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2 毫秒
1.
刘凌维 《天风》2020,(1):56-5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要选"贺岁诗",王安石的《元日》一定会榜上有名。彼年,王安石第一次拜相,开始推行新法,春节时他看到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忙着过新年,那辞旧迎新的景象与推陈出新的新法如出一辙,他憧憬着新法会像新年一样,给大宋带来全新的气象,有感于此,他写下《元日》一诗。有人总结人生的两大意义,一为快乐,一为信仰,而王安石显然追求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2.
对语词的考察是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中国早期哲学的研究,语词考察的重要性尤为显著.<老子>哲学中方位名词"上",以及以"上"所组词语的运用,表达了老子哲学深刻的形上意蕴,彰显出<老子>哲学不同于古代西方哲学的运思方法和独特的学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王安石《周礼新义》至清初,学者已不见其全帙。现存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之《周礼新义》(下简称"四库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而成。"四库本"来源于"大典本"①,"大典本"也构成了现存各个《周礼新义》版本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典本",台湾程元敏先生谓其"地夏二官"尚存:  相似文献   

4.
<正>基督徒需要"正"气来活出生命的色彩,这种正气是要我们常常抬头望天知"天气",殷勤服侍接"地气",作光作盐聚"人气",当"天气"、"地气"、"人气"一以贯之时,我们的生命就是基督荣耀的见证。一、行事为人知"天气"信了耶稣之后,我们的生命将因此改变,心思意念也要更新,如同保罗说的"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参加2:20)。我们  相似文献   

5.
郑涌 《佛教文化》2010,(3):62-64
<正> 的许多人看来,得了"道",自然就什么都"明白"了,得道高僧一定都是"明白人"。然而,事实也往往并非如此。得"道"之后的高僧,有时也会陷入那种无法避免的困境、窘境有些似乎已经"明白"了的事情,当别人问及  相似文献   

6.
<正>神仙传记是专门用以记载仙人变化飞升等灵异故事的一种形式,题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修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被认为是"现存神仙道士传记中收罗最富的一部",在卷四十五《吕岩》一则中道教神仙钟离权以"黄粱梦"来度脱吕洞宾,他以神奇道术入"梦",在有限时间内让吕洞宾历经人世沧桑而得悟正道。  相似文献   

7.
刘鹏 《哲学动态》2008,26(2):83-87
自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之后,科学哲学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两个"转向"来表述之.首先是"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主要是由STS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SSK来完成的,其主要观点就是将科学视为社会利益的建构,即科学成为科学,其评判标准并不在于自然(是否与自然相符合),而在于社会(是否与社会利益相符合).第二个转向是"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8.
《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三者共同创立了中国古代"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易传》展示了形而上学超越于儒家伦理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质;《老子》的"道论"将实践哲学纳入类似于康德的实践"模型"的隐喻之中,建立起天之道、圣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三者上下贯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模型;《庄子》的"至人"理想则通过诗意和寓言的方式在高悬的天道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凭想象来把握的纽带,为道家的"伦理学之后"开辟了 一个看起来充满"至乐"和"天乐"而值得追求的审美维度,但也终究没有摆脱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幻觉.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0)
<正>一、脚步与声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全球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全球化本身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政治全球化",时间起点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之后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主角是现代主权国家,典型关系为"大使对大使"(A2A,Ambassador to Ambassador)。以联合国的成立为标志,最终形成了全球政治规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书局,2018年,160万字本书以年、月为序,对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生交游、政事、文学、学术等进行全面考述。全书共八卷,卷一考述王安石的家族世系,以及自出生至仁宗庆历元年(1021—1041)的行实;卷二考述王安石自仁宗庆历元年至至和二年(1041—1055)的行实;卷三考述王安石自仁宗嘉祐元年至英宗治平四年(1056—1067)的行实;卷四考述王安石自神宗熙宁元年至熙宁三年(1068—1070)的  相似文献   

11.
<正>马宗军著,齐鲁书社2013年10月第1版。该书除《导论》外,凡六章,41.7万字。该项成果中有若干写作亮点和创新之处。(一)"三道由一"新解。作者敢于摆脱以往研究上的一些说法,认为《参同契》的"三道由一"的"一",既非"太易",也非"金丹",更不是"三道"的合一或"不死成仙之目的",而是指"生生不息之道"。指出这个"生生不息之道",即是太极、太虚、无极。所  相似文献   

12.
<正>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事实上的确如此。本人接待了很多前来咨询婚姻家庭心理等问题的来访者,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有理,一味指责对方,认为对方是无理取闹。为什么处于同一事件的夫妻,针对相同的事件会有这种"公婆争理"现象的存在呢?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从情绪ABC理论、认知协调理论、心理投射理论以及印象管理策略等四个角度分别对之进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8)
<正>一、开启佛寺的"心灵之旅",是个好创意2015年6月20日,端午节,早晨7点多,在打开"百度"佛教新闻时,首先看到的是"中国首家夜间参访寺院上海玉佛寺端午开放"的报道,细看之后,精神为之一振。随即打开链接的"玉佛寺觉群直播空间",欣赏了时长8:55分钟的"禅心夜境"宣传片,片尾文告申明:"2015年6月20日起,上海玉佛寺推出"禅·夜"夜间游览公益活动。市民、游客可于每日傍晚17:00-21:  相似文献   

14.
<正>南传佛教僧人身上所披的红褐色、黄褐色的袈裟,都是按照《律藏》的规定进行裁剪、缝制和染色而成的,保留了佛陀在世时的服装式样。一、何谓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佛教,其规范称呼为"上座部佛教",这是南传佛教内部和国际通用的名称。上座部,巴利语Theravāda,由"上座"和"部"组成。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熟识的朋友里,结识王珍同学是最晚的。初次印象,她像个活泼天真的女学生,未十分在意。此后知道她喜欢马克思主义,先是翻译《马克思传》,继之写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价值规律将一些人摆弄得神魂颠倒之时,出现这样类型的年轻女孩儿,令我惊讶。熟悉之后,还知道她偏爱佛教哲学,而且相当"执着",于是联系就多了起来。现在让我为她的新书作序,不由得想起孔老夫子的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句可以作为对她为人行事的评语,后一句是出于她经常性提问的爱好——不一定是"每事问",肯定是"每人问",所以我也难免处于被"下问"的行列。有人说,学  相似文献   

16.
陈兵 《佛教文化》2010,(4):14-17
<正> 一、禅宗之悟与修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摩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  相似文献   

17.
<正>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创办于2008年6月,是一所新组建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学校位于开化县城关镇钟山路59号。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位师生与成功有约",办学精神是"励精图治,永不言弃",办学目标是"办成高效能的现代化学校",校训是"争取做到最好",校风是"团结、自律、文明、向上",教风是"合作、求实、专注、创新",学  相似文献   

18.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19.
<正>《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天风》2009,(1):2-2
<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009年的第一期《天风》带着油墨清香走进了您的视野,作为编者,我们在努力,希望它真的如一股从天而降的清风,能给人带来帮助。从2009年第一期开始,《天风》编委会商定由原来的半月刊改变为月刊,页码由四十八页增至六十四页。作这样的调整既是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