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崇高论思想是康德美学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在崇高感中,人的精神力量得到提升,超越了自然界,取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胜利。康德通过借助于理性,将崇高感与道德感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康德主张的是人本主义哲学,只有紧紧围绕着"人",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崇高在康德美学乃至整个康德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4,15(6):35-3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文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康德主义     
作为一种哲学名称的康德主义,或是指包括在划时代的十八世纪康德著作中的思想体系,或是指那些后来研究康德著作、吸取康德精神的哲学。本文仅论及后者。康德主义的性质和类型康德运动系指形形  相似文献   

4.
倪胜 《世界哲学》2004,(6):31-34,113
我国对康德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可以从康德译本里反映出来.本文即以杨祖陶、邓晓芒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为主,比较了康德哲学的不同中文译本,对照德语和拉丁语原文评价和讨论了康德哲学翻译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译名进行了讨论,并对不同译本有所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论康德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世界哲学》2005,(1):90-97
康德的"永久和平"(der ewige Friede)概念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在康德之前,马基亚维里、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博丹、霍布斯这些近代政治哲学和国际法学的奠基人都对永久和平的理想不屑一顾.只有圣·皮埃尔神甫的《欧洲永久和平的方案》和卢梭的和平观念构成了康德"永久和平"概念的直接源头.在《永久和平论》中,康德从自由的实践理性原则出发,并提出,共和国家的自由联盟是永久和平的基础,并给出了一整套关于世界公民权利的"世界公民主义"(Cosmopolitanism),给出了今天人们称之为"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的哲学论证.这个思想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这些当代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康德哲学的主旨张志伟对于一位哲学家,如果不能理解其哲学的主旨或基本精神,就不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的全部思想。然而这正是康德哲学研究的现状。康德研究者们基于被误解、被歪曲了的知性化康德形象,把他描述为认识论思想家、科学哲学家和形而上学的反叛者,在他们...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康德(Kant,1724-1804)处在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他的历史背景和文克尔曼与莱辛的基本上还是一样。但是由于当时德国政治分裂状况下各小国和小城市的闭塞孤陋,康德突出地脱离了现实。再加上当时德国大学在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理性主义哲学统治之下,哲学的研究一直充满着玄学思辩  相似文献   

8.
恶、自由与康德的善人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借鉴康德哲学的资源来重新思考自由与恶的问题.之所以以康德为中心,主要是因为康德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诉求,如在凯克斯看来,"自由主义归属给个人的核心重要性通过康德所表达的自主观念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在另一方面,康德与自由主义在诸如自主这样的基本概念层面并不完全相同,而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也许能为容纳这些基本价值提供另一种可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强以华在所谓“传统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康德实际上已发动了一场革命,其影响直接波及现代西方哲学。只有清楚认识了这场革命的内容和重要作用,才能对康德哲学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一、康德形而上学革命的前提形而上学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主流,它是早在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确立的一门以超越感性事物的、比感性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东西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第一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有的有”)或存在本…  相似文献   

10.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2,15(3):76-7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以及作为其《圆善论》第一章附录的《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的第一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作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堪称为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康德哲学研究已历百年。其中,20世纪初到1949年是第一阶段。此阶段前期的维新派走的是学问加政治的路,后期的“海归派”则初步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基本形成了康德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范式。1949年到1978年是第二阶段。由于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康德哲学研究主要表现为康德著述的翻译出版,该阶段末尾出现了重新评价康德哲学的学术取向。1978年至今是第三阶段,康德哲学研究进入新的时期,出版的康德译著和论著10倍于前,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全方位展开,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出现。康德哲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H.劳纳教授领导的伯尔尼方法论研究所(F.格瑞特联合会)于1980年5月1日至4日召开了一次康德哲学讨论会,有十一篇论文讨论了康德哲学的各种问题。讨论会不但表明了,对康德的解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而且也表明了,康德的学说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康德学说的兴趣已打破了语言的界限和哲学的传统。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例证就是那些试图用(内涵)逻辑的形式方法来解释康德某些著作的论文。 L W.贝克的《康德论自然界的规律性》,E.埃  相似文献   

13.
自由概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把钥匙.学界对康德自由概念的理解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二分法”,“三个层次”或“三步曲”.但是它们只是停留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分类和梳理层面上,并没有揭示康德自由概念的完整内涵和内在逻辑.康德是从自由的可能性、实在性、现实性和实际性四个存在论维度构建有机联系的自由理论.本文试图从这四个存在论维度恢复隐藏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完整原貌,揭示其存在论意蕴.康德自由概念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存在论意义上自由,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即人的存在的价值、尊严、责任和权利.  相似文献   

14.
康德通过分析对榜样概念给出了原型与应用的区分.康德伦理学以及整个批判哲学的发展为理解此概念制定出方向:主要分成作为指示出义务的榜样和作为经验性的榜样.对于前者正是康德的意图;对于后者康德则给予严格的限定,乃至拒斥.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哲学史上,怀特海以对康德的批判著称;挑战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他的所有主要著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按照卢卡斯的说法,只有麦金太尔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冲击可以与之比肩。(Lucas,p.75)有意思的是,尽管怀特海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数真正有洞见的大哲学家,作为其思想体系成熟标志的《过程与实在》被誉为堪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媲美的伟大著作,可是怀特海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境遇却与康德有着天壤之别:在以分析哲学为主流的英美哲学界,康德被奉为圭皋,而怀特海则因其对康德的批判,特别是因其对思辨形而上学的坚持而倍受冷落,甚至成为康德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康德研究在德国所取得的成就首先表现在对于康德文献的整理、注疏与解读上.其次,随着人们对于康德兴趣的不断高涨,出现了多部根据新材料和新视角重新撰写的康德传记.除理论哲学外,实践哲学已经成为当今德国康德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美学与目的论、宗教哲学及人类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一词,是用来说明1870年至1920年间,遍及全德国的一种多少有些相似的哲学活动;它们都强烈地反对非理性主义与思辨的自然主义,确信只有回到康德的方法与精神上去,哲学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除此之外,它们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些哲学活动是实现了康德的预言,即一百年内他的哲学会得到复兴。由于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内部矛盾,新康德主义者从哥尼斯堡的圣人那里取来的经并不一样,他们主张不一,众说纷纭。到十九世纪末,新康德主义者之间,和在其初期第一代的康德主义者活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极好的入手处。黑格尔通过对康德哲学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彰显了他自己哲学最主要的特征和贡献。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目标是批判康德哲学的主观主义二元论,因为这种二元论反映了现代世界和人的种种严重分裂。黑格尔把康德哲学称为"主观观念论",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绝对观念论";"绝对观念论"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现代性造成的种种二元分裂。另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积极动力;他一直为人诟病的形而上学及其各个核心概念,只有在此背景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界对康德思想的讨论中,"公共性"问题却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把握康德政治哲学特质的关键所在.在康德看来,任何政治判断都应该是一次"启蒙".而启蒙必须以公共性为中介.正是由于理性的公共使用,政治判断才有可能成为批判的、辩论的共识,进而才能获得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康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并赋予其新的意涵,从而凸显了"公共性"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康德思想体系中的转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