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聚焦中学生群体探讨其对贫困生的外显与内隐刻板印象。研究1采用人格词汇学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从外表外貌、性格、行为习惯、学习和人际交往5个方面考察中学生对贫困生的外显刻板印象,结果发现:中学生对贫困生的外显印象包含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研究2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中学生对贫困生的内隐刻板印象,中学生完成相容任务(贫困生+消极词)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相容任务(贫困生+积极词),研究表明:相对于积极印象,中学生群体对贫困生的内隐刻板印象更倾向于消极,即中学生群体对贫困生持有消极内隐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
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行为和ERPs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沛  杨亚平  赵仑 《心理学报》2010,42(5):607-617
以刻板印象表征中的核心内容——刻板特质词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分类-确认范式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时间进程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性别范畴词"男"/"女"作为启动刺激,以性别刻板特质词作为靶子,特质词与范畴词构成一致和冲突两种情境,记录了34名被试(男女各半)对特质词与范畴词进行一致性判断时的行为反应和ERPs。结果发现:(1)刻板印象冲突情境下,因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作用,被试的反应时要比刻板印象一致情境下更长;不同性别的被试均表现出性别内群体范畴词激活优势效应,即内群体范畴词启动条件下反应时更短。(2)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早期ERP成分(P1、N170、N100、P2)没有影响,在刻板印象冲突情境下诱发了额-中区更显著的N400,该成分标志着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不同性别的被试均在内群体范畴词启动下诱发了波幅更大的P600。(3)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以及内群体范畴词激活优势效应均发生在知觉后阶段。  相似文献   

3.
王沛  王雪枫  陈庆伟 《心理学报》2015,47(1):93-107
采用IAT范式探讨不同情绪对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调节作用:实验1通过音乐唤醒被试的不同弥散性情绪状态(悲伤vs.愉悦), 并操纵其即时观念(刻板一致vs.刻板冲突), 探讨二者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实验2通过视频诱发被试不同的指向性情绪(同情vs.厌恶), 研究其如何调节大学生对不同感染途径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入四重模型(Quad Model)分析技术, 进一步细化情绪的调节作用究竟发生在认知加工的自动加工过程还是控制加工过程, 以及不同情绪是通过哪些心理成分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结果表明:(1)当即时观念与刻板印象内容一致时, 积极弥散性情绪促进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反之则会抑制其表达; (2)弥散性情绪通过调节认知加工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进而调节内隐刻板印象的表达, 但未参与调节控制性加工过程; (3)积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抑制被试对艾滋病患者的内隐刻板印象表达, 消极效价的指向性情绪会促进其表达; (4)指向性情绪通过自动激活成分, 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自动化加工过程; 同时也通过辨识力成分, 参与调节内隐刻板印象表达的控制性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主要考察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及猜测偏向。实验1中的两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虽然被试对穷人热情的评价相对积极,但总体上认为穷人低能力、低热情。实验2通过源监测任务发现,在忘记特质词来源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猜测消极特质词来自贫困者,积极特质词来自小康者。研究不仅证实了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大学生存在对穷人的消极猜测偏向。  相似文献   

5.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导致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和认知不平衡状态,诱发压力和害怕体验,并损害其行为表现。研究采用工作记忆的N-back范式,对随迁儿童的元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进行探讨。实验通过让被试根据不同指导语写形容词的方式,操纵了"威胁"和"无威胁"的条件,并考察不同条件对群际焦虑和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如下:(1)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2)在工作记忆的3个任务难度中,威胁组被试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无威胁组;随着难度的增加,威胁组和无威胁组被试的正确率都显著下降;(3)在工作记忆的3个任务难度中,威胁组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威胁组;随着难度的增加,威胁组和无威胁组被试的反应时都显著增长,且组别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显著;(4)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中等难度任务)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元刻板印象与工作记忆任务的反应时(中等难度任务)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在激活随迁儿童的消极元刻板印象后,产生了明显的元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社会层级的内隐刻板印象。结果发现,在能力推理上,无论地位高低,个体对高权力推理为积极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消极,对低权力推理为消极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积极;在热情推理上,无论权力高低,个体对高地位推理为积极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消极,对低地位推理为消极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积极。这表明,权力和地位在热情和能力维度的刻板印象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权力正向预测能力,地位正向预测热情。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并分析内隐和外显测验的关系,对280名大学生进行了外显连线测试,对87名大学生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发现: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男女大学生均存在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将男性名字更多地与愤怒词相联系,将女性名字更多地与高兴词相联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更明显地表现出"男性更容易愤怒、女性更容易高兴"的偏见;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探讨了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水平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其中,实验1基于对残疾人刻板印象内容量表的修订以及对能力发挥度不同的残疾人图片的筛选,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外显刻板印象.实验2采用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内隐刻板印象.结果发现:(1)在外显层面上,被试对高能力残疾人表现出高胜任且高热情的积极刻板印象,而对低能力残疾人表现出低胜任但高热情的混合刻板印象;(2)在内隐层面上,被试对高能力残疾人表现出高胜任且高热情的积极刻板印象,但对低能力残疾人表现出低胜任且低热情的消极刻板印象;(3)残疾人能力的有效发挥可显著改善被试对其胜任度和热情度的外显及内隐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9.
情感一致性是指情感具身反应(情感感受、表情及情感的相关身体动作等)和情感认知评价(情感观念性内容,积极或消极)在效价层面上的耦合关系。实验以8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情感一致性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实验通过音乐启动相应的情感感受(积极或消极)操纵情感具身反应,采用快速组句任务启动相应的情感信念(积极或消极)操纵情感认知评价,89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四种实验条件下,最后所有被试参与(性别)刻板印象IAT测验。结果发现:情感不一致条件促进(性别)刻板印象激活;情感一致性没有导致流畅性的变化;情感感受调节了消极阈下情感信念对刻板印象激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刻板印象是人们有关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特质属性信念化的认识, 它多以语义图式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依据激活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 刻板印象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表现型。不同于双加工理论“自动激活+认知控制”的研究视角, 本项目计划从内隐/外显记忆的多重记忆系统模型出发, 试图检验内隐与外显刻板印象在表征机制和激活过程上的差异。现有的多重记忆系统模型虽能解释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在记忆存储与提取上的机制差别, 但却无法阐释二者语义表征带有的心理理论特性以及二者的认知控制过程。有鉴于此, 本项目拟吸收“镜像系统−心理化系统”模型和双加工理论各自在特质与信念加工以及刻板印象认知控制上的理论优势, 深入探索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的分布式表征机制。借助ERP技术的时间过程优势和fMRI技术的脑区动态因果建模优势, 研究结果将最终揭示刻板印象分布式语义表征的动态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宫火良  王学志 《心理学报》2012,44(3):304-313
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以日常用词为实验材料, 选取不同自杀意念得分的高中生为被试,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2)在知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词、积极词及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三类词的回忆量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语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积极词回忆量;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的积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消极词回忆量。研究结论如下:高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低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积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相似文献   

12.
刻板印象激活是社会知觉中至关重要的认知过程,以往关于刻板印象激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一类或两类社会群体,导致对于刻板印象激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本研究立足于经典的用于分类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采用启动-靶子一致性判断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对该模型下不同热情-能力的4类社会群体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行为模式进行系统的探讨。结果发现,无论是外显层面还是内隐层面,高热情-高能力、高热情-低能力、低热情-高能力三类社会群体均遵循经典的刻板印象激活模式——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快;而低热情-低能力群体则在外显和內隐加工上均表现出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反转模式——冲突条件下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更快更准确。本研究拓宽了刻板印象激活的研究视角,首次发现低热情-低能力群体具有与传统相反的刻板印象激活效应模式,这一结果为该群体加工的特异性提供了新的证据。未来研究可以从注意和厌恶情绪的角度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反转模式的加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5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N-back认知任务探讨在不同难度的认知负荷任务中老年人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的认知效应。结果发现:1、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未激活组;高认知负荷任务组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任务组。2、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激活组;高认知负荷任务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认知负荷任务组;组别与任务难度之间交互作用达到边缘显著,在低认知负荷任务中,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和未激活组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在高认知负荷任务中,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未激活组。上述结果表明,老年人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激活导致了负面的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14.
杨治良  邹庆宇 《心理科学》2007,30(6):1314-1320
本研究以上海行政区为划分标准,探讨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群体的地域刻板印象以及"内-外群体效应"。结果发现:(1)IAT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条件(t(25)=3.282,p<0.01);(2)SEB结果表明,被试对于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做出解释的次数显著多于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t(73)=2.844,p<0.01),且不同地域来源的被试做出的内、外归因也有显著差异(t(72)=3.172,p<0.01)。研究采用两种测验方法证实了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并且通过实践验证了SEB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王祯  杨丽娴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64-1271
刻板印象提升指个体意识到外群体具有消极刻板印象, 而产生与受诋毁的外群体向下的社会比较, 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和动机, 进而提高表现; 刻板印象促进是积极刻板印象被激活后的积极结果, 指当个体处在他们的积极刻板印象身份被激活的情境中, 表现上升的一种现象。在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概念论述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调节变量和结果影响这两种联系, 并从相关概念、被试要求和心理机制这三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的区别。最后, 指出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二者的关注, 消除其在概念上的混淆, 开展相关心理与神经机制的研究, 以及结合刻板印象阻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四分模型分解内隐联想测验的认知加工过程,考察无偏见动机对刻板印象和偏见自动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高低无偏见动机被试均了解社会文化对男同性恋的刻板印象;(2)高无偏见动机者没有产生"男同性恋-女性化"的刻板印象激活和"男同性恋-坏的"偏见激活,低无偏见动机者则有二者的激活。因此无偏见动机能够有效抑制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自动激活,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和外显年龄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身体特征、个人表达和认知能力等3个方面对老年人都普遍存在明显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在外显测量中,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和外显的年龄刻板印象测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可以用不同的记忆系统理论和联结-命题评价(APE)模型来解释内隐和外显测量不一致现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态度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中测得的年龄刻板印象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系列再生法探讨了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共包括2个实验。实验1通过8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实验2通过16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及听众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更容易传递内群体的积极刻板印象信息和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信息,群体关系不同则被试对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就不同。结论:不同效价的刻板印象信息其传递具有选择偏向,并且这种选择偏向会随着沟通者、靶子及听众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自由联想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探讨了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印象。结果发现:(1)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既有积极印象亦有消极印象,但总体上积极印象显著多于消极印象。(2)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内隐刻板印象呈积极方面,在华时间较长的留学生对中国人的消极印象高于在华时间较短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20.
采用ERP技术,以线索提示任务检验了性别刻板印象在返回抑制下的激活过程.实验以性别特征词为线索刺激,性别范畴词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忽略线索与目标语义仅对目标空间位置做出判断.反应时和ERP显示,线索化条件下刻板语义激活对位置判断产生显著影响,体现为女性刻板语义冲突增强了返回抑制.但非线索化条件下未观察到任何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特定任务下性别刻板印象能够诱发注意偏向,但此过程易受注意线索影响,显示其有条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