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2.
论子思的臣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我国先秦战国前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其主要特色是“发挥孔子学说,影响在公卿间”。本文结合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与传世文献相映证,对郭店楚简中子思所言“恒称其君之恶”进行分析,阐述子思的臣道思想,并与荀子的臣道思想相对照,认为子思的臣道乃是其学说“诚”的践履,合乎当时士人的价值标准,体现了子思的君师风范与人格独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论先秦人性学说最重视战国儒家的人性论,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似乎在两个方面有所不足,一是未能注意到战国儒家人性论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之间的密切理论联系;二是将战国儒家人性论纳入儒家人性论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来考察,还有所忽略。注重从这两个方面来对战国儒家人性论作总体的探索,有助于增进其  相似文献   

4.
戴黍 《学海》2006,(1):146-148
《淮南子》因应时势,从先秦各家、尤其是从儒家学说中广泛汲取“德”的资源,十分重视君主之德。该书在论述对君主之德加以理解、培养与施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从重“德性”进至重“德行”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复仇,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文化现象,有自身独特的亚文化伦理。最早的复仇现象当溯至远古时代的血族复仇,在“死后有灵”的神秘观念支配下,认为核死者有要求本族成员为自身讨还血债的义务。“以血还血”的信念强固了氏族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建构了复仇伦理。农耕民族的种种习性使中国古代社会复仇之风持久盛行。发韧于孔子的先秦儒家学说有力地强固了古代文化中的复仇意识,使之充实了仁爱、正义的合理内核,从而奠定了复仇意识作为传统文化心态有机组成部分的根基。一、关于复仇的原则与宗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7.
论道家和道教的人性观姜生“人性”乃是人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之性的基本特征。人性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而善恶问题则是人性观中第一性、核心性的问题。因而早在先秦诸子中,中国皙学家们已对这一问题多有论述。孔子之言人性,不以善恶论,而以“性相近...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普遍认为,《淮南子》结构繁复、思想杂驳,且多袭引旧说,鲜有新辞,因此,通常肯定的只是其文献、音义方面的考据价值。本文通过解析《淮南子》对“无为”的使用与阐释,试图表明:如果说先秦诸子学因原创、独特而深刻、精彩,那么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汉初思想中调和、致用的倾向也值得关注,其思想史意义并不在于标新立异地展示“前人没有说过的”,而在于“综合地传承前人所说的”,在于其对传统的切实的延续。一、通而无为:援儒入道的努力“无为”是先秦儒、道、法各家皆用的概念。概括而言,先秦儒家所说的“无为”偏重于“治之德”,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批判地吸收前代儒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子学说,来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他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他家他派,以仲尼、子弓的正宗传人自居;依此,他对孔子思想学说应是全盘继承。但是,他又提倡在学术上“宗原应变,曲得其宜”(《荀子·非十二子...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是石峻先生60多年前发表的一篇长文,它体现了先生对从先秦孔老到宋明儒学绵亘两千余年的中国人性论发展史的思考。石先生以为,中国哲学的人性问题,从思想史入手进行研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譬如,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会有不同的理论水准、认识方法、思想情感和政治立场;前后时代思想家的某种讨论“面目相似”,然形似而实未必是,有延续更有变化。“尤其时代越晚,牵涉过去越多,困难更是增加”(《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附记》,第380一381页)。积累的资源越多,分析的负担也就越重。要能穿透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而把握住中国人性理论的实质和精髓,并不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1.
戴震的人性学说是其义理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2.
墨家战争观念的逻辑起点及其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义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主体是各自的政治哲学思想 ,然而 ,不容忽视的是军事思想在各家学说体系中也据有很大的比重 ,成为诸子政治思想在军事领域的衍化和派生。墨家在先秦时期与儒家学派同称为显学。《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 ,儒、墨也”。《孟子·滕文公下》也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可见其在当时影响之大。因此 ,其包含有丰富的军事理性认识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其主要内容 ,一是“非攻” ,二是“救守” ,前者集中体现了墨家的战争观念 ,后者则是墨家作战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基本特征。本文重点讨论墨家的战争观问题 ,…  相似文献   

13.
君臣关系问题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儒家的君臣关系论经历了从忠君到“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诛暴君”、“天下为公”的演变过程。这与汉宋儒者营构的“君为臣纲”、“君臣之义”有根本的区别。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把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民主性精神又向前推进一步 ,并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发生重要影响。如何充分利用儒家学说中富有民主精神的思想资源 ,服务于新时代的民主理论建设 ,仍是思想界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逻辑起点、逻辑终点和逻辑中介是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从逻辑起点出发,经过逻辑中介演绎,最终到达这门学说的逻辑终点,形成这门学说体系的基本结构。孔子的儒学体系是从对人的关怀出发,以“仁”作为其逻辑起点,通过积极人世的“伦理批判”以及“道德实践”中介,成就了“仁人”这一理想人格,从而走进了逻辑终点——“大同世界”。孔子对人性的深切关怀、积极向上的道德批判和社会改造精神,人性与制度的双重提升的社会理想,使儒家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桥梁与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D 历代的传道授业之箴言多在“专”或“博”字上发挥,绝元D 谈到“杂”的。究其原委,不仅因为自(汉书·艺文志)将吕不韦D 学派定名为杂家,并在先秦十家中将其排为老九后,千余年来D 就一直地位不高,更由于杂家一般被理解为对事事都似懂非D 懂的“半瓶子醋”或“万金油”型人物。其实,杂家思想亦有值得D 反思与借鉴之处。杂家的代表作品首推(吕氏春秋)和(谁南D 子),这两部书的最大特点也是屡被攻击之处是杂陈众说、自D 成一学。《吕氏春秋》兼墨儒、合名法,汇集先秦各家各派学说,D 企图使之共存于一个体系之中。《淮南子》“理万物,应变化…  相似文献   

16.
《管子学刊》2023,(1):F0003-F0003
《管子学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重点刊发以下方面的文章:管子研究、稷下学研究、先秦两汉诸子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文物与考古研究、“新子学”研究、先秦两汉史学研究、学术思想流派研究、兵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学术考辨、学术综述、当代学人评论。  相似文献   

17.
宋玲 《管子学刊》2004,(3):62-64
先秦法家推崇以法律统一思想,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教育主张。法家坚持“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进化观和“人性好利”的人性论,同时主张“道~君”同体说,有其先进性和片面性,其强调“以法为教”,忽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提倡“以吏为师”,轻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给高校思想教育的启示是,高等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本,德法并治。  相似文献   

18.
郭店竹简“性”“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郭店楚墓竹简》的出版使对先秦性情说的展开研究成为可能。本文以竹简儒家著作为七十子弟子所作为前提,从孔子的“性近习远”说开始,将其性情思想置于孔、孟之间的历史背景下,重点围绕物之动性、悦之逢性、故之交性、义之厉性、势之出性、习之养性、道之长性等七个性情发展阶段和类型进行分析。认为性在竹简属于原始质朴,而非确定不变的哲学本体。性生情,民性善,人情当然合理,注重物、势尤其是习对性情发展的影响。道出入性情又培养之,以便使质朴善性走向适应王天下要求的现实人性。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和国学大师。他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儒、道、墨、法等家学说有深入研究,他在近代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诸子的是非和文化价值,阐述其独到见解。 一 章太炎较早否定了儒家宗师孔子的至尊地位。认为“人事百端,交易未艾,或非或韪,积久渐明,岂可定一尊于先圣?”(《章太炎全集》(四)第153页。以下简称《全集》)他认为象康有为等人那样奉孔子为“素王”,一方面丧失了孔子学说的真实内容。“汉武以后,定一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在东汉顺帝年间形成的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先秦老庄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学说是其教义和修行理论的主要支柱。纵观道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古老的道教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性的探讨,但从其理智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形成的环境潜意识中,人们惊讶地发现,长期受到忽视的道教文化中却蕴含着极其广博而又深刻的生态智慧。一、道生万物的平等观。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产物,道性无差别地遍布于任何事物中。《太平经》云:“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无能子·圣过》也说:“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