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郭小转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可从未有哪个朝代像元代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普遍。元散曲中隐逸作品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现象,那便是出现了大量乐道作品。作者或劝人淡泊名  相似文献   

2.
元代山水画在历史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绘画风格更能表现个人的生活境况与心灵情感,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元代文人墨客多将内心寄托于山水、诗词之中,借助于此找寻仅有的归属感,他们追求隐逸,远离仕途,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所探讨的隐逸思想颇多。首先分析了隐逸文化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继而从元代山水画的隐逸根源、人文情怀以及笔墨情趣入手,阐述了元代山水画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山水画隐逸特质的表现形态,最后论述了元代山水画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进入元朝后,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之前的唐、宋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笔墨情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人画占主流,主要是文人画家以此来抒发内心情感。钱选在这个动荡的朝代选择归隐山林,画出多幅传世名作,作品多表达他的一种精神世界。钱选将绘画演变成一个抒发个人情感、明志的手段,从作品中不难窥视到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艺术境界的执着追问和苦苦求索。他所倡导的"士气"新风,对元中期的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先生是云南师范大学版画专业的主刀手。他是一位有着珂勒惠支情结,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浓厚的人文气息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为人明净率直,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与文艺气息,超脱世俗的心灵状态。  相似文献   

5.
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相似文献   

6.
蒋波 《管子学刊》2011,(3):30-33
我国古代的隐逸发生很早,至迟在商周之际就有不少可信的例子,到春秋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对于隐逸,管、晏进行了具体分析,给予隐士客观评价,并主张国家积极征召隐士。管、晏的隐逸观与他们自身经历有关,也是其“举贤授能”人才思想的一部分。管、晏招隐士的主张,对于当时诸侯笼络人才、赢取民心、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化宇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69-72,148
在英国现代派小说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母亲莫雷尔夫人对儿子保罗表现出了超越正常母爱的情感是一种典型的“恋子情结”。本文将在分析作品内外人物关系、情感纠葛和情感投射的基础上,着重对“恋子情结”这种畸形之爱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表现、造成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钱选作为文人花鸟画家,其独特花鸟画形态在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钱选生平、生活、交游圈子、花鸟画作品及师承的分析,可以剖析出其绘画所蕴含的平淡隐逸的审美特点和相忘江湖的逸民情怀的精神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9.
以佚名画工的民俗意识作为出发点,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宋元时期宗教佚名作品的形质和气韵,以此来探究宋元时期宗教绘画中佚名画工所绘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状态、世俗情结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界论述元代后期散曲大家张可久,莫不以“雅”形容其散曲的风格,而这种“雅”又与他运用宋词手法写曲有关。如任讷《散曲概论·派别》说“其曲之十之八九为雅丽一派,……总嫌参用词法过多。”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说:“他的散曲运用诗词手法,讲究含蓄蕴藉,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  相似文献   

11.
在诗词曲三种体裁中,散曲的生动活泼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著名学者任讷在《散曲概论》中说:“且俳体之格势极多,制作不穷,几占全部著述之半”,并列举了散曲中的二十五种俳体,将俳体定义为“就形式上、材料上翻新出奇,逞才弄巧,或意境上的调笑讥嘲、游戏娱乐之作。”意境上的俳体没有固定的标志,形式上的俳体如独木桥体、嵌字体、顶真体、迭字体等,则都有一定的模式。这些形式在宋代文人词中非常少见,偶有一二也因艺术上的失败而遭到后人讽刺;元代散曲则大量使用之,艺术上的成功也足以令后人倾倒。这种突然变化,不免令人困惑。如果考察金代…  相似文献   

12.
窦宪敏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太行山水画家,他的太行山水画独树一帜,带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故乡情结是研究其山水画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窦宪敏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形象塑造的精神内涵及笔墨语言分析,探索与解析太行文化精神。利用荣格分析心理学阐释窦宪敏故乡情结的成因、故乡情结在其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与梳理其故乡情结的发展脉络和作品价值。通过研究窦宪敏的太行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让更多的山水艺术爱好者了解窦宪敏,感受其艺术风格及价值,同时也在美术理论与创作上为山水画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养浩是元中期的散曲大家,也是一代名儒,一生德行高尚,政绩卓著。但他的散曲却表现了浓厚的出世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一点入手,探讨他如何从名儒变成了出世者,以及散曲作为出世之歌隐含的真正意义。一、从居仁由义到视尘世为樊笼张养浩在《翠阴亭记》中曾说,“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己,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①这仍然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因此,居仁由义就成为他奔走仕途的最高准则。元英宗要建一座繁华无比的灯山取乐,朝臣纷纷附和,独有张养浩上书劝谏,说…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重点放在论隐逸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论隐士其人。简单的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隐士固然在隐逸,但历史上好多非隐士一生中也有长长短短的隐逸行为。用这种标准看,孔子可以仕而不仕亦即是隐。这并非我凿空乱道,元代刘壎有《隐居通议》,刘凝序其书曾比较仕隐优劣,其云:“孔子为鲁司寇……六经之述,必于辙环之余,则仕又不如隐也。”可见说孔子之隐也是昔人有云了。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从贝多芬晚期作品op106可看出,贝多芬早中期的创作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并把这种矛盾冲突外化出来,但到了晚期,却有了更深的宗教情结,表现出内省而安静,感情更加细腻,这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转向的呈前启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刘文静 《美与时代》2014,(12):26-26
唐代时期政统与道统的矛盾斗争促进隐逸思想的改变,并融入了园林中,促使了园林中郊野别业发展。隐逸思想丰富了唐代园林文化的内容,使郊野别业“隐逸”构建空间开始定型,并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季节性情感障碍是精神病学家诺曼·罗森塔尔博士与同事共同提出的概念,主要研究SAD与创造力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分析,探讨中国文人、艺术家世界里的"悲秋情结"。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历代文人骚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悲秋情结"的说法,既是对"悲秋"意义的深度挖掘,也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理性思考。通过直观感知,侧重人生观念的理性分析,实现对人生审美体验的总结,成为人们情感客观化、物态化的特有形式。  相似文献   

18.
麦积山石窟在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西秦时期,开始创建并有作品保存下来。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其雕塑造像与中国众多石窟佛教造像不同的是,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著称于世,各个石窟的造像艺术不仅因朝代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流派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其中渔父意象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与隐逸文化密切结合。在《庄子》中,水、鱼、渔父形成了一个向往自由自在隐逸生活的"场",在《桃花源记》中,渔父又变形成了理想隐逸世界的发现者,桃花源展现了隐逸生活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一种空间与时间上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这点上与道教宣扬的洞天福地类似。这两者从思想根源上来自道家的对母体子宫的崇拜。由于诗与画的表达方式不同,在文学中渲染渔父发现的隐逸世界,在绘画中则凝练成垂钓渔父的形象,并完形成为山水画中的渔隐题材。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着手,从山水油画的发展探究山水情结对当代山水画家的重要影响,并探究出中国油画风景中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油画风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