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性质 ,把它看作现代性的哲学还是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 ,这不仅是一个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性质及其实践观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 ,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 ,那就意味着在否定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哲学基础上考察马克思 ,就意味着马克思把现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归根于由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主体性和理性 ,就意味着马克思倡导以否定主体性和理性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而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现代性的哲学 ,那就需要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在德国…  相似文献   

2.
1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分析哲学思潮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大多数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前后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却始终一致。其首要问题是一个划界的问题——和他的哲学划界的格式一样——为美学中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出界限,如果将其表述得更具美学特征,则是在可批评的和不可批评的之间划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那些不可说的也即神秘的东西便是“界限”,它之所以是界限在于它给予了全部可能性而不是一种被给予的可能性。这种界限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形式”(Logical form),逻辑形式使得世界这样存在着和这样被表述着;另一种是伦理  相似文献   

3.
自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将反讽确立为抵抗机器文化、管控理性宰制的价值力量以来,反讽成为欧洲审美话语中的基本思想诉求和理论立场。然而,德国古典美学因过度依赖理性而忽视了反讽的感性效能,思想上用理性驱逐感性,理论上以反思拒斥反讽,造成了德国古典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马克思恢复了反讽的现代性文化生命,使审美现代性摆脱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危机。之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又为反讽注入新鲜元素。而在当代,反讽则进一步发展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调控策略和言说功能。  相似文献   

4.
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从而奠定了康德美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认真研究学习康德美学,将为我们理解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内涵、走向,以及我国的现代美学,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端,经由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以及扬弃市民社会这三个主要理论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奠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从《莱茵报》时期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早期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支持者,使用的是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思想构建了一个对市民社会批判的一元框架,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市民社会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的观点,完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建构。  相似文献   

6.
胡民众 《学海》2002,(2):163-168
本文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欣赏三个方面入手 ,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探讨。文章指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费尔巴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允的评价。文章认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中间环节 ,并透过这个环节对费尔巴哈在美学艺术领域的贡献、地位及局限重新作出了评价。文章还认为 ,加强对费尔巴哈美学、艺术思想的研究 ,无论对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还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艺术思潮的借鉴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市民-公民"是西方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而赋予个体的双重身份,呈现了现代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二重化,也是分析现代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批判地汲取西方近代"市民-公民"观念,并据此提出和阐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及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内容。梳理和阐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市民-公民"观念及其批判意蕴,对于解析当代中国"市民-公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围绕着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评价问题,大多数学者已经比较一致地否定了过去那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方法。为了避免重蹈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覆辙,人们特别注重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其他早期著作中的一些宝贵思想,并使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中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从而揭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马克思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作为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之一,他的思想既是西方近代“两个重要而背驰的哲学流派的源泉”(罗素,第92页),也是两大重要而分歧的美学思潮的源泉。无论从西方哲学史还是美学史看,笛卡尔的地位和贡献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西方美学史发展看,笛卡尔的主要影响和贡献是他所创立的理性主义哲学为近代理性主义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他的具体的美学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一新的哲学基础上的。胡塞尔说,笛卡尔的哲学沉思“开创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胡塞尔,第108页)。笛卡尔所开创的“认识论的转向”,他对于人类理性、自我主体以及先天观念的…  相似文献   

10.
美学:走向新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哲学动态》2001,(5):21-24
196 0年以后 ,东西方美学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从人文科学的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西方文化思想自身的演变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 ;二是全球文化思想的演变 ,在西方文化与全球各文化的互动中 ,西方文化朝向一种与全球各文化更接近的形态。而这两个方面 (西方的后现代转向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 )本身就有一种内在关联 ,它们共同代表了美学向新的存在方式的迈进。一、美学存在方式与西方美学转型1 96 0年以来 ,西方美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实质性消失。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美学的专论 …  相似文献   

11.
诞生于阿拉伯本土的伊斯兰苏非,原本不仅指思想,也指涉了行为实践层面。在传入西方现代世界以后,却出现了忽视实践而注重思想的趋势。"ism"是苏非传入西方后被西方人加上的后缀,它被赋予典型的西方内涵,变成了一种"主义"、一种"思想"。与现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苏非与正统伊斯兰教相融合的趋势相反,西方"语境化"的苏非主义则凸显了伊斯兰苏非思想中"非伊斯兰"的特质,以适应西方现代文化的需求。它代表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对一种"可能的世界"的回归,这个世界区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和理性,代表了前现代、非科学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12.
"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与理性具有本源性关联,这种关联体现为两者都脱胎于、涵摄在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逻各斯"(英语:Logos,希腊语:λσγοζ)的名下.逻各斯有理性、言语、比例关系、思维、规律性、计算、聚集、系统性等含义.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寻根,具体而言是探究堪称西方文化最根本性质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思想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形式"之间一体共生、融涵互摄的原初关系,揭示以形式为主轴、骨架而形成的形式美学及其主要概念、命题的理性特质,从而在一个特定角度上展露西方美学整体风貌的某个重要面相,以及西方美学某些根深蒂固特性的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14.
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位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用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故而研究尼采美学,同时也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正因为此,尼采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熊秉明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艺术家,也是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研究颇具中西比较的视角和方法,在书学界影响深远。通过撷取熊秉明书法美学思想中"理性"与"反理性"这组核心理论范畴,对其书学体系建构和阐释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书法是"理性"与"反理性"相融合的艺术,在"理性"中寻找书法的秩序,在"反理性"中表达书家精神,在创作中以"反理性"为主导,反映书法美的核心是书家本心的回归。从熊氏的理论分析中可看到中西传统艺术间的某种共通性,对书法的美学生成有了新的阐释。熊秉明的书法美学研究显示出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在中西方艺术思想碰撞下中国书法所具世界话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哲学是以西方哲学的演进与扩散为主流的,理性是哲学的存在与表达方式。20世纪哲学所经历的,是由传统的形上理性向现代合理性转变的种种尝试。而面向21世纪的理性哲学又必然超越当代西方哲学,向马克思的实践合理性回归。 自古希腊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20.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其思想体系时与近代西方思想交锋的焦点之一。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是马克思自由思想急剧变革的时期,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这一变革进程中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主题转换和演进历程。青年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变革大致有五个节点:一是推崇自我意识的自由,显现自由的起点和现实维度;二是崇尚理性自由,凸显"定在的自由"及其新取向;三是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凸显现代自由的悖谬性;四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凸显自由的劳动本体;五是对"精神"自由的批判,凸显自由的现实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