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很少有人注意近现代中国思想在日本的反响。之所以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现在通行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多局限于阐发近代日本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中国是如何学习日本或如何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的这一侧面的思维定势所造成的。当然应该承认这一侧面是主流、是主要方面 ,即便如此 ,但这毕竟也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学界对梁漱溟的儒学思想的介绍与研究情况 ,旨在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要重视对近现代中日关系中长期以来易被人们忽视的另一些侧面的研究。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之一 ,通过分析和整理日本学者对梁…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到"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既能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又可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  相似文献   

3.
"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其前提是儒道思想的同一性,实质是儒家主干,以道补儒;动力是儒道思想对屈骚传统、禅宗美学和近现代各种美学思想的兼收并蓄,"自然的人化"观是其现代转化形态。"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这些内涵与诸多学者所谈及的强调儒道之间差异、儒道之间平等、与屈、禅思想无关,只局限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与近代人性解放和西方美学几乎无关的"儒道互补"思想完全不同。正本清源有助于深化对"儒道互补"这一重要且复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张章 《美与时代》2007,(5):20-22
"移情说"是中西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点,而中西方在此论题上存在着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然而,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文将讨论西方"移情说"理论和中国古典"移情说"的代表"兴"的思想,以及对比中西文化传统,找出中西"移情说"的差别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是古文经学家,也曾是政治上的活跃人物。1907年,刘师培在章炳麟等人的邀请下,携夫人一同东渡日本,其思想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其一,刘师培借鉴日本的国粹思想。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国粹"词汇的国学者之一,据学者考证,"国粹"一词,是日本学者把英语Nationality一词翻译成日文的词汇。东渡日本的刘师培也深受日本"保粹"派的影响,借鉴日本的"国粹"词汇而力图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由于我国的近代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蚀,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借鉴日本的"国粹"思想,于是在国内也开始了保存"国粹"的运动。其二,刘师培汲取日本近代的反专制思想。在日本刘师培受到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在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宣传社会主义。其三,刘师培"国学"深受日本思想的影响。刘师培受到日本国学复兴日本"古学"的影响,也主张复兴中国"古学",挖掘本国文化之固有精神。  相似文献   

7.
日本华严宗在镰仓时代形成了两大派别,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明惠和凝然。本文首先阐明了明惠、凝然与中国华严思想家李通玄、法藏等人的思想联系,进而对他们各自提出的道统学说进行了分析,再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华严思想史上的不同流派以及中国华严教团的成立问题,澄清了学术界对此存在的长期误解,提出了中国华严教团形成于宋代的新观点。最后,对华严宗道统说在中日两国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它们对近现代佛教研究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在民国时期与现代新儒家学者中的方东美、唐君毅等有深入交往。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宗白华的美学和文艺思想才不断得以升华和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生命本体论美学。方东美、唐君毅等都建构了现代生命哲学体系,善于从人生审美主义与艺术精神角度来审视和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从宗白华与方东美、唐君毅等新儒家学者的交往历程来看,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既有共通性又有互补性,共同彰显了人文主义美学的新进路,并开辟出中国现代美学的生命学派。  相似文献   

9.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06,3(3):51-63
在欧阳竟无创立的支那内学院中,有一批佛学家都曾与近代中国西方哲学的传译和研究事业发生过或深或浅的关系。佛学的熏陶,在他们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和选择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主,从与支那内学院关系较深的院员和学友中间,特别挑出吕澂、黄忏华、李石岑、汤用彤和景昌极这五个人,结合他们自己学习、研究西洋哲学的经历,介绍他们如何在佛学思想的影响下,在近代中国传译研究西方哲学的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一些独特的观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0.
末木  文美士  龚颖 《世界哲学》2009,(5):115-125
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日本哲学”的三部专著进行深度评介,思考了如下问题:即使在引入西欧哲学之后的日本近代时期,我们有可能谈论日本的哲学,那么在这之前是否存在谈论“日本哲学”的可能性呢?上述三部专著从什么观点出发使日本思想被当作“哲学”来把握成为可能呢?对于这个方法论性质的问题,本文从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法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事情本身的过程,是一种演证法,一种有机的—历史的动态逻辑,而赫尔德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通过黑格尔与赫尔德之间的一种溯源性研究,可以发现赫尔德哲学思想的辩证元素及其对黑格尔辩证法形成的意义,即一种语言的有机体理论、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则和必然性的思想以及民族、宗教与生命的内在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三个本质的环节。黑格尔的辩证法正是赫尔德的这种有机的历史的思维方式的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西平 《世界哲学》2008,(1):106-111
本文介绍了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一书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事》的基本内容,以及通过莱布尼茨编辑《中国近事》,他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莱布尼茨这些思想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明清之际出现的近代自然人性论美学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李贽是这一美学思潮的先驱及主要代表。 李贽首先激烈地反对理学,揭露其虚伪的面貌,大胆肯定人性,提倡个性的解放,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人性构成了李贽美学思  相似文献   

15.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 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对西方移情论美学进行了系统、全面而准确的评介。由于朱光潜的英国语言文学和心理学的学术背景,朱光潜对西方移情的评价带有明显的心理学特色和英文理论文本基因。这使得朱光潜在评介西方移情论美学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它的某种误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时代背景下,《手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起引导作用,形成具有中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国内学者通过不断地阐释《手稿》的美学思想,结合中国语境,形成各种理论观点,出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理论。通过解读《手稿》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析《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一词的中文发明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 Ernst Faber)。 1 873年 ,他以中文著《大德国学校论略》,称西方美学课讲求的是“如何入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 ,言美“乃指文韵和悠、令人心惬神怡之谓”。这大概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美学的最早文字。1 875年 ,他又著《教化议》一书 ,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 ,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 ,便可见此词已大体是现代意义上的使用了。在花之安发明“美学”一词前后、传教士和中国人所编的英汉字典…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上旬,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近藤邦康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作了题为《抗日、民主的思想在三十年代中国——从安内攘外到抗战建国》的报告。在前言中,他介绍了日本学者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各种观点,阐述了他的中国研究观,然后论述了蒋介石的哲学思想及其安内攘外路线,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及民主人士对蒋介石安内攘外路线的批评和抗战建国路线的逻辑。报告对蒋介石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作了比较研究,有其独自的思路和见解。报告后,中国朋友和他进行了友好的对话,交换了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日本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戍政变却遭致失败?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比中国早,中国最早是从日本传入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获得了成功,其思想理论原因是什么? 参加这次会议的除哲学所现代哲学史研究室的同志外,还有中国现代史研究会  相似文献   

20.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其继承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及西方近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熔中西方美学思想于一炉。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对于意境(境界)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王国维在以往"境界说"的基础上有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境界说"的第四种形态,即"叙事形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