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同治年间,登封中岳庙道士卢本固(1831—1929)云游四方,最后栖居于郑州卢医庙中。卢医庙在郑州商代古城西南,因庙中供奉着神医扁鹊而得名。扁鹊(前407—前310)名秦越人,渤海郡莫(今河北任丘)人,他学医长于桑君,周游列国为民治病,因家在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故称卢医。  相似文献   

2.
《史记》对于扁鹊的姓名、里籍和享年及其医学著作等记载有许多疑惑。今考,扁鹊姓秦,名少齐,其里籍渤海之卢国,在今莱州市沙河镇卢旺一带。扁鹊享年应超过百岁,被秦武王太医李醯杀害的扁鹊,并非扁鹊本人,而是扁鹊的弟子。扁鹊医活的虢太子应为过国太子。此过国国都在今招远市东曲成,它是东虢的子国。《黄帝内经》《难经》都是出自扁鹊秦少齐(越人)的医学撰著。成都天回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是扁鹊医著,是《黄帝内经》的本源。这些医简说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辨证体系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其创始人是神医扁鹊秦少齐。  相似文献   

3.
扁鹊,原名秦越人,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从青年时拜长桑君为师起,他一生研究医学,具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有一年,他经过虢国(在今河南陕县东南),得知太子病重多时,巫觋不断为他祈禳,根本无效,半天前已经死去。扁鹊进去一看,认为这是“尸蹶”(一种假死的症候),并非真的死亡。于是,他用针砭和药物等法治  相似文献   

4.
试论扁鹊     
关于先秦齐国名医扁鹊,我们准备分三个问题来进行探讨。一、扁鹊与东夷人的原始医学扁鹊是战国时期山东齐国名医。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他列出一传《史记·扁鹊列传》,并将他列于医学之首。该传云:“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正义》引《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又家于卢国,因命  相似文献   

5.
扁鹊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名人。人们对扁鹊的认识多来源于《史记·扁鹊传》,篇中撰写的主人公有实有虚,即扁鹊可以指称具体的某一位医生,亦可泛称众良医。在汉画像石中,扁鹊形象奇特,人面鹊身,是一个抽象化的人物。解读两种文献材料,扁鹊应该为古代良医之公名,而非确指某个固定的人。扁鹊一名的内涵,因声求义,扁鹊与“病却”古音相似,此名当取义于“病却”,以此寓神医之德,寄托病人的心愿。把神医命名为“病却”既合人们的愿望,又合古人命名的法则。  相似文献   

6.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氏族部落最早建都于有熊(今郑州新郑一带)。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郑州成为历代政治家角逐中原政权的中心,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郑州市区及所属密县、登封、巩义、新  相似文献   

7.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8.
马仁圃(1870—1946)名万兴,河北省静海县唐官屯镇(今属天津市)人。幼时家贫,十余岁时赴天津,向亲家借资,在西门外开设“祥顺隆皮铺”,经营祖传行业。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驻防小站之新军,从国外购进革制军需装备,因不合中国军队之需,新军将领王士珍乃派人召马仁圃为之改制。由于工作出色,颇受信任。  相似文献   

9.
道教词典     
《中国道教》1989,(4):58-59
寇谦之(365—448) 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因难徙家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北魏南雍州刺史寇赞胞弟。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十八岁师成公兴,从之入华山、嵩山学道七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  相似文献   

10.
人们大都认为扁鹊(秦越人)擅长于诊脉、发明了脉学,后世的一些脉学著作包括淳于意学医用的教材也大都冠以扁鹊之名。然而,仔细研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下简称《扁鹊传》),却发现这是个误解,扁鹊本人并不是靠脉学诊断疾病的。  相似文献   

11.
孙思邈     
(541或581—682) 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及长,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隐于太白山(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静帝(579—580)时,征为国子博士,不就。隋大业中(605—618)游蜀中峨眉。隋亡,隐  相似文献   

12.
憨山(1546——1623)大师,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南京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也是明代四高僧中尤为出色的僧人。《名山志》云:“五台龙门有山,秦始皇鞭石成桥渡海求神仙时,鞭此山不动,因呼曰憨山。”憨山,在五台山北台东北,是一座怪石嶙峋风景秀丽的山峰。嘉靖四十三年(1564)冬天,憨山大师在栖霞寺听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听到“海印森罗常住时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  相似文献   

13.
五斗米道     
道教教派之一。东汉顺帝时(126—144)张陵(即张道陵)创于西蜀鹤鸣山(或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亦称天师  相似文献   

14.
裴休(786—860),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人。一说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见《清凉山志》卷六),当是指他的祖籍。两唐书本传称,裴休祖宣、父肃。裴肃在唐贞元中(785—805)曾任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越州刺史,浙东团练观察使。任职期间曾率州兵平定栗锽发动的山越造反军,因此作《平戎记》,奏上唐德宗,受到嘉赏。裴肃有三子,裴休是他的次子,三子皆登进士第。  相似文献   

15.
张紫阳     
(984—1082) 北宋道士。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通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遣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传说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一说“遇青城丈人,得金液还丹之妙道”;一说“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  相似文献   

16.
于吉     
东汉末方士。一作干吉、干室。生平不详。琅琊(今山东临沂北)人。建安(196—220)初,有道士自称于吉,避乱江东吴郡(今江苏苏州)者,疑为其弟子冒名。见《太平经》。  相似文献   

17.
儒教、佛教、道教是我国流行的三大宗教,儒教的创始人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著作有弟子辑的《论语》。佛教是由印度传来的一种宗教,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相似文献   

18.
闾丘方远     
(?—902) 唐末道士。字大方。舒洲宿松(今属安徽)人。见《太平经》。  相似文献   

19.
万历十一年(1583),憨山大师因在五台山操办祈储大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名声鹊起,但也惹来某些人的非议。盛名之下,难以久居,遂远赴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那罗延窟诛茅结庐安居。他先在巨峰顶前铁瓦殿上面的慈光洞内面壁静修(现存洞口上镌刻的“慈光洞”三字,即憨山手迹),  相似文献   

20.
陶弘景     
(456—536) 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南朝士族,幼好学,十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约在二十岁前,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岁左右,拜东阳道士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