避的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女生,该效应对男生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在大学生羞怯对经验回避的作用方面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模式,与男生相比,女生羞怯对经验回避的作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湘萍  徐媛  李冰 《心理科学》2002,25(5):555-557,579
实验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再认型)程序设计,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被试对道德词、不道德词、中性词三类语词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结果发现:对不道德词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特征;中学生确实处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