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有关归类和概念结构的研究与理论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方面是从概念定义属性的假设 (经典观 )到概念表征属性的观点 (概率观 ) ;第二个方面是从概念以相似性组织的观点到概念围绕理论而组织的观点。本文综合概述了基于相似性和理论驱动的归类理论。  相似文献   

2.
归类的解释观和跨范畴分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冬梅  刘志雅  刘鸣 《心理科学》2002,25(5):608-609
归类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归类研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相似观和解释观,前者主要认为相似性是归类的理论基础,而后者认为仅以相似性来归类是有局限的,认为相似性不应是归类的依据,而应是归类的结果,归类主要是根据对归类结果的合理解释。解释观在80年代后得到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实验的支持,它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目标范畴归类和跨范畴分类等现象。  相似文献   

3.
人造物概念的表征:功能、意图和目的论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概念结构研究从“相似”到“解释”的理论转向为背景,评述人造物领域的“意图-历史论”(Bloom, 1996),提出人造物概念结构中自上而下的约束是来自“使用目的”而不是“设计意图”。分析近期报告的大量实验,最后提出人造物概念表征的“基于使用的目的论”的解释模式和人造物归类的双重目标模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基于因果关系归类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依存模型、关系中心假设和因果模型理论是有关特征间因果关系在归类中作用的三种重要的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或者采用自然类别测验的方法,或者采用被试无原有知识但具有现实合理性的人造类别测验的方法;研究表明三种理论当中,因果模型理论对基于因果关系归类的的解释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5.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6.
类别学习是人类对不同类别加以归类的过程。类别信息的表征、分类策略运用的特点一直是类别学习研究的重点。非监控类别学习可分为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和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非限制任务, 限制任务)中被试的分类策略具有分类“单维度倾向”策略特点,类别变异程度会影响类别表征; 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更倾向形成相似性表征, 直接的非监控类别学习则为基于规则表征。现有的非监控类别学习的理论对分类策略和表征的解释仍显薄弱, 不同学习任务下类别迁移和知识效应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知识效应对非监控类别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探索影响类别表征形成的因素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类中相似性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性在分类的原型理论、样例理论、定义理论和理论解释观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相似性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它在分类的领域中至今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这部分地由于揭示相似性的真正机制将涉及到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本文以分类中的相似性为出发点介绍了近期相似性研究的一些理论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和分类领域中的相似性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认知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在验证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和探索与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系统活动有关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把当前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心理表征这一重要概念运用到理解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中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露。文章概述了关于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的关系及其在启动效应、可得性与通达性、记忆、情绪、归因等五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视觉隐喻是众多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领域, 当前多以物体简笔画、漫画及广告等方面的研究为主, 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的视觉隐喻研究甚少。因此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李克特9点量表及语音生成等研究方法, 在物体概念类型(概念相同、概念相异)及形状类型(形状相似、形状相异)条件下, 针对实物图片的形状知觉相似性是否对视觉隐喻加工产生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无论物体概念是否相同, 形状相似性对个体的物体识别具有“促进”作用, 并有利于视觉隐喻加工; 在物体识别中, 当两个物体概念不同时, 个体会试图建立一个特设类别来对形状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 从而实现了视觉隐喻的加工。因此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实物形状的知觉相似性有利于视觉隐喻的加工。  相似文献   

10.
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是具身认知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抽象概念表征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的问题上,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通过情境模拟或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在抽象概念如何与感知经验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直接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则侧重具体经验或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间接作用.未来研究应改变概念表征的稳定的心理实体观,从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差异入手,整合不同的具身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11.
概念不仅仅是归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到最近对概念大量的研究还是在归类方面,但归类仅是概念诸多功能中的一种。文章认为通过归类的学习还不能有效地理解概念,或概念的其他功能。原因是概念具有多重功能,它们交互作用影响概念的结构和加工过程;孤立地研究概念的单个功能可以使人理解某个特定功能的认知过程,但是却阻碍人们发现概念共同的多重功能的认知过程。由此认为概念应该在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功能背景之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语言获得建构论认为儿童利用社会和一般的认知技能进行范畴化。通过主动的用法建构获得语言符号系统。通过大量研究分析推断: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概念系统发展和语言表征发展的结果。通过概念系统发展和语言表征以及语言功能性发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偶然相似性能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感,正向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但作为偶然相似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撞衫却会引发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基于身份信号理论,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撞衫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向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外表吸引力的比较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非身份象征性产品,身份象征性服装的偶然相似(即撞衫)会导致更高的产品处置意向,由撞衫引发的尴尬情绪是其内在驱动机制,并且以上效应被外表吸引力的比较所调节。对于外表吸引力的向上比较,撞衫对产品处置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尴尬情绪的中介作用均得到加强;对于外表吸引力的向下比较,以上效应则被削弱。  相似文献   

14.
意义、语义性、意向性、表征和心理内容等一直是不同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向纵深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与分流并行不悖的合流倾向.其表现之一是,有关学科在对意义等作分门别类的研究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视角把它们作为没有区别的统一的对象加以探讨,把“意义”、“内容”、“表征”、“关于性”和“意向性”等当作没有实质差别的概念加以把握.之二是,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理论与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理论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最近又出现了靠拢乃至融合的趋势.之三是,在更高的层面对各种意义进行统一观照,以揭示最一般意义的“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15.
选择盲是指个体不能觉察他们的偏好与决策结果之间的不匹配, 即人们不能发现真实偏好被操纵, 这一现象在行为经济学中普遍存在。记忆表征理论主要从记忆表征编码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什么不能发现选择的改变, 选择偏好理论则着重分析人们偏好反转的原因。选择盲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选项相似性和虚假反馈等。未来的研究需要从选择盲的心理机制与产生根源、影响因素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殷融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40-2557
利用非人灵长类开展比较研究是探索心理理论本质、起源和进化动因的重要途经。大量实证研究显示非人灵长类可以表现出一些基础心理理论成分, 包括联合注意、意图理解和一级观点采择, 这表明心理理论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谱系中具有进化连续性。然而, 非人灵长类无法像人类一样达成二级观点采择和错误信念理解, 潜心智化假说、替代表征假说、最小限度心理理论假说和意识关系假说试图对此差异进行解释。尽管视角与具体内容不同, 但这些假说都强调, 非人灵长类无法对其他个体关于外部世界的心理信念形成表征, 信念表征是非人灵长类与人类读心能力的重要分界点。未来研究需要重点澄清共享意图、语言机制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因素与心理理论产生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登华  杨双  肖玫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337-1346
品牌不安全感是指消费者对某品牌存在潜在或现实威胁的主观感知和担忧。以往文献中, 与品牌不安全感有关的研究主要隐含在两个领域:一是以产品伤害危机为中心的品牌心智变化研究; 二是以企业伦理责任为中心的品牌心智变化研究。但这两个领域都尚未揭示消费者品牌不安全感的实质、心理表征、危害机制和预警功能等。品牌不安全感是消费者回避或拒绝某品牌的心理根源之一。因此基于产品伤害事件频发的事实和品牌心智理论, 有必要对品牌不安全感作系统研究, 具体探索品牌不安全感的本质内涵、导致品牌不安全感的威胁源、品牌不安全感的心理表征、危害机制、预防和化解策略、以及品牌心理安全管理理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号检测论范式下的心理旋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华俭  李鹃 《心理科学》2002,25(4):479-480
R.shepard等认为心理旋转操作是基于类比表征,但也有研究者(Anderson,1978;Pylyshyn,1979)认为,心理旋转不是基于类比表征,而是命题表征。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空间能力主要受右半球控制,但在对心理旋转的半球单侧化的研究中(Ornstein,Johnstone,Herron及Swencionis等,1980),人们发现,对复杂物体或图形的心理旋转是按类比过程说者所描述的那样以整体方式进行,至少这种任务的完成包括多系列的方面,要求左半球的某些专业化的系列技巧。不同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如此不同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几乎所有相关研究都是基于R.shepard和他的同事开创的反应时范式。这些以反应时为指标的研究一般都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快,这使得被试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险”的“类比”策略,而不轻易采用命题转换。  相似文献   

19.
数能力是数学认知的基本成分。与动物所具有的基本数能力不同,人类不仅具备数量表征能力,更重要的是还拥有对数概念进行表征的数表征能力。虽然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都对数概念的表征问题进行了解释,但二者却存在明显理论分歧。具身认知观点主要从具身数量表征和数能力发展的具身认知机制两方面为人类独特数能力的获得提供了理论支撑及实证证据。这启示人们需要重视具身学习在数能力形成实践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具身数量表征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和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20.
塞尔在其前期理论把语言的意义归之于言语行为,特别是交流意向,但在其后期理论则把意义归结为表征意向,而交流意向派生于表征意向,甚至割断了意义和交流之间的联系。笔者通过引入语境因素和指称意向的概念,澄清了语境、意向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塞尔具有私人性的表征意向和交流意向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以此扭转塞尔理论中的心理主义趋向,回归到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的语义学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